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新版『股市概念』必讀版(20)《走進我的交易室》重點精華 [10]:呵,趨勢交易,好!

新版『股市概念』必讀(20)《走進我的交易室》重點精華 [10]呵,趨勢交易,好!

CHOOSING WHAT TO TRADE_選擇交易什麼

569打開報紙,幾千個資料展現在你面前——股票,共同基金,期貨,期權,債券,外匯。你的資料服務商提供的產品會超過20000個。如果你下載研究它們,每個產品看2秒鐘,這個過程需要11個小時。

  新手害怕錯過機會,總想觀察所有的市場。他們在掃描波動軟體時,到處找建議。他們在幾千個股票裏面找東西,比如MACD柱的看漲背離。首先,用肉眼眼看見很容易,編程就很難。最優秀的編程高手告訴我他成功了——是他成功的頂峰——是使用最昂貴的軟體。如果新手能得到他的軟體,費用也會被浪費,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軟體發現的股票。他不知道如何正確地交易。新手最好是關注一些市場,深入學習,然後專心交易。

  你最好把市場的數量限制在你每天能觀察的數量上。專業人士每天觀察市場,以發現從橫盤到趨勢的轉機。最好的兌現利潤(賣出)的機會是超買和波動時。

570、上報紙頭條的商品一般都是超買的,波動大的。如果你看財經報紙,在首頁看到一個生物科技公司股票大漲,或一個晚間新聞說咖啡的價格漲的高,這些趨勢基本上已經到了末期了,此時買入生物科技股票或咖啡期貨一般是危險的。

  要瞭解一個人或一個集團,需要知道他們想什麼,怕什麼。記者和編輯害怕犯錯,讓他們看起來很傻。當所有人都看見一個趨勢時,他們才會報導這個趨勢,這樣他們不會犯錯。他們不知道趨勢,即使他們知道如何提前抓住趨勢,他們也不敢印刷,他們害怕犯錯,害怕被人說是無知。交易者只要使用資金管理,是不害怕犯錯的,但是記者無法承受這個風險。當他們開始報導趨勢時,趨勢早就開始了,波動厲害,很難控制風險,很有可能要反轉。

571你應該交易哪個,股票,期貨,外匯,期權?期權對新手來說很難,他應該交易對應的證券,股票或期貨。美國以外的人喜歡外匯,外匯是真正的全球市場,當你交易時,你在和銀行交手,銀行在全球都有操盤手。股票看起來很好,期貨有恃強淩弱的名聲。期貨靠槓桿出名。如果你很懂資金管理,期貨就會變得安全和從容的。


Stocks_股票

572股票一般比期貨動的慢,這樣就降低了新手的風險,尤其是對於不使用保證金的人。市場的神秘就是用現金交易的人一般會贏,用保證金交易的會輸。為什麼?保證金借款利息很高,成為贏錢的障礙,但還有其他原因。人們用現金買股票一般很輕鬆,想買多少就買多少。用保證金的交易者一般壓力大。緊張的交易者是有麻煩的交易者。最好是有多少錢買多少,加強技術,錢就來了。

573新手應該選擇一、二個類股,好點的交易者可以選擇四,五個類股,專業人士知道他可以處理多少個。最好是,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選擇你認為有前途的行業,或者是你喜歡的行業。比如,你也許想關注於生物科技,或者是酒店行業,因為你在這個行業工作。

  選擇一個範圍廣的行業,而不是窄的行業。比如,如果你選擇汽車行業,不要僅僅研究汽車工業,還要研究生產汽車零件,輪胎的行業等。只關注一個行業的劣勢就是你會錯過其他行業的大波動,還有其他的劣勢。你可以研究那些股票是領頭羊,那些是跟著漲的,然後再研究指數。沒有人有這樣的分析工具。如果是使用基本面分析,研究專門的行業,比如軟體業,這樣就比那些今天交易微軟,明天交易麥當勞的對手強多了。

  一個寬廣的行業也許包括一百多個股票,但是聰明的新手知道只要跟蹤十幾個。我們可以把股票分為藍籌股和低價股。藍籌股就是大公司,著名公司的股票,很多機構和研究者都持有。它們的價值好,振盪小。如果你能設計一個系統,一年抓住幾次波動,這樣的收益也很吸引人。但不要忘記了道瓊指數裏面的股票。

574低價股需要幾個月,如果不是幾年的話,在底部橫盤。如果沒有基本面的變化,或者是謠言的變化,是沒人推動它們突破形成新趨勢的。其他的低價股也不知道走哪裡去了,或者就下市了。這樣的股票產生的收益比藍籌股高,但是風險也大,你需要大量的時間等待它們的動作。理性的做法是:用大部分錢做藍籌股,用小部分錢做投機股。

575如果你已經花了一些錢,研究並交易了一些股票,現在想擴大尋找範圍,會如何?總體而言,技術模式和信號在不同市場不是完全不同。如果你想用你學過的MACD背離,突破或其他模式來分析大量股票,會如何?

  上網,網上有網站告訴你納斯達克的一百支最活躍的股票(如果你不會找,那麼你就沒有交易的基礎)。仔細研究股票。報紙提到了幾家公司——看看它們的股票。聚會時人們談到了幾個股票——找到它們,放入你的系統,看看它們的表現如何。有些提示告訴我們要逆向思考。2001年夏天,新聞說朗訊的收益下降,價格從80跌到6。記者都嚇壞了,但是股票已經完成了下跌,跟蹤到了看漲背離,準備上漲。從6漲到9就等於漲了50%。人們在聚會是推薦的股票一般是做空的備選股。當外面的人都產生興趣時,上漲一般快結束了。

  要保持好奇,但不要被股票的表面價值影響,要多看看,合理利用消息。根據我的經驗,我利用消息的比例是5%——20個消息,我只會交易一個。我有一個朋友,總是打電話給我,叫我看這個股票,看那個股票。她提供的消息,我採用的比例是10%——她是最好的。


575波動交易或趨勢交易  無論何時當你看圖表時,你的眼睛很快看出上漲和下跌。大波動以絕殺吸引我們。新手從來不會去想到底誰被殺了。在圖表中的大波動看起來很清晰,但是問題是,你離它越近,它越模糊。

576一旦你選擇了一隻股票,不要以為它永遠這樣。公司在變化,你的選擇也要變化。比如戴爾電腦,麥克·戴爾在大學宿舍創立了這個公司,過去是小公司,但是它成長為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之一。我的一個朋友在九十年代買了五萬元的戴爾,三年後兌現為兩百三十萬,但是那種直飛雲天,一年兩倍的日子過去了。相反,這種大家都持有的股票成為波段交易者的工具,波動不是很激烈。

577選擇趨勢交易或波段交易,部分主觀,部分客觀。你應該交易趨勢還是波段?根據我和幾千個交易者,投資者溝通的經驗,精英一般交易大波動,但是能做到這點的人很少。還有很多交易者都能賺錢——有時能賺很多錢——通過波段交易。

●王力群注:我的建議是先學趨勢,再學波段,由大而小。作者所謂的波段相當於我們必修班加精修班的方法。(趨勢跟波段的分別,其中大有學問,初學者不需要急著分別清楚。兩者之間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578趨勢交易~意味著長期持有倉位,有時是幾個月。當價格相反于主趨勢時也要持有。上漲和下跌是因為基本面在變化,比如股票市場的新科技,新發明,農業市場的天氣變化,外匯市場的政治變化等等。基本面因素躲在上漲和下跌的市場後面,但是價格對交易者和投資者的行動直接起反映。當基本面資訊預測到大波動時,你要分析圖表,看看技術是否確認了基本面。

579市場是不會在起飛前給你發邀請函的。當市場開始走出低谷時,只有很少的人能注意到。業餘選手還在睡覺,而專業人士還在忙著找突破和背離。

  新的突破很容易被識別出來,但是很難交易,持有更難。當趨勢加速時,越來越多的人祈禱回調。趨勢越強,它越不可能和別人討價還價。在趨勢中需要很大的耐心和自信以持有倉位。交易者一般都有這個傾向“不要坐在那裏,做點什麼。”對他們來說,被動是很難的。女性能交易的比較好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們有耐心。


580你如何學會趨勢交易?(大波段行情)你可以開始學習歷史圖表,但記住,經驗是無法替代的。行動比學習重要。一開始可以交易自己很放心的小倉位。在學習階段只交易幾百股或一份期貨合約。

  順著市場的浪潮交易。作為新手,學習交易小倉位,一旦你開始用現金交易,倉位的大小和加倉的大小都成為資金管理的功能。


581一旦你認出了新趨勢,上車!橫盤時出現的新趨勢非常快,很少回調(拉回整理),甚至不回調。如果你認為你確認了新趨勢,上車。你可以通過小倉位來減少風險,但不要等到大回調。大回調也許會遲點來,那時你要加倉。跳進新趨勢有點違反直覺,但是身在市場更要警惕。偉大的喬治·索羅斯半開玩笑地說:“先買,再研究。”

●王力群注:要用自己的交易系統找出新趨勢,不要亂猜啊。


582止損下在突破處,新趨勢突破橫盤的地方。火箭脫離發射塔以後,沒有必要再回到地面。不要急著移動止損。等回調,回調以上還會上漲,在回調的底部止損。安全區域止損,對波段交易作用大,對於趨勢交易來說,則太緊了。當你趨勢交易時,在回調時要繼續持有倉位。

  趨勢交易意味著保持你的倉位從開始的多變少。你在釣大魚,你需要更多的空間。只有很少的人能在大趨勢賺大錢的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人太急,太活躍,忘了抱牢。趨勢不像波段,做波段就要兌現利潤逃跑。趨勢交易時,要抱牢,直到周線圖上的指標開始走平或反轉。

●王力群注:作者是用週線圖的指標,我們班不是。


583業餘選手常常自作聰明地去找頂或底——超級難的工作!彼得·林奇說,抄底等於接往下掉的刀——一般都接錯了。趨勢一般都會超過理性的期望。新聞,日線圖模式,其他分心的事物都會把你扔出車廂。堅持住!

  倉位分為關鍵倉位和補充倉位。你的關鍵倉位的止損要寬,不要半途而廢只贏一點點;補充倉位(新加碼的小資金)可以進進出出。最好用兩個不同的帳戶交易,這樣方便做交易記錄。


2016.1.30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王力群理想中的操盤手的一天(王力群談簡單經濟學:生產力虛耗)

王力群理想中的操盤手的一天(王力群談簡單經濟學:生產力虛耗)

  ◎我的幸福的一天

  一個幸福的小小操盤手,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自然就是指身體在正常健康的情況之下,順其自然而醒。自己的生活作息與天地宇宙之間的運行沒有太大的差別,生理時鐘正常運轉,這就叫自然。如果昨天工作比較累,那就起來晚一點;如果昨天工作太輕鬆,那就早一點起床。不過其本上而言,每天的工作都應該是適度的,不應該超過太多,也不應該短缺太少。所以,如果因為昨天工作太累而睡到日上三竿,這樣的補眠雖然是不錯的,但是我們卻要責怪前一天為何工作過度,因為一過度,就很可能傷身體。

  早上起床之後,做一點輕微的勞動工作,做家事、澆花、修剪樹木,或是散步,都是好的。如果想要看點書,學習一點東西,如果那個求知的欲望很強烈,在早上看書或是寫文章也是可以的。其實早上並不太適合做耗費腦力的工作,所以我以前九點鐘一睜開眼睛就跑去做當沖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為什麼呢?因為頭腦經過一晚上的休息,不能夠讓它猛然啟動,一定要慢慢發動,就像熱車一樣。但是當沖就像是一下子把馬力開到十足,要發揮思想中的精華,一揮劍就要命中敵人要害,這種動作做多了,做了快二十年,實在是累。

  比較需要動腦的活動,應該是在下午三點鐘以後逐漸啟動,到四點多鐘是高潮,所以這段時間最適合用來開會討論、上課、研究學問、讀書、思考……這個時候,新陳代謝的速度會加快,當然了,前提是中午要睡個好覺,休息到兩點就差不多了。

  三餐中,早餐應該要吃得最飽,中午次之,晚餐最少,如果要吃宵夜的話,最多三分之一碗就差不多了。從下午五點鐘以後,到晚上十一點,這一段時間是用來補充能量的。下班以後,個人有個人自由的時間,方便朋友聚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多接觸具有正面能量的人,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或是見聞廣博的朋友,或是幽默風趣的朋友,或是積極開朗的朋友,或是一些有著很棒的新想法的好傢伙。在經過一天動腦動手之後,我們需要在晚上的時候借別人的功德來補充能量(白天讀書的時候雖然也是在補充能量,但是卻是靠自己的力量動手去閱讀思考,凡是靠自己親自動作的事情都會有一點小累,就好像自己替自己按摩,當然比不上坐在那裡放鬆全身,等著別人來替我按摩那麼舒服)。

  小結論是:早上做一些輕微的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中午休息,下午從事比較激烈的體力活動,以及比較熱烈的思辨活動,晚上則參加團體活動,親近賢者與有智慧的人,補充正能量

  在這一天當中,研究各樣的學問當然都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哲學為主,這是十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大學所具有的共識:哲學是最重要的通識教育,但是現在這個觀念已經不流行了,我們要把它復興起來。正常的一天不論大人或小孩,不論是老人或中年人,都應該以教育學習為主,而不是盲目的為顧主賣命工作。這是本篇文章中我最想強調的觀念──人的每一天,都應該為自己或別人的進步而奮鬥,而不是為了把累積財富看成最重要的生命活動。

  ◎不要把次要的搞成最重要的

  國家所有的經費,其總目標在於:增進全體國民的智慧,這是第一目標。第二目標才是豐衣足食,安全無虞。第三目標是:累積財富。這三個次序千萬不能搞混。個人搞混了,則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國家領導人搞混了,也許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但一旦把時間拉長,必定禍害無窮。

  人類這五千年來的歷史,有三分之二是負的,只有三分之一是正的。歷史上的每一個重要的突破點,都是靠少數的精英去完成的,例如牛頓、例如愛迪生、例如愛因斯坦,廣大的人民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開導,就會一直活在黑暗中,就像原始民族那樣,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所以從小格局的角度來講,歷史是靠全體人類推動的;從大格局來講,歷史是靠少數精英推動的。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自甘於平凡,而要努力進步,成為有智慧的人──所以不論是自我的教育、職場的教育,以及國家資源的培育,都是以培養無形無相的智慧為主,謀生的技能永遠在其次。但是因為人類過去的歷史,走錯了太多的路,變成以殺戮以及掠奪為主的霸權主義,所以資源的分配極不均勻;因為統治者富有而人民窮,所以人民的謀生技能變成第一重要,但這只是屈就於現實,我們總不能希望人類永遠活在暴政之下而喊窮吧,所以在理想的藍圖中,智慧永遠排第一,謀生的技術只能排在其次。

  現在地球上的國家,有一些依舊積非成是,認為人民生來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再進步一點的觀念,就是認為人民生下來就是為大老闆的工廠服務的──這兩種觀念都該死。一個國家的教科文預算(以台灣而言)被壓得很低,其它大部分的錢很都都拿去買武器;我並不是說武器並不應該買,而是說不應該買那麼多,而且我們(台灣)通常都是買貴了,變成凱子冤大頭──各位應該知道我在講什麼。

  其實我的意思很簡單,一個國家總目標是以教育為主,從國家到個人,其中心思想都是教育的百年大計。但是現在太多人卻不是這樣想,他們認為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是以賺錢為主──各位要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拼命去賺錢的,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身體不好,或是家庭環境不好,所以他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賺錢的機器,這是一種基本的人性關懷,以及對人類價值的基本了解。人本來就不是錢的奴隸,人生本來就有許多比錢更重要的事;雖然有許多事情一定要用錢去解決,但各位千萬要注意,這些事情永遠不會比不需要用錢的事情來得多。我的意思是:人生中有許多美好事物的完成,並不需要這麼多錢,例如你去讀一本好書,看一場精彩的電影,成本都不會上千,都只要幾百塊,買二手書的話,連一百塊都不到。有人認為:我們下班回家以後去探望一下父母,講個笑話替父母解悶,這種孝順表面上是不花錢的,但是如果父母身體有病痛而沒有錢醫治,或是住在破爛的草屋裡面凍得發抖還要聽你講笑話,於是這種廉價的孝順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賺大錢,先幫父母把病治好,然後再買好的房子給父母住,這種孝順才是務實的,所以真正的孝順還是需要花大錢的──這種講法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我要強調的不是這個,我要強調的是:有許多人幫父母治了病,也買了豪宅,但就把父母丟在那,只滿足其物質享受而忽略其精神安慰,連一個簡單的探望、一個簡單的笑話都做不到──各位應該知道我在講什麼,因為這種例子實在也不少。

  理想的生命本來就是在追求精神的高檔次,物質只是其次──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許多人拼命的要把物質的地位往上推,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推了老白天,把大家都搞成是神經病,家庭的奴隸、老闆的奴隸、總司令的奴隸、昏君的奴隸、無能政客的奴隸兼犧牲者……,你身邊沒有這種人嗎?……離開了心理那個層次之後,目標縮小了,只看到錢,沒有錢就變得脆弱,然後就發瘋了,把整個工商業社會搞成瘋子的製造機,沒有瘋的人就變成老牛,做牛做馬做奴才,你認為這樣好嗎?

  為了追求過度的功名利祿,以致於忽略了心理建設(時下流行的心理無用論),這就好像老王曾經講過的一個笑話:因為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所以嬰兒都吃很棒的營養奶粉,久而久之,有人就會認為:女人的胸部是拿來隆的,隆成D罩杯又大又好看,而不是拿來幫嬰兒餵奶的!──您說這個笑話好笑嗎?......老王自己說的笑話,但是老王自己覺得一點都不好笑,我笑不出來,但是哭得出來。

  ◎無限的神話

  國民的生產力,本來是在統治者手上,像中國的青銅器,又巨大又笨重,倒下來可以壓死好幾個壯漢,要製造這種龐然大物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誰去做呢?當然是戰俘。後來經過許多年的努力,生產力才由工商業的老闆接手,但這個時候人民又變成工廠的奴隸了,每天工作到深更半夜還不能休息,有的甚至還比不上古代羅馬人自己家裡面的奴隸。再努力個一百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的國家才覺醒到工人也是人,於是工會成立,從此勞方跟資方分為兩個陣營互相制衡。但是,由於先進國家的物質需求太過於龐大,產品必須做得很多,於是壓榨工人的事情始終無法順利解決。最近二十年來,壓榨工人的重心轉移了,轉為壓榨工程師,又過個幾年,重心稍微又轉移了一下,轉為壓榨老闆。所以台灣電子科技業的老闆,有許多年紀輕輕就百病叢生,甚至溘然長逝了──找不到這些英年早逝的資料的人,可以去網路上搜尋一下。

  生產力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有限的,但是在物質主義走偏峰以後,生產就被鼓吹成無限的──這是一種邪說。人的時間跟精力都有限,地球的資源也是有限度的。這是簡單的事實,但是有許多邪惡的大老闆刻意去扭曲,只是為了刺激大眾的購買力。於是乎,先進的國家與開發中國家所耗用的產品愈來愈多,這其中有許多都是過度的、無謂的。像是年輕人一天到晚在換的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它被浪費的資源實在是太多了,我也懶得講了。我的意思是:過度開發的生產力,也過度耗盡了國民的體力與腦力,製造出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產品,那是虛的,不是實的。虛耗的結果,就是時間都被浪費掉了,歷史的巨輪推動的時間,推動的速度也變成老牛推車了──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的資源都浪費在開發人的體力,而不是智慧。這個方向弄錯了,而且錯得太大,以至於你我的納稅錢大部分都被浪費了,我們人生大部分寶貴的青春歲月,也被浪費了。

未完待續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6.01.29 中午12:25於台灣.新竹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從《史記》談起~王力群談閱讀時應有的思辨能力(完整版)

《史記》談起~王力群談閱讀時應有的思辨能力(完整版)

*寫完!

  跨領域雖然繁重,但也豐富有趣

  台灣的跨領域工作者,就我所知,應該不會超過十個,而像我這樣的工作內容,據我所知,目前只有我一個,其他的同伴正在尋找中(如果大家有知道的,請趕快通知我),所以我的工作的困難度是在研究時缺乏同伴,以及缺乏老師的指導。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其對錯先由系統來決定,然後再由輔助系統來做進一步的確認。這個輔助系統對我而言,就是股市中的交易以及教育同學的成功率與失敗率。

  大體而言,我們(我以及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研究的領域包括:股市金融、科學、歷史、哲學、心理學;附屬的科目則有政治、宗教、經濟。

  經典也有缺點

  同學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要怎樣小心才不致於中毒?──中毒的意思就是:有些道理,書中講得不清楚,或是根本沒講,或是雖然講了,但是非常容易誤導讀者;或是他講了很多,但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在當時看起來正確的理所當然的道理,到現在反而變成非常不合時宜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很容易讓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在自修學習的時候,誤入歧途,或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毒。

  其實這個問題比我們讀者想像的都要巨大。我個人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已經講了很久了。但是因為講出來的內容恐怕太過於聳動,所以我的態度是非常猶豫不決的。有很多話,一旦講出口,公佈出來,就很容易引起許多人其它方面的思考,只要你有點小聰明,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就會發現我所批判的,是一個全面性的系統結構的問題,這裡面包含龐大的知識與人性;到了這一步,你就會開始懷疑:畢竟誰有這個能力去駕馭如此龐大的知識領域?──駕馭知識除了精密的計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整體系統要有一個概念,如果你不曾學習過這個概念,當然也就認為天底下無人可駕馭這種知識。讀者不應該把這種駕馭知識的工作看成是很高級的,因為這整個知識系統,本身應該屬於基本常識的範圍,而不是現在大學所流行的科系分工,所以這不應該是一個專家的領域,而應該是通才自由揮灑的範圍──記住:我們的目的是要讓所有的讀者明白通才教育的常識(大系統),而不是現在世俗的專家教育(專家很容易犯分工過細的毛病,見樹不見林,然後山頭派系林立。)

下面我們先從歷史類的書籍開始,先講《史記》。

從史記開始學思辯(辨)

史記一開始是五帝本紀,首先上場講的是黃帝,它告訴我們黃帝是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非常靈異的人,後來黃帝打敗了善於殘害百姓的諸侯們,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叫做蚩尤,然後又打敗了另一位共主炎帝,也就是神農氏,於是皇帝就成為新一代的天下共主,然後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人民生生不息,生下了我們的祖宗,所以我們叫做炎黃子孫。

小時候讀這一段的時候,因為年紀小,不會想到太多,反正黃帝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就對了。假如你一直都在讀中國書,腦袋裡只有中國的歷史,沒有其它國家或是其它文化的歷史,那麼你的歷史學要如何拿本國歷史去與其它國家的歷史去做比較呢?如果你只知道本國的歷史,而不知道其它國家的歷史,你做學問會正確嗎?……甚至,如你只知道天底下只中國的歷史值得研究,其它國家的歷史不值得研究,那你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講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大致明白了,如果你知道我們中國歷代的學者是在怎麼樣的規模架構之下研究歷史的,他們研究的是什麼東西,沒有研究的是什麼東西,我相信以現代人的角度的觀念來想像一下一百多年前中國學者的研究環境,並不是困難的,問題在於你有沒有去思辨而已。經過簡單的思辨(在這裡不需要太複雜),答案應該不會太困難就出來,而經過這麼簡單的思辨,你會得到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答案,我不講,你也應該知道那是什麼,如果你只要知道他們缺乏了什麼,答案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也會很巨大。

如果你小時候,從讀小學到中學的時候,如果有看過希臘神話,你就會曉得,在歐洲的傳統中,人民是希臘諸神的後代,而這些諸神跟人一樣,自大、貪婪、彆扭、嫉妒,暴躁……人類該有的一些負面情緒他們也有,只是他們的力量比較大而已,希臘諸神雖然也有道德上的色彩,但是似乎給人印象深刻的總是負面居多──你認為這是比較寫實呢?還是遠離實際的狀況?……拿這兩種文化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文化一開始就在強調一件事情:我們都是統治者的後代,而這些統治者都是很有道德的完美者(黃帝,堯舜禹湯)。黃帝是統治者,炎帝也是統治者,他嚐過百草,很偉大──史記一開始不跟你談那些神,而直接跟你談統治者,那麼這種動作會帶給人們怎麼樣的觀念,讀者可以自己想像一下,或者是思辨一下。

禪讓政治是怎麼消失的?

  繼續看下去,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很奇怪。例如堯傳位給舜這件事情,史記上說這是禪讓,禪讓是一種很棒的制度!傳賢不傳子。但是我們看看史記上是怎麼說的呢?它說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觀察舜怎樣對待他的兩個女兒,依此來判斷舜的為人處世。史記說討了兩個太太的舜,把家裡的事情都處理得很好,一切都符合家庭人倫之道,於是堯十分滿意。

  在我來看(『我』是讀者,也是期待在讀古書時能夠『受教』的學生),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首先:如果我們要考察一個人,怎麼會犧牲自己兩個親生女兒去嫁給這個人呢?如果你同時考察三個人,豈不是要有六個女兒了嗎?……這個人在娶到兩個統治者的女兒了之後,當然會好好的善待她們,這有什麼好驚訝的呢?這難道就可以斷定他是一個好人嗎?……我如果娶到當朝權貴的女兒,我也會好好的善待她們,甚至把自己邪惡的本性隱藏起來──由此可知,由這件事情來觀察舜的品德實在是有點奇怪。要是我的話,我就會把多災多難的貧窮人家的女兒嫁給他去考驗他們夫妻是否能共患難,而不是用堯這種奇怪的方法。但是這種奇怪的地方似乎有很少人提到,所以我就感覺更奇怪了,到底是誰出了差錯呢?

小格局與大格局

  接下去,書上提到舜的父親不好,喜歡後母的兒子,甚至想要殺死舜,舜每次都躲開,有小過失的時候,便接受父親的處罰,用非常小心翼翼的態度處理家裡的人際關係。但是舜的父親還是想要殺他,有一天舜的父親要舜到倉庫的上層去工作,然後舜的父親就從下面放火燒倉庫,舜就從屋頂上面跳下來逃走了(可能摔斷了腳,但書上沒講,自己去想),大難不死。此外,舜居住的地方,人民都能勤奮工作,從村落變成小城,再從小城變成都市──總而言之,舜的各方面的考績,都讓堯很滿意。

  但是各位想想,除了舜的孝道,書上說得很明顯之外,舜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使他的小村落變成都市的呢?書上並沒有寫清楚。

  我的意思是:讀者在看書的時候,如果看到某人做什麼事情成功了,基本上他會希望看到他是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而不是想看到他做成功這件事情的後果。一個人能夠把一件大事做成功,必然有許多理由,其中有天賦的、有自己努力的、也有別人幫助的,更有運氣的成份在裡面,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不是中國的古話嗎?──但是在這篇故事中,我們看不到舜是用什麼具體方法,把一個小村落變成都市的,我們只知道,他用順從與忍耐的態度,把他父親的問題給擺平了。家庭故事的資料比較多,具體政治措施的資料比較少。這就是以實掩虛的手法。用一個中格局或小格局的故事,去掩蓋大格局的資料的缺乏。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小地方說得詳盡一點,讀者就被唬弄過去了,於是就忘記了他應該注意的是大地方;大地方被注意的應該是過程,其次才是結果。但是中國的讀者在看中國書的時候,往往都被作者所誤導,因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用自己主觀的態度隱藏了許多話語,他會解釋說,自己只是在紀錄事實而已,但卻從來不告訴讀者,這些事實在我們的宇宙人生中,到底起了什麼樣的教育啟發作用?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態度去解釋分析這些歷史的材料?我們的情緒一定是被這些歷史材料激發,或根本沒有激發,此時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如果司馬遷沒講?司馬遷以後這麼多做學問的人,他們又講了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去關心的、這就是我們要去尋找的……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失望了,或者根本沒感覺,因為後續的資料不是很少,就是根本沒有。我的意思是:在司馬遷往後的歷史教育中,歷史只是一種附從儒家學說的旁門知識而已,而不是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這樣一來,歷史的地位反而被貶低了。而中國的歷代知識分子幾乎無視於這種貶低。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舜通過了給他的考試,堯很滿意,就把地位傳給了他,傳賢不傳子,開啟了歷史上的禪讓政治。從史書上看來,其他的諸侯好像也感到服氣,他們為什麼會感到服氣呢?難道那時候中國的長老們都是這麼和善嗎?中國這麼大塊地,這麼多人,這麼多酋長,都對舜感到服氣嗎?……這些都是問題,我們能夠找得到資料的話就找,找不到資料的話,有兩個方法,一是努力考古,包括挖墳墓挖遺跡;二是我一貫主張的,就是『歷史就在我們身上!──歷史從未消失,歷史就活在我們身上!』,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所以我們就是中國歷史的總和結果!以上所點出的疑惑,不只是會發生在古代(對歷史提出疑問),就算是在現代、在我們身邊,在你我的身邊,甚至是我自己的個人生涯中,也一樣會遇到、也一樣會發生!──如果我們希望在史記的這幾頁得到什麼輔助資料,那是沒有的,但我們必須『記得』要從別的地方找。這就是研究歷史的求真的不懈不怠的精神。

  禪讓有四次,第四次大有問題

  再後來,舜老了,也要傳位了,這時候有個叫大禹的人治水有功,舜就把地位傳給禹了。大禹是工程師,是講究實效實力的人,所以這第二次的禪讓,大家頗為信服,讀者也很容易相信,因為治水是一件大功勞嘛!至於第一次的禪讓(堯傳舜)有什麼問題呢?也就因為第二次的禪讓(舜傳禹)沒什麼問題,而被帶過去了。

  這一段歷史,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關於大禹治水的過程,講了一大堆洋洋灑灑,可以當作研究中國古代地理的好材料。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成為理所當然的國民英雄,舜當然就把天子之位傳給禹了。大禹即位之後,就舉用臯(音高)陶,並將政治大權傳授給他,可惜來不及等到禹禪位,皐陶就死了。這個時候大禹就舉用伯益,讓他管理政治。又過了十年,大禹去世,把帝位禪讓給伯益(禹傳伯益),三年服喪完畢之後,伯益就將帝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伯益傳給啟,這是第四次禪讓),伯益自己就隱居到箕山的南面。書上說:大禹的兒子啟的品德很不錯,天下人民都「希望」啟能夠繼承他爸爸禹的地位。雖然大禹是把地位禪讓給伯益,但是因為『伯益輔佐大禹的時間太短,天下人民尚未直接感受到伯益的恩德』,所以諸侯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啟,並且說:『啟是我帝君大禹的兒子啊!(小蔣是聖君老蔣的兒子啊)』!於是啟就即了天子位,就是夏君帝啟。

  以上就是第三次跟第四次禪讓的故事。簡而言之,大禹傳位給伯益,但是人民不要伯益,要大禹的兒子啟去接他爸爸的位置。然後伯益就「隱居山林」了。──這個故事很簡單,但是對整個中國歷史非常的重要,因為中國的禪讓政治到這個地方就斷掉了伯益傳啟,但啟不傳賢)。啟後來生了個兒子,叫做太康,是個昏君,放縱私慾,不理人民,最後把國家也敗掉了。啟傳給太康,就是父子世襲制度,第一次父子傳位就沒上手,傳了個昏君,然後亡國(太康被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給捉起來,放逐,然後后羿就奪了夏國的政權)。

  但是司馬遷在這裡記載了一件事情,他說:當初第四次傳位的時候,有個諸侯叫有扈氏,他認為啟不應該搶了伯益的位子,所以公然反抗帝啟的命令,於是帝啟當然就出兵討伐有扈氏了,在甘的這個地方做決定性的大會戰,作戰之前,帝啟對軍隊做精神講話,大意是說:「有扈氏,暴逆不行五常,棄天地正道,因此上天斷絕他的國運,我現在只是奉天之道來討伐他而已。服從命令的人,我們應該在祖宗面前獎勵他;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們就在社神面前將他殺死,我還要羞辱他們的子孫!(這話說的真狠!)」──終於,身為富二代的啟打敗了有扈氏,滅掉了他,於是天下的諸侯都來朝拜啟。

  司馬遷寫這個故事,明白告訴我們,第四次傳位的時候,有人不服,有扈氏不服,為什麼不服呢?不知道,他沒講;司馬遷為什麼沒講呢?不知道,讀者自己去猜,我猜是因為讀者都是中國人,中國的讀書人「應該」都是聰明的,所以慢慢去猜,應該猜得出來──這就是把讀者都當成是天才。像我,不要說猜了,連想到去猜一猜都沒有想到,過目就忘,忽略了…….一直到我年齡比較大以後,才覺得司馬遷這個地方是不是埋下什麼伏筆?…...此時,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中國人寫書的時候,有時候心機還蠻重的,害得大家猜都猜不出來;猜不出來,沒有心得,提不出問題,於是就沒有答案,也沒有了自己的思想,長久下來,兩千多年過了以後,讀書的人都變成了一群傻子,因為什麼都要自己猜,什麼都要自己來,原來中國人寫書是給聰明人看的,而不是想把像我這樣無知的人教育成聰明人。

  ◎

  由上可知,我們對第四次的禪讓是有疑問的,可是過了幾千年,當事人都不在了,我們又不是靈媒,那要去問誰呢?只好去從古書中去尋找,這就是為什麼要多讀書的原因了。因為有了疑問,就要動手找資料;如果你不想找資料,或者沒時間找,就直接把你的老師抓來問就對了──但是現在人流行的方法並不是找老師,而是悶著頭自己學、自己修──自學並不是不對,而是在繞遠路。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會捨近求遠呢?因為被填鴨式教育害的。上完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之後,我們對於餵鴨子的那些老師從潛意識中感到失望,進而排斥,久而久之,就完全不知道老師的重要性,老師這個行業,也變成升學主義的執法人員了,也就是幫兇。

  我也是沒有老師的,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找書看。這個過程是漫長而浩大的,從我小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很多時間都是在找資料、讀資料。除了謀生餬口的俗世工作之外,我幹的最多的活動就是這個了,尋尋覓覓、翻翻看看、抄抄寫寫,更何況還要把幸苦賺來的錢拿去買書,存放書還要買書架,書架要有地方放,所以去要去買房子、租房子,台北房價那麼貴,一坪能放幾本書呢?……這都是成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說簡單一點,這不過是解決一些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說遠一點,就是讓自己心中儘量沒有疑惑,讓自己變得聰明一點,減少人生可能犯的錯誤,您說這樣值不值得呢?……

  買書就跟買股票一樣,買得愈多,買到飆股的機率就愈高;書買得愈多,買到重要的書就也愈多。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利用圖書館呢?圖書館當然是必須利用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工作的時間是在圖書館打烊的時候,而且我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沒辦法那麼勤勞,可以天天去跑圖書館。只好放一堆書在家裡,隨時備查了!這些書雖然也花費了一些錢(應該還不到兩百萬),但是一本書裡面只要有一個觀念讓我們大家終生受益,那麼它的價值就很高了!這就是書的龐大效益。

  回到本題,關於史記的參考書,自然也有一大堆,其中有一本叫做竹書記年,它是在西晉的時候,被盜墓的人從古墓裡面挖出來的,黑色爛泥巴裡面堆著一大堆破爛竹簡,記錄著許多從上古時代到戰國時代歷史的血腥政變與軍事衝突,這本書裡面就有提到:關於第四次的禪讓政治大禹傳位給伯益,但是大禹的兒子啟不服氣,於是發動政變,把伯益給殺了!(夏啟殺伯益」,竟然不是放逐到叢林中,而是取了一個他父親親自挑選的賢者的性命!)『奪取』了帝位。意思就是說:事實並不像史記上面記載那麼美好,只是一場政變而已,而這一場政變從此改變中國的命運,傳賢不傳子的美好理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弊端叢生的父子世襲制度。

  除了這件事記載於《史記》不同之外,《竹書記年》上面說,第一次的禪讓政治也是有問題的。堯不是心甘情願把位子傳給舜,而是堯在晚年的時候失了德,意思就是說,道德變得不好了,於是舜就發動政變,把堯給關了起來,自己坐上了帝位(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就是這樣。難怪我們看舜的那些兩個老婆的故事,會覺得怪怪的。(至於第二次的禪讓,我認為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因為大禹把洪水輸導了,治水成功,是萬民稱讚的國民英雄,傳位給他是順應時勢,應該是沒什麼太大的爭議,難怪這段治水的過程,史記上寫了一大堆,因為它本來就是根據事實而寫的。其它的東西就有點像小說。)

  ◎我們要相信誰呢?…….

  史記竹書記年兩本書記載得不一樣,那我們要相信誰呢?……在股票市場的操作中,我們也會遇到許多這樣的情況,有兩份資料,或是兩種方法,那我們要怎樣知道那一種是正確的呢?……我最常給的答案是:通常我們並沒有一個直接而最有效的方法去迅速解除我們心中的疑惑,而是靠我們之前日積月累的功力去思考,然後擬定一個策略去應對──這其中的癥結在於:有時候我們根本就無法知道那一個是對的,因為人類不是萬能的!──但是大部分的讀者或學生都沒有辦法接受我這種答案,因為他們已經被填鴨化了,他們相信所有的題目有標準答案,而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經過二十多年的動物農莊式的養鴨教育,他們逐漸失去了寫企劃提案的思考組織能力,不會用敘述的語言方式去回答一個問題,而只會圈圈叉叉,1234,或是簡單的填充題(填充的字數最好不好超過六個字)

  ◎開始思辯囉!

  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要做思辨了。因為我們不知道那本書是對的,那本書又是錯的。如果中國的歷史真的是像《史記》那樣,有一個美好的禪讓政治的開始,那麼我們就不要再責備夏啟把禪讓政治給廢了,而是要責備後來的皇帝、政治家,以及所有的讀書人為什麼沒有把禪讓政治給恢復起來,為什麼沒有建立起比皇帝更好的政治制度,為什麼沒有想到皇帝制度是可以做大幅改善的?(例如多一個憲法,置於皇帝之上。)

  如果《竹書紀年》那本書是對的,那麼我們觀看周朝以後的中國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國歷史就是那麼一套:循環殺戮,不停的政變、流血、爭權搶錢、貪汙爭功、諉過、嫁禍、構陷、汙衊、打壓排擠、盜竊、霸、壓榨出賣、說謊、自欺背叛抄家、滅族……這樣的歷史是不是很符合《竹書紀年》所強調的現實的價值觀呢?……如果是,我們現在就要自立自強,把以前那些壞的骯髒東西都給改革掉──改過遷善,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中國過去的歷史是光彩的,而且光彩了五千年不間斷,那我們現在當然是世界第一強國,如此一來,我們就要更謙虛,更小心,更要向弱小民族以及不如我們的民族跟國家,學習他們的長處──除了中華民國之外,我期待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會這樣教導他們的人民的。

  如果中國過去的歷史是黑暗的,而且黑暗了三千年,有光亮的地方少,那我們現在當然是背負著歷史的重責大任,就是要金盆洗手改過向善。如此一來,我們就要更積極、更努力,一方面積極學習別人的長處、保存自己黑暗文化中殘存的點點光茫;另外一方面,要趕快把歷史上面犯過的老錯誤連根拔除,增進全國人民的智慧。我們可以以過去的歷史包袱為恥,但是不可以因為這個重擔而搞得彎腰駝背,有氣無力,進而否定自己的國家,甚至很多脆弱的知識份子還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祖國的暗黑過去而蒙上了一層陰影,從此活在一個暗地裡自卑怯懦但表面上又善於說謊掩飾的意識框架中,永遠擺脫不掉──這都是因為學校裡面以及書上沒有教我們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歷史的真相。

  ◎結語感想

  以上談了一些,最主要是想跟各位說:看一本書,我是用怎麼樣的觀點去做自我防衛以及自我修正的,希望能提供大家一些閱讀上的幫助。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優點以及缺點,如果有老師在旁邊提醒,那就是你的福氣;如果沒有,凡事自己動手,誤入了歧途還要自己把自己拉回來,那就累了。甚至還有許多人,連拉都拉不回來呢。

  我們製作這一篇文章,前前後後用了三個工作日在上面,在我的人生中,三天算不算短呢?我認為不算短。花了這些時間,耗費了腦力,以及專注於打字的勞心勞力,做出了這樣的一篇文章,許多人卻是愛看不看,或是當成耳邊風,或者是看過之後有個印象,但沒那麼深刻……這些狀況,都讓我更深切地明白到:做為一個學生,做為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如果沒有一個老師在後面大力督促用勁推動,一個人的求學之路將會是一件多麼辛苦的旅程啊──回顧我自己過去的前半生,年少失學自我放逐,少年時十年寒窗苦讀冀求的功名祿位,被我自己親手毀滅殆盡,以致於家破人亡親友離棄,這都是自己不讀書不動腦不思辯以致於人變笨變無知所鑄成的大錯!不就是這樣子嗎?……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只希望今後的年輕人不要再重蹈我年輕時的覆轍。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2016.01.27 中午12:30 於台灣.新竹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新版『股市概念』必讀版(19)《走進我的交易室》重點精華 [9]:啊,停損,重要啊!

新版『股市概念』必讀(19)《走進我的交易室》重點精華 []啊,停損,重要啊!

EXITING TRADES_出場

547無論何時你進場,你必須清楚三點——何處進場,何處兌現利潤,當出現緊急情況時,何處出場?夢想發財並不能讓你致富。你必須提前想到,何時帶著贏利離開賭桌,或者是市場對你不利時,如何逃跑。

548新手總是在尋找有保證的交易,以為這樣就能賺錢了。他們尋找進場點,然而專業人士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出場。他們經常問自己,在何處兌現利潤?在何處止損?生存者知道關鍵的事實——進場不會賺錢,出場會賺錢。

549為什麼要在進場前研究出場?先進場,觀察倉位,根據價格波動再出場,不是更好嗎?在你進場前,有兩件事要搞清楚。

  首先,知道了利潤目標和止損點就能計算回報和風險。如果你有明顯的買入信號,利潤目標是2元,止損是4元,值得交易嗎?你願意承受4元的風險而去賺2元嗎?利潤目標和止損點能讓你專注於風險低,回報大的交易。放棄交易機會的能力和放棄喝酒的能力一樣重要。

  第二,在進場前定好利潤目標和止損點就躲開了致命的“擁有者效應”。我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有依賴心理,容易失去主觀。掛在衣櫥裏面的破夾克,幾年前就應該送給救世軍。上周建的倉位現在已經出現虧損了。為什麼不放棄呢?因為你擁有夾克和倉位,你感覺很舒服。所以要在倉位被你擁有之前就定好出場點。


550我有個朋友,他是頂尖的技術分析師。他大虧了幾次,只好解散了自己的對沖基金,找了一個臨時工作,做經紀人。很自然,我就把我的部分帳戶轉到他的公司。每次當我打電話給他下單時,如果我不告訴他止損點,他是不會掛電話的。有時我會求他,讓他多給點時間給我,他就先接受我的訂單,如果我沒有在五分鐘之內告訴他止損點,他就會打電話找我要。半年後他找了一個技術分析師的工作,我再也沒見過像他這樣的經紀人。他確實強調了,在承受風險之前,要知道你的安全區域。

551在進場前,你應該明確兩個具體的價格,目標利潤點和止損點,一個在市價之上,一個在市價之下。做短線時,這是你所要知道的所有方面。你也許會發現有些經紀人接受這樣的訂單,一個成交,另一個就自動撤銷。如果價格碰到你的利潤目標,止損單就自動撤銷,反之也一樣。如果你的經紀人不接受這樣的訂單,你就告訴他你的止損點,同時死盯著自己的利潤目標。

552如果你是做長線的,時間長達數天或數周,怎麼辦?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潤目標可以在對自己有利時做改變,保護性的止損則要看緊。你必須書面寫下你的出場點,必須堅持這個原則,不可以爭論,不可以討價還價,不可以幻想。比如,你也許決定當價格碰到通道上線,或市場連續兩天出現最低點,你就出場。不管你的原則是什麼,一定要寫下來,一旦市場碰到利潤目標,或止損點,就要根據原則立刻執行

553有經驗的交易者知道如何認出不正常的趨勢,此時他就會出場,兌現部分利潤,對於剩下來的倉位,他會根據趨勢改變出場策略。當你積累經驗以後,你的計畫就會簡單了,但是對於新手,或交易時間不長的人,必須嚴格。進場很容易,因為任何小丑都會買彩票,但是出場水平能區分贏家和輸家。

Protective Stops_保護性止損

554業餘選手在幻想和現實之間遊蕩,大多數決定都是幻想的。他們幻想利潤,卻不考慮潛在的虧損。止損可以強制我們關注虧損,大多數交易者拒絕使用止損。

555有個朋友告訴我,她不需要止損,因為她是投資者。我問她:“你在什麼價格買的股票?”她80買的,現在是85你會繼續持有,等它回到80嗎?她說她會。如果跌到75呢?她說她會多買點。如果跌到70呢?她退縮了。如果跌到55,你還會持有嗎?不,不,她用力搖頭。如此說來,你的止損點在55之上的某點!

556前不久我和一個律師吃晚飯,他有內幕消息,說一個股價很低的公司要和電信巨頭結成戰略夥伴。我們先不談合法性和道德問題,他用所有的錢在16.5分/股買入。消息公佈時,他的股票漲到了8元,當他在壽司店告訴我這個秘密時,股價跌到了1.5元。他沒有止損。我問他,如果股票繼續跌到8分,他會繼續持有嗎。他很震驚,他說保證會在1元止損。他真的做了嗎?可能沒有。做夢是很容易的,面對現實閉上眼睛也是很容易。

557你必須在進場後立刻下止損單,當市場對你有利時,要移動你的停損點。止損是單行線。當做多的時候,你可以向上移,但永遠不要向下移。當做空的時候,你可以向下移,但永遠不要向上移。只有輸家會說:“我多留點餘地。”當你下單的時候,你已經留了餘地!如果股票對你不利,就不要動止損單!當初你下止損單的時候肯定比現在理性,此時價格會威脅你,要碰到止損。

558投資者必須每幾周重新計算一下他們的止損,但是交易者更辛苦。我們必須天天重新計算止損,天天移動止損。

559致命的幻想~很多交易者認為,不下止損單也能避免麻煩,感謝他們的超級市場分析。交易是高空表演,你可以不需要安全網,成功地表現幾百次,但第一次跌落就能廢了你。你輸不起的。如果你不止損,沒有人會幫助你。

560幾年前,一個著名的交易軟體發展商打電話給我。他邀請我參加一個露營,他說他發明了奇妙的系統,可以交易期貨。它利用電腦識別模式,測試了二十年的資料,結果驚人。以前他把錢虧光了,沒有錢使用他的系統,他把他的發明給很多基金經理看了。基金經理們很吃驚,為他建立了對沖基金,同時他們給了他一小筆錢:十萬美元。

  我坐飛機橫穿美國,第一天晚上整晚都在研究他的系統。“你在交易什麼商品嗎?”系統給他六個信號:大豆,瑞士法郎,豬肉,以及其他三個商品。六個商品他都交易了。“你是如何分配資金的?”他把資金分成了六部分,一部分交易一個商品,沒有剩下來的錢,也就是把保證金全部用上了。“你的止損點在哪裡?”他對我說了很多話,他說真正的人都不用止損。

  他用資料證明了止損影響收益率。在不相關的市場交易就是安全的。如果有一、兩個市場不利,其他市場會彌補的。“如果發生了災難性事件,所有市場都不利,怎麼辦?”他安慰我說,已經用不相關的市場測試了,不會發生這樣的事。瑞士法郎和豬肉之間也沒什麼關係。另外,他的系統測試了二十年的資料,沒有被洗出局的歷史

  我建議說:不要露營了,還是先盯緊螢幕吧,因為資金有危險。這位朋友堅持說他對系統有充足的信心,所以我們開車到內華達山,是美國最出名的風景區。我們有大把時間,最後一天,我八歲的兒子拖進來一桶金塊。當然不是真金,至今我還把其中一塊作為我的壓書物,上面刻著:“只要是發光的就是金子”。

  當我們回到現實中,不可能的事發生了。六個市場都是不利的,幾乎把資金虧光了。第二天早上,幾個市場相繼開盤,繼續大虧,我們嚇壞了。我叫他把兩個倉位平倉,但當時我要開車去機場。

  幾天後,我打電話給他,感謝他的邀請。他的帳戶被洗光了,他抱怨提供資金的人不近人情,他們都不回他的電話。我忍著沒說,如果他把我的十萬美元也虧了,我也不會回電話給他的。

  交易者不使用止損,最終會全部虧損。重大的災難會襲擊那些認為自己水平高,系統好,不需要止損的人。一個不認真的交易者,如果不止損,也許能活一段時間,但是長期來說,他死定了。

 ●王力群注:小資金的投資人,如果沒有停損計畫,就長期而言,死定了。

561沒有人能拯救不止損的人。金融市場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能幫助他。看看長期資金管理這家公司吧,它是對沖基金,被一批天才擁有和經營,其中包括所羅門的前總裁,前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兩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太聰明了,以至於可以不止損。一九八八年他們到了失敗的邊緣,美國聯邦儲備為了防止世界市場的崩潰,出手干預,他們才沒有出局。

  如果你在交易時不止損,沒有任何智慧,知識或電腦能拯救你倖免於難。止損是你生存和成功的關鍵。


562思考止損,想好出場點,然後盯著市場,如果到了止損點,你平倉,儘量拿到最好的價格。這是有經驗,有鐵的紀律的專業人士常用的策略。而新手,看著市場就像兔子看著蛇,被恐懼驚呆,無法動作。他必須下真實的止損單。

563止損並不能提供全面的保護,因為價格不是連續的,可以在止損附近出現缺口。你在40買入一隻股票,止損在37,但是收益下降的報告,或壞消息能讓明天股票的開盤價變成34,你的止損單在比你想像差得遠的位置被執行了。這不是說不要止損。有洞的降落傘總比沒有降落傘好。而且,資金管理原則也會對資金加以保護。

564二維的止損~在交易中,下止損單是很艱難的事,比找到好的交易機會難多了。一方面你要下止損單保護你的資金,另一方面,你要防止它被沒有意義噪音掃掉。這是細緻的平衡表演。

565我的交易書一再重覆這個建議:做多時止損單下在最近的低點,做空時止損單下在最近的高點。這個方法很簡單,很常用,在這個位置有成千上萬的止損單。他們可以用假突破掃掉這個位置的止損單,陷害很多人。

  當股票的價格在支撐區上面橫盤時,進來的買單開始枯竭,在支撐區以下有很多止損單在等著。專業人士開始做空,往下推動股票。於是動搖了支撐,正好啟動了業餘選手的止損單。在高點做空的專業人士開始回補,把業餘選手的止損單都買進來了。當下跌減速後,他們再次買入,開始做多。市場上漲,在支撐區以下買的專業人士開始賣出。很多橫盤的突破是假突破——這是專業人士的釣魚法,專門在常見位置掃掉別人的止損單。一旦別人的止損單被掃掉了,市場又開始反轉。

  大部分交易者被假突破害了幾次,開始討厭了,於是放棄止損。這樣真的反轉就抓住了他們。他們最終會虧錢,不管有沒有止損,被洗出市場。

566在明顯的位置下止損單不是好主意。你可以把止損單下的更近一點以保護資金,或者下遠點,以防止止損單被掃掉了。儘量不要做別人都在做的事。儘量把止損單下在市場碰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知道市場會跌到那裏,那麼為什麼要下止損單呢?那還不如儘快平倉。

●王力群注:如果下遠點,到時候就虧損的更多,這個要做好心理準備。


567有兩種止損的方法:技術分析和資金管理。你可以結合它們以找到合理的倉位大小和合理的止損點。第一步是決定你交易時要承受多少風險。後面會談到資金管理,你會學到如何控制風險,使帳戶只有很小比例的風險。如果你不夠自信,可以用更小的比例。一旦你用金額算出了最大的風險,回到技術分析,以找到止損點。根據技術分析找的止損點要緊點,也就是說,要離市場近點,資金管理則可以遠點。這樣你的帳戶就像潛水艇的骨架一樣——外面軟,裏面硬。

568你的資金管理止損單屬於市場。它們代表你最大可以承受的風險,任何情況下,你都不會違背這個止損。如果你的技術分析止損離市場近,你可以放在腦子裏,盯著價格,如果碰到了,可以出場。

~2016.1.26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從《史記》談起~王力群談閱讀時應有的思辨能力

史記》談起~王力群談閱讀時應有的思辨能力

  ◎跨領域雖然繁重,但也豐富有趣

  台灣的跨領域工作者,就我所知,應該不會超過十個,而像我這樣的工作內容,據我所知,目前只有我一個,其他的同伴正在尋找中(如果大家有知道的,請趕快通知我),所以我的工作的困難度是在研究時缺乏同伴,以及缺乏老師的指導。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其對錯先由系統來決定,然後再由輔助系統來做進一步的確認。這個輔助系統對我而言,就是股市中的交易以及教育同學的成功率與失敗率。

  大體而言,我們(我以及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研究的領域包括:股市金融、科學、歷史、哲學、心理學;附屬的科目則有政治、宗教、經濟。

  ◎經典也有缺點

  同學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要怎樣小心才不致於中毒?──中毒的意思就是:有些道理,書中講得不清楚,或是根本沒講,或是雖然講了,但是非常容易誤導讀者;或是他講了很多,但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在當時看起來正確的理所當然的道理,到現在反而變成非常不合時宜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很容易讓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在自修學習的時候,誤入歧途,或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毒。

  其實這個問題比我們讀者想像的都要巨大。我個人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已經講了很久了。但是因為講出來的內容恐怕太過於聳動,所以我的態度是非常猶豫不決的。有很多話,一旦講出口,公佈出來,就很容易引起許多人其它方面的思考,只要你有點小聰明,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就會發現我所批判的,是一個全面性的系統結構的問題,這裡面包含龐大的知識與人性;到了這一步,你就會開始懷疑:畢竟誰有這個能力去駕馭如此龐大的知識領域?──駕馭知識除了精密的計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整體系統要有一個概念,如果你不曾學習過這個概念,當然也就認為天底下無人可駕馭這種知識。讀者不應該把這種駕馭知識的工作看成是很高級的,因為這整個知識系統,本身應該屬於基本常識的範圍,而不是現在大學所流行的科系分工,所以這不應該是一個專家的領域,而應該是通才自由揮灑的範圍──記住:我們的目的是要讓所有的讀者明白通才教育的常識(大系統),而不是現在世俗的專家教育(專家很容易犯分工過細的毛病,見樹不見林,然後山頭派系林立。)

下面我們先從歷史類的書籍開始,先講史記

◎從史記開始學思辯(辨)

史記一開始是五帝本紀,首先上場講的是黃帝,它告訴我們黃帝是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非常靈異的人,後來黃帝打敗了善於殘害百姓的諸侯們,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叫做蚩尤,然後又打敗了另一位共主炎帝,也就是神農氏,於是皇帝就成為新一代的天下共主,然後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人民生生不息,生下了我們的祖宗,所以我們叫做炎黃子孫。

小時候讀這一段的時候,因為年紀小,不會想到太多,反正黃帝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就對了。假如你一直都在讀中國書,腦袋裡只有中國的歷史,沒有其它國家或是其它文化的歷史,那麼你的歷史學要如何拿本國歷史去與其它國家的歷史去做比較呢?如果你只知道本國的歷史,而不知道其它國家的歷史,你做學問會正確嗎?……甚至,如你只知道天底下只中國的歷史值得研究,其它國家的歷史不值得研究,那你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講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大致明白了,如果你知道我們中國歷代的學者是在怎麼樣的規模架構之下研究歷史的,他們研究的是什麼東西,沒有研究的是什麼東西,我相信以現代人的角度的觀念來想像一下一百多年前中國學者的研究環境,並不是困難的,問題在於你有沒有去思辨而已。經過簡單的思辨(在這裡不需要太複雜),答案應該不會太困難就出來,而經過這麼簡單的思辨,你會得到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答案,我不講,你也應該知道那是什麼,如果你只要知道他們缺乏了什麼,答案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也會很巨大。

如果你小時候,從讀小學到中學的時候,如果有看過希臘神話,你就會曉得,在歐洲的傳統中,人民是希臘諸神的後代,而這些諸神跟人一樣,自大、貪婪、彆扭、嫉妒,暴躁……人類該有的一些負面情緒他們也有,只是他們的力量比較大而已,希臘諸神雖然也有道德上的色彩,但是似乎給人印象深刻的總是負面居多──你認為這是比較寫實呢?還是遠離實際的狀況?……拿這兩種文化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文化一開始就在強調一件事情:我們都是統治者的後代,而這些統治者都是很有道德的完美者(黃帝,堯舜禹湯)黃帝是統治者,炎帝也是統治者,他嚐過百草,很偉大──史記一開始不跟你談那些神,而直接跟你談統治者,那麼這種動作會帶給人們怎麼樣的觀念,讀者可以自己想像一下,或者是思辨一下。

◎禪讓政治是怎麼消失的?

  繼續看下去,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很奇怪。例如堯傳位給舜這件事情,史記上說這是禪讓,禪讓是一種很棒的制度!傳賢不傳子。但是我們看看史記上是怎麼說的呢?它說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觀察舜怎樣對待他的兩個女兒,依此來判斷舜的為人處世。史記說討了兩個太太的舜,把家裡的事情都處理得很好,一切都符合家庭人倫之道,於是堯十分滿意。

  在我來看(是讀者,也是期待在讀古書時能夠『受教』的學生),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首先:如果我們要考察一個人,怎麼會犧牲自己兩個親生女兒去嫁給這個人呢?如果你同時考察三個人,豈不是要有六個女兒了嗎?……這個人在娶到兩個統治者的女兒了之後,當然會好好的善待她們,這有什麼好驚訝的呢?這難道就可以斷定他是一個好人嗎?……我如果娶到當朝權貴的女兒,我也會好好的善待她們,甚至把自己邪惡的本性隱藏起來──由此可知,由這件事情來觀察舜的品德實在是有點奇怪。要是我的話,我就會把多災多難的貧窮人家的女兒嫁給他去考驗他們夫妻是否能共患難,而不是用堯這種奇怪的方法但是這種奇怪的地方似乎有很少人提到,所以我就感覺更奇怪了,到底是誰出了差錯呢?

◎小格局與大格局

  接下去,書上提到舜的父親不好,喜歡後母的兒子,甚至想要殺死舜,舜每次都躲開,有小過失的時候,便接受父親的處罰,用非常小心翼翼的態度處理家裡的人際關係。但是舜的父親還是想要殺他,有一天舜的父親要舜到倉庫的上層去工作,然後舜的父親就從下面放火燒倉庫,舜就從屋頂上面跳下來逃走了(可能摔斷了腳,但書上沒講,自己去想),大難不死。此外,舜居住的地方,人民都能勤奮工作,從村落變成小城,再從小城變成都市──總而言之,舜的各方面的考績,都讓堯很滿意

  但是各位想想,除了舜的孝道,書上說得很明顯之外,舜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使他的小村落變成都市的呢?書上並沒有寫清楚。

  我的意思是:讀者在看書的時候,如果看到某人做什麼事情成功了,基本上他會希望看到他是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而不是想看到他做成功這件事情的後果。一個人能夠把一件大事做成功,必然有許多理由,其中有天賦的、有自己努力的、也有別人幫助的,更有運氣的成份在裡面,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不是中國的古話嗎?──但是在這篇故事中,我們看不到舜是用什麼具體方法,把一個小村落變成都市的,我們只知道,他用順從與忍耐的態度,把他父親的問題給擺平了。家庭故事的資料比較多,具體政治措施的資料比較少。這就是以實掩虛的手法。用一個中格局或小格局的故事,去掩蓋大格局的資料的缺乏。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小地方說得詳盡一點,讀者就被唬弄過去了,於是就忘記了他應該注意的是大地方;大地方被注意的應該是過程,其次才是結果。但是中國的讀者在看中國書的時候,往往都被作者所誤導,因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用自己主觀的態度隱藏了許多話語,他會解釋說,自己只是在紀錄事實而已,但卻從來不告訴讀者,這些事實在我們的宇宙人生中,到底起了什麼樣的教育啟發作用?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態度去解釋分析這些歷史的材料?我們的情緒一定是被這些歷史材料激發,或根本沒有激發,此時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如果司馬遷沒講?司馬遷以後這麼多做學問的人,他們又講了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去關心的、這就是我們要去尋找的……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失望了,或者根本沒感覺,因為後續的資料不是很少,就是根本沒有。我的意思是:在司馬遷往後的歷史教育中,歷史只是一種附從儒家學說的旁門知識而已,而不是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這樣一來,歷史的地位反而被貶低了。而中國的歷代知識分子幾乎無視於這種貶低。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舜通過了給他的考試,堯很滿意,就把地位傳給了他,傳賢不傳子,開啟了歷史上的禪讓政治。從史書上看來,其他的諸侯好像也感到服氣,他們為什麼會感到服氣呢?難道那時候中國的長老們都是這麼和善嗎?中國這麼大塊地,這麼多人,這麼多酋長,都對舜感到服氣嗎?……這些都是問題,我們能夠找得到資料的話就找,找不到資料的話,有兩個方法,一是努力考古,包括挖墳墓挖遺跡;二是我一貫主張的,就是歷史就在我們身上!──歷史從未消失,歷史就活在我們身上!』,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所以我們就是中國歷史的總和結果!以上所點出的疑惑,不只是會發生在古代(對歷史提出疑問),就算是在現代、在我們身邊,在你我的身邊,甚至是我自己的個人生涯中,也一樣會遇到也一樣會發生!──如果我們希望在史記的這幾頁得到什麼輔助資料,那是沒有的,但我們必須『記得』要從別的地方找。這就是研究歷史的求真的不懈不怠的精神

  ◎禪讓有四次,第四次大有問題

  再後來,舜老了,也要傳位了,這時候有個叫大禹的人治水有功,舜就把地位傳給禹了。大禹是工程師,是講究實效實力的人,所以這第二次的禪讓,大家頗為信服,讀者也很容易相信,因為治水是一件大功勞嘛!至於第一次的禪讓(堯傳舜)有什麼問題呢?也就因為第二次的禪讓(舜傳禹)沒什麼問題,而被帶過去了。

  這一段歷史,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關於大禹治水的過程,講了一大堆洋洋灑灑,可以當作研究中國古代地理的好材料。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成為理所當然的國民英雄,舜當然就把天子之位傳給禹了。大禹即位之後,就舉用臯(音高)陶,並將政治大權傳授給他,可惜來不及等到禹禪位,皐陶就死了。這個時候大禹就舉用伯益,讓他管理政治。又過了十年,大禹去世,把帝位禪讓給伯益(禹傳伯益),三年服喪完畢之後,伯益就將帝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伯益傳給啟,這是第四次禪讓),伯益自己就隱居到箕山的南面。書上說:大禹的兒子啟的品德很不錯,天下人民都希望啟能夠繼承他爸爸禹的地位。雖然大禹是把地位禪讓給伯益,但是因為『伯益輔佐大禹的時間太短,天下人民尚未直接感受到伯益的恩德』,所以諸侯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啟,並且說:『啟是我帝君大禹的兒子啊!(小蔣是聖君老蔣的兒子啊)』!於是啟就即了天子位,就是夏君帝啟。

  以上就是第三次跟第四次禪讓的故事。簡而言之,大禹傳位給伯益,但是人民不要伯益,要大禹的兒子啟去接他爸爸的位置。然後伯益就隱居山林了。──這個故事很簡單,但是對整個中國歷史非常的重要,因為中國的禪讓政治到這個地方就斷掉了伯益傳啟,但啟不傳賢)。啟後來生了個兒子,叫做太康,是個昏君,放縱私慾,不理人民,最後把國家也敗掉了。啟傳給太康,就是父子世襲制度,第一次父子傳位就沒上手,傳了個昏君,然後亡國(太康被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給捉起來,放逐,然後后羿就奪了夏國的政權)。

  但是司馬遷在這裡記載了一件事情,他說:當初第四次傳位的時候,有個諸侯叫有扈氏,他認為啟不應該搶了伯益的位子,所以公然反抗帝啟的命令,於是帝啟當然就出兵討伐有扈氏了,在甘的這個地方做決定性的大會戰,作戰之前,帝啟對軍隊做精神講話,大意是說:有扈氏,暴逆不行五常,棄天地正道,因此上天斷絕他的國運,我現在只是奉天之道來討伐他而已。服從命令的人,我們應該在祖宗面前獎勵他;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們就在社神面前將他殺死,我還要羞辱他們的子孫!(這話說的真狠!)──終於,身為富二代的啟打敗了有扈氏,滅掉了他,於是天下的諸侯都來朝拜啟。

  司馬遷寫這個故事,明白告訴我們,第四次傳位的時候,有人不服,有扈氏不服,為什麼不服呢?不知道,他沒講;司馬遷為什麼沒講呢?不知道,讀者自己去猜,我猜是因為讀者都是中國人,中國的讀書人應該都是聰明的,所以慢慢去猜,應該猜得出來──這就是把讀者都當成是天才。像我,不要說猜了,連想到去猜一猜都沒有想到,過目就忘,忽略了…….一直到我年齡比較大以後,才覺得司馬遷這個地方是不是埋下什麼伏筆?…...此時,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中國人寫書的時候,有時候心機還蠻重的,害得大家猜都猜不出來;猜不出來,沒有心得,提不出問題,於是就沒有答案,也沒有了自己的思想,長久下來,兩千多年過了以後,讀書的人都變成了一群傻子,因為什麼都要自己猜,什麼都要自己來,原來中國人寫書是給聰明人看的,而不是想把像我這樣無知的人教育成聰明人。

*未完待續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2016.01.25 下午1:00 於台灣.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