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適應並學習系統的可分析性與複雜性

適應並學習系統的可分析性與複雜性

  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裡面特別提到:股市投資其實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如果有人把這件事情看成是很簡單,那麼那個人就是一個傻瓜。蒙老先生並且提出了一種說法:他明白告訴世界上其他的投資人,他自己操作股票的時候,使用的股市模型多達100多種!--這真是驚世駭俗的說法啊,不要說是新手了,就連我這個老頭聽到這種說法都感到有點驚訝,因為小弟在下我使用的股市模型掐指算來也大概也是幾十種而已,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逼我去仔細盤算我的操作模型到底有多少種?也許我可以硬湊到一百種吧。

  股市的操作系統可以粗略分為:
進場系統
出場系統
抱單系統
加碼系統
進場又可以分為:
分批進場系統
不分批進場系統
分批出場系統
不分批出場系統
中途進場系統
系統風險
資訊系統
停損機制
心理系統
決策系統
執行系統
會計系統
自我偵錯系統
改錯系統

  注意!如果你建立了一個簡單的系統,而且你確認這個系統的架構是合理的,那麼,請你注意:如果把這個簡單系統叫做A系統,你將來要建立的系統叫做B系統,如果兩個系統是屬於可以"邏輯平移"的(意思就是說這兩個領域的知識範疇是同一等級,可以互通,甚至可以互相涵蓋),那麼,當我們發現以及確認符合A系統的道理與法則之後,我們應該會感到一陣莫名的興奮,因為相同的道理也可以用在B系統!也就是說:在我們還沒有正式進入B系統(未知領域)之前,我們已經知道關於B系統的許多的知識,甚至是答案了!

  之前我們用居住系統做過練習,如果你還是不熟悉如何使用一個簡單的系統,如果你對上述的名詞感到陌生,那就讓我們再試一次,這次讓我們用男女感情的案例來作示範說明:(略)

  無論是哪一種系統最重要的是理性的分析,以理性作為背景,也就是說:做任何一個動作都需要有理由,而這個理由是事先編寫進入這個系統當中的。注意:執行每一個動作之前都至少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的基礎是理性的,而不是粗糙的感覺。如果你把"粗糙的感覺"列入操作系統,那麼,想必你的"粗糙"必定是一種高明的粗糙,就是像大智若愚那樣子的大巧若拙。


~王力群  台灣 2015.7.30,初稿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建立自己的系統為當今之急

建立自己的系統為當今之急

  現在我們知道了:在進入股市之前,我們要建立一套正確的操作系統,換言之系統很重要,但是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系統重要沒有錯,但是到底有多重要?這個重要性影響我們的人生到什麼程度?

  我在教授股票課程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傻傻的,對很多事情並不是那麼了解。起初,我認為一個人沒有辦法成為贏家,是因為他不知道核心技術;再來,我認為一個人沒有辦法成為贏家,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技術;後來,我認為一個人沒有辦法成為贏家,是因為他沒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到現在,我認為一個人沒有辦法成為贏家,是因為他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思考系統。

  我似乎是把問題鬧大了,把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演化"為思想的問題。這種演化到底是我個人的妄想呢,還是因為我個人思想的進步所產生的一種進化

  多年以來,我都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中,不敢遺忘,默默地尋找答案 直到最近一兩年,我才得到一個比較可靠的結論:既然在一個嚴密的機械系統當中,任何齒輪零件的運轉都是可以預測的,而不是隨機亂數,換言之:如果是隨機亂數的動作或者是沒來沒由的胡思亂想,則"必定"獨立於系統中外,不受系統的約束管轄,這種現象,我們把它稱做"妄想"或是"隨機致富的陷阱"。依照這個道理,投資人在操作的時候之所以感到無能為力,追根究柢其病因,是因為他的思想如同建築在海灘上的沙雕,並沒有穩定的基礎。換言之:一個具有真正堅固基礎的完整的思考系統才應該是投資者(操盤人)所有的信念起點以及活力來源。離此之外,別無實相可言

  如果我們把操作系統想像成一棟房屋,當房屋蓋到二樓的時候,我們並不會說他不完整,因為他是現有的藍圖去建構。很多人都認為操作系統可以單獨建立--其實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的想法!我在股市二十多年來有一個體認:真正穩固的操作系統必須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心智藍圖之上。換言之,在我們還沒有進入股市之前,就必須要擁有這一張藍圖!如果沒有這張藍圖,我就必須趕快建立起來。

  這張心智藍圖就是你的知識系統。一個健康的知識系統並不是被填鴨的,換言之:他不是一個冰箱,裡面塞滿了一堆冰涼的食物;也不是一個儲藏室,裡面堆滿了灰塵與貨物;更不是一個垃圾桶,裡面丟滿了啦嘰。他是一種可以消化舊知識、吸收新知識的系統。

  那麼,我們這個知識系統從何而來呢?除了先天的遺傳外最重要的就是後天的校園政府裡面教育部的官員學校裡的老師他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幫助我們建立這一個知識系統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知識系統被建造得如何呢?答案是慘不忍睹。很多人沒有一套健全的知識系統(包括年輕時候的我),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思想都沒有,有的人原本還有一點想像力,但是進了學校以後發被摧毀殆盡。為什麼學校要摧毀我們的知識系統呢?這一點我留給各位讀者自己去思考。

  一個宣稱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擁有的知識系統卻不能夠吸收新的知識、不能夠運用現有的邏輯法則去建立一個新的思想系統(例如股市的操作系統),這就是一種相當沉痛的悲哀了。

  當公家機關摧毀了我們的思考系統以後,我們當然就不知道思考系統的重要性了。於是乎,很多的問題、我很多的疾病、很多交易的虧損,其實都歸咎於思考系統的錯誤或根本沒有,但是我們都沒有把問題想的這麼"遠"。我們以為麵包是從麵包店裡長出來的、我們以為電影是在電影院裡面拍的、我們以為水是從水龍頭裡面流出來的--真的,我們沒有把問題想的那麼遠。甚至我們認為把問題想的這麼遠的人是得了精神病。

  就像一個得了精神性胃潰瘍的人,他不去改善他的情緒態度、生活作息,以及飲食習慣,卻去買強力膠,想要填補他胃裡的那個大洞。我們以為問題出在一個零件,卻不知道是整個機器都有問題;我們以為只是部分出了問題,殊不知是全體都有毛病;我們以為我們自己只是"部分"而已,殊不知我們就是全體、我們就是全部。

  明明就是一個很大問題,為什麼我們卻把它看得如此渺小呢?為什麼我們在潛意識當中有意無意的把這個出自於我們自身的問題看得如此渺小呢?難道我們真的就是這樣低賤卑微嗎?是誰造就我們這樣的想法的?是誰教會我們如此貶低自己的?

  除了我們自己的無知與麻木墮落之外,是誰在作賤我們?



~王力群  台灣 2015.7.29,初稿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開始建立一個簡單的思考系統

在進入股市之前,開始建立一個簡單的思考系統

  我們現在知道要進入股市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操盤系統,或者說:我們不能盲衝瞎撞,要對股市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才有資格當個股是贏家。

  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概念之上。我們腦海中繽紛但是雜亂的片斷碎念,如果沒有經過一個有機的化合,很難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原始的概念起源於對自己的思考有一個基本的"反省",也就是會去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有了這個基本的出發點,以後的思考旅程才能夠行駛的更久、開的更遠。

  一般人平常都沒有去想過"思考"是什麼,於是,當然也就不太清楚什麼叫做"思考的系統"。簡單問一句:"什麼是系統?",如果你對這方面的概念模糊的話,那麼我們就先建立一個簡單的系統試看看好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當作建立系統的入門訓練呢?就讓我們隨處舉例吧,例如:如果你要買一棟房子,你會注意什麼條件呢?……首先,我會考慮房屋坪數的大小、空間設計、居住環境……等等;用另外一套語言來說:就是房屋有所謂的建築設計系統、室內裝潢系統、消防系統、風水系統……等等。在這些"系統"的相對分置的合作與保護之下,我們才有舒服的房子可以住。而你也"絕對"不會想去違背這些系統製造出一棟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房屋。例如:一個合格的設計師絕對不會把廁所設計在進入大門之後、也不會把主臥室設計成一個完全沒有窗戶的密閉空間--這些"不會去做的事",就是一種思考。在每個系統中,"密閉空間"代表不同的意義,主臥室不適合成為密閉空間,但是在"冷藏系統"之中,冷凍庫則必須設計成某種型態的密閉空間。"密閉空間"的這個概念本身並無對錯可言,要看它是處在什麼系統,才有其對錯意義可言。

  記得我小時候剛開始懂事的時候,我覺得房子愈大愈好,這樣我們小孩才可以在裡面盡情奔跑遊戲胡鬧。等到我開始上學念書的時候,我開始覺得採光很重要,客廳裡總是要亮一點才好。但是如果光線太多了呢?那就糟糕了,因為會太熱。所以我們在房子的時候,必須注重方位。專業一點帶個羅盤,輕巧一點的戴個指南針,只要可以分清楚東南西北,不要買到夏天被火烤西曬的房子就好。

  等到我再長大一點,我就會開始加強一種感覺,什麼感覺呢?就是我自己"親自"走進這一棟房屋的感覺。如果我要在這裡長長久久住下去、如果我想在這裡過得舒服、如果我想在這棟房子裡安靜下來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那麼,我會特別須要什麼樣的居住條件呢?這個時候,房屋格局的設計,以及風水的重要性就變得往上提升。試想:假如我想要一間安靜的書房,就不能夠太靠近大馬路、附近也不能有太多的商店市集,晚上最好還要有一點清涼的晚風從窗口吹進來,帶給我舒適的感受以激發我的創作靈感。這些條件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要求的。房屋本體的結構系統沒有變,但是某些附屬系統的優越性提高了,於是我們感覺就變得不一樣了。當我們要求了,也就是提高了我們思考的層級,從基本的土木安全結構系統,進一步(或進很多步)考慮到室內光線的柔和程度以及空氣的純淨度。

  當我們對居住的條件考慮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的思想在進步;思想愈進步,思考系統才會逐漸成長。我的一個"看屋"的經驗是:通常我們都是最後考慮到風水,以及某些"神祕的感覺",因為有些東西是人類的肉眼感官所感受不到的。這使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感官系統在某個程度上面來講其實是落伍的--透過這樣的反省與思考,我就知道了:在整個居住的大系統當中,我們的感官系統(包括我們的視覺系統)雖然很重要,但是有其殘缺性,因為有些東西可能明明存在,但是我們看不見。例如:某些隱形的化學毒氣、放射性的汙染,以及某種神祕的磁場。

  透過看房子買房子的經驗,我們對於思考系統的建立的過程有個怎樣的了解呢?

  第一:一般人可能會到書店裡面去買室內設計裝潢書,以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我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設計師,即使我對空間設計很有感覺,但因為我了解自己實在沒有經過真正的"行家訓練",所以我必須要給自己多一點的眼光磨練、多一點的專業知識的補充。我們總要親身走進一棟房屋,才能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真實的感覺。我必須把自己親身置於這棟房子內、我必須親自活在這個系統中,才能擁有真實的經驗。

  這樣的思考就等於是提醒了我:一個健全的思考系統必須有一種真正的"主觀"的角度,就是你把你自己當成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正常人,然後去蒐集當你住在這間房子裡面的時候的"所有可能的感覺"。

  於是我可能會想到:當我老了,走不動了,需要別人攙扶的時候,我現在的房屋的條件還能夠適合我嗎?……當我變成一把老骨頭的時候,房間裡所有的堅硬的家具可能都會變成害死老頭的兇手……這些將來"或許"會發生的事情有沒有包含在你的系統思考當中?如果沒有,你覺得你這個思考系統完整嗎?

  透過這個案例的解釋,我們可以大概明白:居住的思考系統的建立是一個隨著你的年齡、工作、以及其他周遭環境的變化而成長的。通常我們會在結婚的時候買的房子比較小,等到有小孩以後才會考慮換大一點的房子。這就好像寄居蟹一樣,當我們長大了以後可能就需要換一個大一點的殼,但這樣一來,我們身上的負擔就更重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房屋系統這一套"搬到"股市裡面來,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我應該會了解到:當一個人年紀大了以後,他的風險系統的考量就會變多了。也就是說他的風險係數正在升高中。雖然智慧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成熟,但精力也會衰退。有一些人在老了以後智慧沒有成熟,反而腦筋日漸糊塗 慢慢變成失智老人了。

  那麼,大一點的殼代表什麼意思呢?這代表如果你操作得還算順利的話,將來的資金可能會變多,規模可能會變大。

  透過兩個系統的比對,我們可以大概了解了一個系統的建立是怎樣的一個簡單的過程。一般人之所以不太熟悉股市系統(的建立),其原因到現在還並不是完全清楚。我個人經過這麼多年來的努力,至少知道一些相當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妨礙我們建立思考系統的原因,大概如下~

  第一個原因是:"一般人其實並不清楚每一門知識都自成一個系統";
  第二個原因是:"一般人無法把在A系統裡面所運用到的邏輯思考順利地帶到B系統裡面來"(這就是"邏輯平移"的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一般人並沒有辦法想像當自己參與這個系統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同理心"的態度的問題)

我們明天繼續聊。


~王力群  台灣 2015.7.27-28 初稿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上週日(2015.7.26)的哲學班課程(史記導讀)重點整理

~公告~~
2015.8.1的必修班(板橋現場)開課通知已經寄出
沒收到MAIL的同學請寫電郵跟我索取

這次空位應該有很多
想申請旁聽的舊生請提出申請

感恩!  ^^

~王力群 2015.7.27

--------------------------------------------

  很多同學都跟我反應:人文方面要讀的書太多了,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讀起。

  承蒙各位抬愛,讓我有一個小小的舞台能夠發,我要感謝大家,所以這種"經典導讀"的工作我們遲早是要開始的。所以在這禮拜,我們暫時把哲學課的方向導入歷史,讀一些我認為很基本的經典書籍。

  下面是上週日(2015.7.26)的哲學班課程(史記導讀)重點整理:

1、台灣的大學新興的思辨式教育以及翻轉課程,在理工科的部分應該ok,但是在人文歷史部分,有些學者並非是真正的思辨教育,而是一種經過精心包裝的儒家教語跟真正的思辨課程相去甚遠,甚至不能說它是思辨,而是一種變相的填鴨,有窄化學生思想之嫌

2、上面所講的第一件事情非常嚴重,有上課的同學可以去深入了解。我的意思是:台灣的人文歷史教育到現在都還有毒!要特別小心!某些大師他們的自學方向,表面上是在發揚中華文化,其實只是"稱頌"而已,在潛意識中宣導一種狹隘的治學模式。順著他們的教育方式,你可以學到某種"道德",但卻是保守而粗糙的,離真正的思想還很遙遠

3、閱讀書籍之前,先不要急著打開書本,安靜地坐在位置上,閉上眼睛,仔細想想:如果換成是我來寫歷史我寫我自己的歷史寫我的一生寫我的前半生,我會怎麼樣描述自己的人生?我會怎樣寫自己的歷史?

4、司馬遷是在怎麼樣的環境之下寫作這本書的?當時的學術風氣自由嗎?有政治壓力的逼迫嗎?他在寫書的時候有什麼顧慮呢?什麼地方是他不敢講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隱隱約約"讀出弦外之音?我們要怎麼樣解讀他的難言之隱?(他有難言之隱嗎?)

5、假如換成你來寫這本書,你會有什麼難言之隱呢?這些"可能需要被掩飾的 東西"是你自己的問題呢?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甚至是整個國家文化的問題?……如果真的有這種東西的存在阻止你去講真話講實話,那麼,如果這種東西"持續存在"兩千年三千年四千年、五千年,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在你身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在你的兒子身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6、如果你能夠感受到難言之隱的那個"難"字(這種艱難是一種痛苦的情緒),表示作者具備相當程度的良心。如果我們相信司馬遷的寫作良心,那麼,他在什麼地方表現出這一種真正無懼的精神呢?如果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的表現是否能夠像他一樣呢?如果不是,那你會怎麼去描述秦始皇?你會怎麼去描述那些歷代君王?

7、我們如果是讀一本好書,那麼我們一定會想從其中得到一些真正的智慧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這本書教給我們什麼呢?分析事情的智慧?分析天下大勢的方法,還是誘導對方墮入我預先設好的思考陷阱的權謀詐術?…….我們從古代的聰明人的身上學到的是狡辯還是正直?我們從歷史事件學到的是真正的中道智慧還是某個門派自設的道德教育講座?我們學到的是待人處事的智慧還是某種鄉愿式的教條法則?……史記有沒有教會了我們一種嶄新的思考模式?這種模式是廣博的多角度思考呢?還是單一方向專精深入的集中火力式的單向思考?

8、在秦始皇的身上,我們是看到很多的歷史因素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呢?還是一個人決定了許許多多歷史上很關鍵的重要決策?

9、有些事情可能只是傳說而已那麼,會為什麼會變成正式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材料為什麼會流傳下來?……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有一顆清醒的頭腦,你懂得使用"常識"去看這些歷史資料,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發?你會有什麼樣的懷疑?你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10、        對於這些歷史事件跟歷史人物,以秦始皇為例,在他身上你感覺到了什麼?你像他?還是他像你?你有沒有可能做跟他一樣的事情?你有沒有可能犯跟他一樣的錯誤?

11、        我們跟歷史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一種血緣關係?存在著怎樣的因緣關係?……那些過去的事、過去的人,真的過去了嗎?他們真的死了嗎?……他們消失了,中國卻流傳下來了,在秦始皇身上,你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個中國?還是說:你透過一種"遺傳在自己身上的一種舊中國"的觀念去看秦始皇呢?……你也用這種角度去看自己嗎?你也用這種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嗎?甚至你也用這種角度去看別人的世界?

我們下周繼續


~王力群  台灣 2015.7.27 初稿

8/1開課囉!

~公告~~
2015.8.1的必修班(板橋現場)開課通知已經寄出
沒收到MAIL的同學請寫電郵跟我索取

這次空位應該有很多
想申請旁聽的舊生請提出申請

感恩!  ^^

~王力群 2015.7.27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同學來信~填鴨的遺毒

老師,早安:

經過昨天一夜休息,回想昨天上課互動、課程、回家途中與老婆的聊天內容,有一些心得在這向老師報告。

1.自己回想,為何面對老師提問「國家方針」時,自己會認為只有一個答案?哎,填鴨的遺毒真的很深!

接著自己體認到更可怕的事,雖然已經離開了學校,這些遺毒讓自己在生活中以為找到了答案,但卻不知,那一些所謂的「自己的答案」,其實是別人(大眾媒體、社會公眾人物、國家、財團、親朋好友、父母.....)有意、無意默默的填給自己

2.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都輕忽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對方的思考系統是不是跟自己相同。舉例來說,當以前朋友問自己說:「你最近過得好不好?」

自己會回答;「還不錯!」,今天回想起,那一種互動已經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因為沒有考慮到自己思考系統中的「還不錯」跟對方的「好」是一樣的嗎?對方的思考系統中的「好」是什麼意思?自己知道嗎?

3.依上述例子,以前自己不會回答:「還不錯,但你所謂的好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潛意識已經有「對方會覺得自己很怪」這樣錯誤想法產生,所以就錯過一次寶貴的交流機會,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我根本不在乎、不關心對方的思考系統?根本不在乎思考互動的交流?反正以前的求學過程中,都學到問題有一個答案,所以當別人問我問題時,我有回答就好,就算無法掌握別人問題真正的意義,也回答一個「答案」,而不是重新確認問題!

4.若角色互換,當別人問我:「還不錯,但你所謂的好是什麼意思?」自己會覺得對方很怪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自己根本沒有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沒有思考過自己該思考的「價值觀」?所以當別人逼自己去面對時(對方可能是有意或無意),自己因心虛,所以生氣!

以上心得自己知道是因為上課後,才有機會重新思考,重新去面對。才真正了解人與人的互動,應該是建立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對答!而不是建立在世俗流行、各種慾望、虛有互動上!所以很謝謝老師與班上同學!謝謝


呂自晴  2015.7.20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從一根日K線開始思考

從一根日K線開始思考

  德國的動物學家艾克爾(1834年到1919年)調查了各種動物的幼兒型態,發現無論是哪一種動物的胎兒在胚胎發育初期的時候,外型都非常相似。這個現象啟發了艾克爾,於是他建立了"胚胎發育重演律",認為動物從受精卵到完全發育的過程(個體發育)就是將過去所經歷過的演化(系統優化)再重新演一遍!

  我們人類在幼小的時期,很難發現思考需要置於一種完整的系統之中。頂多在青少年成長的時候,稍微發覺思考好像在讀書求學的某些時候變的有點重要。但是,通常我們將一件事情做的好不好的原因是歸因於"你會不會做"或是"你有沒有去做",而不太會認為這件事有沒有經過合格而嚴謹的思考檢驗。我們這個社會似乎很在乎你"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思考的方向對不對"。在學校考試的時候,閱卷老師很在乎你"做對幾題",而不是"你在想啥"。畢竟可以被測試的是有形的成績分數,而不是無形的思考--那些包裹在大腦硬殼之下的神經電波似乎很難引起人類的興趣--人類關心的是五官的官能感受與皮膚的觸感,以及荷爾蒙的某些神秘的化合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察覺到我們自己就代表"我們擁有自我意識",還不如說:"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亦即"……思考的進行同時證明了我們的自我的存在"。但是這種方式是有其侷限的。這意思是說:我們很難"用思考去分析思考"。換句話說:在思考中,我們"似乎"不是拿烤箱去製作蛋糕,而是"拿蛋糕去做蛋糕!"--這樣一來,我們很難知道蛋糕到底是什麼做成的,而只能夠用現有的舊蛋糕的成分去解釋新蛋糕成份的由來。
 
  換言之:思考系統的建立主要是靠"經驗"。因為我目前並不知道思想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或許我們並不需要知道--時間不允許我們知道,因為我們的人生可能馬上就要面臨一個迫切的問題:我們要把思考系統用在某種"實用目的"--例如股市。

  人們在什麼時候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思考系統呢?以我個人而言,就像電影道士下山裡的小道士一樣,要親身投入這個紅塵世界經歷過人的七情六慾之後,才大概有所知道、有所覺悟。但是這樣總比不知不覺要好太多了。我個人認為:對台灣國民而言,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去面對別人的思考系統、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去接觸一個全新的思考系統的建立、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去認識我們自己原先的思考體系,儘管它是支離破碎的;或者說: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建立一個正確的合乎理性的思考系統--那就是在股市。

  前面已經講過:動物胚胎發育的時候在剛開始發育的時候,都長得差不多,到後來的差別才越來越大,思考系統也是如此,現在的現代文明社會的思想體系眾多,我們擁有各種專門的知識技能,如果我說我們要將每一門學科的智慧融會貫通,每一種門派的思想流程都統一,那麼一定會有人說我瘋了。18世紀的大哲學家康德已經做過這樣的工作了,於是他也就被罵得最慘。

  如果要建立一種思考系統,對我們股民而言,應該是從股市思考開始。舉例而言,對於加權指數的思考:如果我們是從一根日k線開始,首先我們考慮的是:一根日k線到底能看出短線?中線?還是長線?答案是短線。而愈多的日k線多能夠代表的週期性就愈長。

  其次我考慮的是環境的參數。在股市而言,環境的參數也有很多種,如果是技術分析的話,我會第一個考慮形態學,再來則是平均線。至於成交量的考量,有時候細膩、有時候粗糙,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三位。

  型態就好比是一個社會的固有狀態,各行各業的分佈、社會階級的安置,這種狀態往往會很固定,形成一股壓力,或者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難以抗拒"這四個字就是形態學在股市操作學中的重要心法。平均線則代表一股跟隨時尚潮流起舞的趨勢的湧動。同樣的道理,你很難去抗拒絕這股潮流、很難不隨波逐流,所以有些派別認為順勢而為是最好的辦法。

  你往左邊看去,就會看到很多型態。過去的股價走過的軌跡,就構成了形態。現在,你打開窗戶,從窗戶眺望過去,會看到山、會看到水、會看到樓房、會看到天空、也可能會看到天邊累積的烏雲--這些都是型態,而且我相信你一定會懂得這些型態的大概的意義。

  相同的道理,股價線路圖往左邊看過去,看到的形態與自然界的型態,兩者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但是我發現:很少人知道這一點。而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很少人知道這一點?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原來自然界對大家而言是很陌生的,"觀察"這種行為對股民也是很陌生的。於是乎,這兩個領域的知識就隔得愈來越遠了-於是乎,我們離真正的股市思想就愈來愈遠了。

~王力群  台灣 2015.7.23 初稿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這十五年來,我們跟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奮鬥,真可說是傷痕累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殺敵三千,自損一萬。雖還稱不上斷手斷腳,但至少也是灰頭土臉狼狽不堪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就人員傷亡的數量而言,我們是敗的,填鴨教育是勝利的

  台灣的填鴨教育,從秦朝到現在,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跟這個2000年的大怪物比起來,確實是有一些渺小的自卑感但是如果在股市中採取傳統式的教學方法,幾乎百分之九九點九注定遭遇失敗在很多地方,填鴨式毒害法跟思辯式教育法並不是好與壞的分別,而是"對"與"錯"的問題

  基本上,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清理垃圾,另外一種是灌輸知識但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太多太多的作者已經寫了太多太多的書籍,都將焦點集中在"灌輸"上面,尤其是強調上課時的"舒適感",例如像是什麼"如沐春風"的感覺--大多數人都把這種舒適的感覺當成是一種吃飽的感覺,其實,"在春風裡"可以是新知識的填充的快感,也可以是舊知識的毒瘤被挖除之後的如釋重負的清鬆感

  過去的傳統教育大多集中在垃圾知識的灌輸有很多時候,知識本身可能是對的,但是他的餵食的方法有問題;過了很多年之後,我們才知道它們要我們學習的不是知識,而是要我們從小就"記得"這種知識的獲取方法,也就是填鴨他們希望我們以後長大以後繼續遵循填塞與灌水的方式來獲取資訊,如此一來,人文的理性思考勢必受到摧殘。意思就是:人民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清除腦袋裡的思想垃圾的工程浩大,所需要的時間與精神就已經非常嚇人了,而後面的新知識的灌溉工程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難真正進行到"灌溉新知"這一個階段,這就好像一間房子裡堆滿了舊家具,如果你不把舊垃圾打掃清空,則新家具就搬不進去現在奇怪的是:有些屋主不願意把舊家具搬出去,讓自己活在垃圾堆中,卻一直專心在看IKEA的型錄幻想買進一堆新家具--這種莫名其妙的心態真是讓人無可奈何

  建立一個新觀念基本上是困難的,因為你必須要把原有的地基清乾淨清地基的時候先要把地面上的垃圾剷除乾淨,然後挖土機怪手挖下去,一挖就是連皮帶肉見骨滴血的一大塊,這種滋味有人喊痛快,但是更多人是喊痛苦我們在講課的時候,有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麻木不仁,有的不以為然這其中的差別,除了每位同學程度的高低不同之外,還牽扯到業障的深淺與心胸的寬窄

  有些同學在這一塊領域中的業障較少,當你跟他講新觀念的時候,他比較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就是投緣,這種緣份有時候是帶著智慧的成分在裡面,也就是說:有智慧的相應無智慧的則不相應智慧從何來?修身養性而來有的人前輩子有修,有的人這輩子有修,有的人上輩子沒修,有人這輩子也沒修所以我說:萬法因緣生,智在其中矣,慧亦在其中

  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些舊同學的腦袋逐漸僵化面對這一類的朋友,我手邊既有的資料以及我能查閱到的經典文獻,暫時都沒有找到具體的解決辦法有人說:面對這樣的一個狀況,教學態度應該更和緩,甚至要用"愛"去感化他去善誘諄諄--理論上這是對的,但是怎樣做的具體做法,我沒有查到所以,儘管目前我們會講一些真話去勸導對方,但是對方"極難"聽得懂,這就好像我們要蓋一座摩天大樓,卻不用挖土機,而是單憑一雙肉掌赤手空拳去挖地基在還沒有達到一個關鍵性的深度之前,我們的雙手就因為過度地撞擊石頭兒引起骨折殘廢

  有些人的股市的相關的錯誤知識是跟其他的領域中的錯誤觀念綁在一起的,更可怕的是他的錯誤觀念其實就是他人生觀念的一部分的延伸所以當我們要剷除他腦袋中的垃圾的時候,我們必須連帶挑戰他的人生觀此時,教師本人所需要的基本功,就要具備相當的水準了,這也就是目前在人文思考這一塊領域當中,台灣能夠有此資格擔當的教師很難找得到的原因(有人是跟我講說找不到),更不要說是教材的缺乏了各位請想一想:當我們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為了捍衛正確的知識而對錯誤觀念開戰的時候,其實就等於傷害了當事人的自尊,傷害了他的感情,也剝奪了過去他賴以生存的執著信念

  在我們教學的這十五年來,有許許多多的老同學隨著年齡的成長,腦袋中的垃圾知識或是似是而非的東西也變多了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防止老同學在缺乏老師的輔導下從其他的管道吸收坊間的知識,但是他們往往怕煩,怕我囉嗦,或是真的不覺得有這個必要跟老師商量其他的知識管道的來源是否正確,也或許他們真的認為我的提醒只是一種危言聳聽,甚至是我的自大膨風所引起的一種變態的思想禁錮有人在其他道路上走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不知不覺開創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認為他自己成長了,但是在我眼中還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是固步自封,不進反退

  所幸這個班級還是不斷地有新血輸入!帶給我新的希望當我在這裡把這些心裡話講出來,除了警惕舊同學之外,也是鼓勵新同學將來要記得常常回首來時路,不要忘本,不要忘記當時的初衷一路走來,不要保持"充滿"的狀態(自己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的很多),要知道知識最重要的是消化,而不是用來迎合自己潛意識底的黑暗的深沉的,虛無的尊嚴

~王力群  台灣 2015.7.22 初稿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停課公告

~~公告~~
2015.07.22週三:必修班停課一次
2015.07.23週四:股票班停課一次

~王力群  2015.7.21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這禮拜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教育個案

~~小啟~~
這禮拜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教育個案,以及做雜事,所以不落格的貼文比較少了,這一點我相信大家能諒解。 也希望下週能很快恢復正常,多貼一點文章。 謝謝大家 !

~~王力群   敬上 2015.7.18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涵碧樓有新貨到!新增008 009 2個檔案

~~~~~~公告~~~~~~
好康到!!!!
『必修班』的涵碧樓有新貨到!
新增008  009  2個檔案。(2015.7.15)
^^
~王力群  敬傳

--------------------------------------------

短線改變,長線不變

短線改變,長線不變

  自從10014點下跌以來,我想起這半年多來,有好幾位朋友人問我台灣股票市場的性質有沒有什麼地方變得不一樣?我想起當年我剛進股市的時候,市場的短線還沒有這麼明顯,現在的整個氣氛則明顯偏向短線,這是一個明顯變的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2013年以後,加權指數的走勢在短線變得更加曲折(但不一定難做),這個問題對於專業操盤手來說並不十分嚴重,但是對於業餘者來講,因為這幾年業餘者的水準不斷在下降,這個技術上的斷層就變得更為嚴重。但這也並不是說長線也變得撲朔迷離;相反的,我感覺長線的風格並無太大的變化

  台灣投資者的問題並不是在他要投資長線或是短線,換言之:對台灣股民而言,長線跟短線不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也不是技術高低的問題,更不是說把股票放久一點就叫做長線,台灣股民的問題是:長線的知識領域短線的知識領域這兩個區塊之間的關聯性及其交流少得令人驚訝也就是說:台灣股民的認知感官中,其實並沒有所謂長線的觀察

  通常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可以同時或先後考慮長線中線短線的條件,但是最近兩年我突然有一個發現:在一般人的觀察中,他會自動將有關於長線的現象以及知識給剔除掉。我並不是說他沒有看到長線的因果條件,而是在他的認知領域當中他或許有看到,但是他並不知道那個東西是屬於長線知識的領域,或者是說:他不認為他看到的某些東西是一種"知識"

  我的意思是:他並不是指鹿為馬,而是他只認識馬,而且從來都不知道鹿長的是什麼樣子。有的人(相信我,這種人其實佔了很大多數)甚至不知道有一種動物叫做鹿。

  我的分析是:長久以來,台灣的填鴨教育過度注重短線知識的灌輸,而沒有承擔起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長線眼光的義務我們狀似迫切地想要知道未來是怎樣,我們以為那是一種長線的規劃,其實那只不過是一條逃避的路徑(刻意逃避而不去思考大格局之內的人事物)這條逃避路線的"規劃"基本上決定了台灣股民的學習方針

  也許,我們最擅長的是將智慧醜化為某種地方性的現實;而將現實打扮成真理。換言之:我們將長線的知識刻意切割出來,將其視之為獨立領域,就好像花瓶一樣,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當大家都逃避未來而只想抓住當下的時候,股市的短線之道不是變的更平坦來迎合我們,而是變的更崎嶇來教訓我們,那種教訓帶著某種道德的酸腐氣味。更奇妙的是:短線其實沒有變的比較難做,因為它的扭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王力群 台灣 2015.7.14 初稿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上週陸股大跌,有人問我怎麼樣看待這一次的大跌?多頭市場結束了嗎?將來會怎麼樣?希臘將來會怎樣?……也有人問我這次是不是黑天鵝事件?……這一連串的問題,即使我原先沒去想太多,也被"提醒"真的要去好好想想了

  在高中的物理學中,古典的牛頓力學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只要知道參考座標參數,以及某些重要的數據,我們就可以預測物體的未來;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計算出他未來座落的位置

  但是在股票市場,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知道確切的參數,也就是說:我們常常不知道什麼參數會影響我們的股市。於是,從某種角度而言,我們很難知道股市未來的方向也就是說:股市預測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雖然有時候並沒有這麼難

  所以,身為一個專業操盤手,最重要的不是"預測",而是"應變"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在不知道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的時候,還能夠有效的保護自己的資金,甚至獲利

  有很多操作者的操作之所以混亂,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潛意識中埋藏著太多根深蒂固的"預測"習慣無法拔除,以至於思考時會不知不覺地用預測的眼光來干擾現在的判斷換句話說:他無法專心思考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因為他的眼光不斷的在眺望窗外的遠方的風景

  我並不是說預測法不好,也並不是說預測法是旁門左道,相反的,預測法是非常正宗的學問,但是問題是出在他的難度太高!一般人無法在短期內學會

  一項正確的預測,如果不是出自於高度的直覺,那麼,就非常可能會牽扯到複雜的邏輯分析。以致於一般人在連環推理的時候,很難順利地思考下去

  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通常是預測法跟機械法共同使用。能夠預測的時候就預測,不能夠預測的時候就休息一下吧但是很多人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告訴他:依照牛頓力學,只要掌握到訣竅,任何點都可以預測,於是任何未來也可以嶄露無疑了--這種觀念是一個超級大陷阱

  很多喜歡"自由操作"的人會特別喜愛預測法,但是在我看來,真相恰好相反:預測法其實也是一種"不自由"的操盤法因為他預測愈精準,未來的變化的彈性空間就愈狹小,換言之:你的未來或是市場的未來就變得愈"宿命"人之所以想要知道未來,潛意識當中是想循著固定的軌道往前走而不想受到別的因素的干擾,換言之:他想要節省體力,不想花時間去應付當下的眼前變化。這種行為並不是"奔向自由",而是"逃避自由"。

  真正自由的操盤方式是"隨順"。舉例來說:就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大部分的技術都已經有個基本的水準了,然後全力以赴去打一場不知道結局是幾比幾的籃球賽--優秀的運動員是把球賽打好,而不是事先知道終場槍響的那一剎那看板上的分數是幾比幾。


~王力群 台灣 2015.7.13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