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涵碧樓有新貨到!
名稱: 2016-03-12_必修班_第02課
歡迎捧場!
~王力群 2016.3.14
------------------------------------
王力群談股市教育與人生宗旨
我們目前開設的課程分為兩大類,金融的跟非金融的:
課程剛開始的時候,只有教股票,教了三年之後,才開了佛學班。但是當年開佛學班的用意並不是在支援股市心理學,有九成的原因只是為了多講點東西而已。到了二○○四年,我才感覺到股市心理學的重要性,於是才增開了股市心理班,佛學班也變成心理學的支援課程。
到了二○○九年,我們深感實戰的重要性,覺得股市操作應該如同兵團作戰一樣,應該每週召開戰情會議簡報,所以才開設了統合班。
一直到二○一三年,我們的非金融的課程才大量成立。
股票班(這裡的股票班泛稱所有的金融課程)本來的教學首要目標是賺錢。後市發現許多同學誠意不足,用功不夠,時間稀少,這輩子想要達到贏家境界大概是沒有希望了,於是我們把教學目標稍微調整一下,首先的目標改為『充實智慧』,次要目標才是在股市中賺錢。會這樣改的原因,除了顧慮到少數不用功的同學之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股市跟人生的知識本來是一體的,不可以分割;如果分割,則為邪道!所以,賺錢之前必須先充實智慧,否則一切都如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非金融的課程,本來是獨立的,但是因為我們都身在世俗,所以我們只能私底下把非金融課程看成是最重要的,對於一般的同學而言,非金融課程主要是在補充同學『股市相關』知識的不足,這裡面包括了心理學、認知學、邏輯學、哲學、歷史學……。其中以認知學的空白最為嚴重。
以上講的偏重於有形的部分,以下講的是無形的部分,如下:
在本班學習的同學,不論是金融或非金融,有兩個最重要的目標:
第一、培養對各領域知識的廣泛興趣,突破填鴨式教育的束縛,從自己已經僵化的大腦中得到解放。例如:最近五百年以來,科學與人文之間存在重大的鴻溝,這是不對的,我們要想辦法打破。
第二、培養對人、事、物的同情心與同理心(有人說是慈悲心,也對)。同情心跟同理心其實就是關懷他人、關心值得關心的事情。什麼是值得關心的事情呢?那就要從上面的第一點中去學習了。
◎
教學宗旨確定之後,近年來本班所遇到的挫折有二點,第一點是:同學的人文素養不足,思考力薄弱有待加強,這一點的罪魁禍首是台灣的填鴨式教育。
第二點是:許多同學認為別人的事不關他的事情,於是繼續自私自利的活著。
本篇文章的重點,主要是跟各位討論第二點,也就是關於自私自利所產生的種種弊端。不過,在談自私自利之前,我們要回過頭來先談一下本班上課主要的那些大原則。
本班的宗旨就是在擴大各方面的知識領域,以求各方面知識的融會貫通,上課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跨領域,我們的思想在各個知識領域之間穿梭來回,我們把它叫做『邏輯移過來移過去』,也就是把A領域學來的邏輯活用在B、C、D、F……其它各領域。如來一來,整個活動的範圍就擴大了;知識擴大、見聞廣博以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擴大心量了,也就是擴展我們的胸襟。
如果知識領域狹窄,則鑽研的地盤會愈來愈小,此時,按照常理來講,當事人的心靈活動空間也會愈來愈小。在這裡可能會分為兩條路線發展:第一條路線就是當事人的目光愈來愈短淺,心胸愈來愈狹窄,到最後變成一個小器的人。
第二條路線是:當事人力圖擴大愈來愈狹小的思考空間,但最後還是精疲力盡,不支倒地,抗爭失敗,於是產生種種心理病,此時,就應該調養身心,或是找精神科醫師訴苦一下;日子久了,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問題愈來愈嚴重,則可能就要看胃腸科、心臟科……,甚至最後就是絕症了。
智慧有兩種,第一種智慧是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發掘自己深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意識,也就是慧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領悟到『本心』的境界。為了要發現本心,我們要減少思慮,遠離世俗的是是非非,安靜下來,讓心靈沉澱。腦袋要放空,不能有雜念,才能悟到那個本心。
第二種智慧是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問題與煩惱。為了求得這種智慧,我們必須窮究經典、廣泛學習、深思熟慮、終身學習、多用大腦、活用知識、走入人群、深入民間、走出象牙塔、深知民間疾苦、普渡眾生、不分你我、推己及人、博愛為懷……在佛教這叫做慈悲,在基督教這叫做上帝跟耶穌的愛。
但是我們這一輩子壽命有限,關於第二種智慧,可能學得不好,所以很難幫得到別人什麼忙;但是這輩子不能幫,並不代表這個忙就不要幫。嚴格說起來:稍有良知的人,這一生都應該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就是自立立人、已達達人,有的人為了幫忙別人,可以不惜犧性自己,犧牲的東西有所不同,有人是犧牲金錢,有人是犧牲幸福,有人是犧牲家庭,有人是犧牲了自己的一條老命……,程度雖有所不同,但是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關懷他人。如果缺乏關懷,則旁支邪流的漫延將無法想像,例如:視老百姓生命如草芥的暴君或殺人魔王,以及不知民間疾苦的晉惠帝與馬小九。
現代人的一輩子,了不起活到八、九十歲,百年以後,重新投胎做人,但是喝了孟婆湯以後,重新做人又忘記了上輩子所學到的,也忘掉了自己的使命,一切重新再來,這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辛苦修行了一輩子,幾十年之後喝了那碗孟婆湯就全忘了,下輩子再來的時候就很容易誤入歧途──這真是個大問題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供各位讀者一個觀念,這個方法是佛教提出來的,不管你信不信,我覺得你都需要知道一下,佛陀宗教對於這個棘手問題的處理對策,其實這個對策大家都知道,就是現在殯儀館裡面常常看到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所謂的淨土就是最完美最理想、最乾淨最純真的理想國度,沒有邪惡,當然也沒有壞人,大家都註定成佛。佛教中有一派叫做淨土宗,就是希望死後能夠到西方淨土──這個觀念跟西方人希望死後到天堂,基本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到了淨土以後,未來註定成佛,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覺悟的意思。所謂佛者,就是自己已經覺悟,然後來幫助其它人覺悟。所以,在西方淨土,整天主要的生活內容依舊是學習真理、聽聞正法、充實智慧,然後再投胎轉世,重回人間,用自己在淨土學到的知識來幫助這世上受苦受難的眾生,其中不但有窮人,更包括小動物、小昆蟲、小螞蟻。
由此可知,結論很簡單:自己悟道還算簡單,但是幫助別人是一件漫長而艱困的道路。釋迦牟尼佛本人本來已經成佛,但為了普渡眾生,於是重回人間,重新受苦受難,他活了八十六歲,其中有四十幾年都在幫別人上課,所受的悶氣與怨氣,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那麼,為什麼佛有如此的包容力呢?這是度量的問題。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幫助別人的智慧,需要廣泛的學習,這也是本班設立的宗旨之一。如果有人不贊成,那就等於希望王老師不要再教下去了……我想要說的是:諸如此類的知識,除了終生苦讀學習之外,需要犧牲、需要奉獻,這些都是需要堅強的肩膀去承擔的。此生此世,此煩不可解,此憂不可脫,皆為解脫眾生之煩惱也。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6.03.11 上午10:45 於台灣.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