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的操盤日記 2016.7.5(二):純真的直覺
不論是中線、長線還是短線,散戶的交易熱烈程度都是很重要的,這一部分屬於籌碼分析。
以前打聽散戶的狀況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在證券公司的營業大廳裡一起看盤、一起聊天、一起吃早餐、一起泡茶、一起交換小道消息、一起聽明牌、一起偷偷打聽貴賓室的大戶在幹什麼……當年我們自己就是散戶的一員,從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這三個小時的看盤生活,當然會讓我很了解散戶在做什麼。有時候,那些老大哥、老大姐們嘴巴說要買,但是不一定會真正去下單,這個時候就要去問營業員了。
前幾何時,時代變了,先是有了看盤機,再來是有了手機下單,再來是光纖網路吃到飽,在營業大廳裡的一夥朋友逐漸散了,就跟我一樣,在家裡透過網路也可以看盤下單了,優點是:在家看盤可以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缺點是:離開了場子,就不太清楚散戶的狀況,但是我交易常常需要知道這個,於是又要回去打聽,但那時已經有了網路論壇,所以有幾年的時間,我是觀察網路論壇的民意風向,來取代號子裡的散戶動態。
二○○九年以後,我覺得還是向營業員直接打聽散戶的動向比較好。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很多同學或朋友問我:要如何打聽散戶的交易狀況呢?──我聽了其實很驚訝,因為如果連這種「打聽」的動作都不會,還需要人家教,那麼基本上這個人的靈敏度以及社會適應程度可能就不夠。在十幾年前,這個問題根本是不存在的。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台灣投資人看盤生活的歷史變化,由於不了解歷史,所以無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這是很危險的。
當我們要去問一個人他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時候,最好是不要叫他強迫去感覺,在股市中,照理講如果營業員對散戶的動態有了強烈的感受,那麼,他看到我的時候,就會主動告訴我,因為他知道我是王力群,而不是阿貓阿狗。但是如果我每天都去問他散戶的狀況怎麼樣,那麼,就有可能發生「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況,意思就是說:他可能會為了我這個朋友的提問,而刻意去回想營業大廳裡散戶的氣氛,也許他那一天根本沒有那個感覺,但是因為我問了,基於禮貌,他也不好意思不回答,可能他也擔心當天的自己的感覺有所疏漏,有什麼東西他是沒有考慮進去的、有什麼人事物是他沒有觀察到的,於是他刻意地讓自己去回想那個狀況,而把自己的直覺擺在一邊──其實我要的就是那個直覺,那不是他刻意回想的結果。一個優秀的營業員,如果他還要靠回憶去釐清散戶的交易是熱烈還是清淡,那麼,他的觀察力基本上對我而言是我不需要的;我不好意思說是不及格的,因為每個營業員他的奮鬥目標不同,所以他所留心的觀察對象也不同。
我上課的時候經常講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家公司,老闆規定氣溫要到攝氏二十八度以上才能開冷氣,但是這個二十八度是由老闆辦公室門外的那個溫度計來決定,結果老闆拿了個電風扇,拼命吹那個溫度計,有時候還拿冷水潑。然後有一年的夏天,整個辦公室熱的要死,我看到有一個年輕的職員熱到滿頭大汗,身上都發臭了,我就問他,為什麼不開冷氣呢?……然後他歪著頭想了一想,再慢慢站起來,朝著老闆辦公室的地方走去,走了個老半天才看到那個溫度計,然後再慢慢走回來,流著滿身大汗告訴我:現在的氣溫只有二十七度半,但是我們老闆說要超過二十八度才能開冷氣。
如果我們把一種教條模式強行套用在人類身上,訓練他們不使用自己的感覺而必須要得到某種科學儀器的度量衡數據,或者是某種法律條文白紙黑字的依據之後才能夠行動,這樣一來,久而久之,經過反覆的訓練,經年累月之後,人們就會喪失他原有的純真感覺,變成一種機械教條化的動物。這種人類會愈來愈偏離人文的根本,轉而去追逐文化末流的扭曲或繁瑣。我們可以用另一句話來講,那就是:他慢慢地把自己改造,使自己愈來愈不像一個人,而是像某種笨拙的機器。
在股市操作中,有許許多多的輸家模式就是遠離了人性,違背了常理,他們可能經年累月的長期從事缺乏人性的工作,於是逐漸喪失了人類基本的感受,沒有了直覺,只好去尋求某種低劣工具的援助,就像是老闆辦公室的溫度計一樣。
所以,當我去問營業員場內氣氛的時候,我都是愈自然愈好,他有感覺就好,沒有感覺就沒有感覺,也不要去想太多。他有感覺的時候,他自己會講;沒有感覺的時候,他就是沒有感覺,他也不會想到我,當然就不會想到要跟我回報「今天我沒有感覺」。這就好像我們的女朋友一樣,她不會傳一通簡訊跟我說:「今天我都沒有想到你ㄟ!」。
以下講盤勢。
未來如果是多頭,那麼主要的理由應該是近幾個月以來散戶都偏空,交易清淡。
未來如果是空頭,那就是外資的未平倉量達到淨多單六萬多口,如果還拉不上去,那就變成利多鈍化了,這個六萬多單一但成為叛軍,多方就不妙了。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 2016.7.5 下午15:40 於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