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收斂三角形整理
收斂三角形是股價型態學的一種整理型態。如果在GOOGLE中輸入收斂三角這樣的關鍵字,大家就可以在網路上面發現對於這種型態的許多解釋。我大概掃描了一下,這些東西在我當時學技術分析的時候,都是沒有的,那個時候我們的網路還不發達,大概就是一些大學的BBS站,上網還是要靠撥接的,所以那個時候網路上豐富的知識還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到幾乎免費的程度。但是我很懷念那個時候,因為知識取得不易,反而會比較珍惜;現在網路利用谷歌大神隨手一查,都有很多豐富的資料,反而模糊了焦點。智慧模糊成了知識,又把資訊魚目混珠,偽裝成了知識──這種情況對新一代的學生來講,是不太好的。
我們在網路上面看到對於收斂三角形的解釋,大概上來說也不能說有什麼大錯,因為那都是歷年來許多操盤者他們的實戰經驗匯集而成的文字整理。每個操盤手都有權利把自己在實戰中的『感想』給寫出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資料是在實戰過了以後檢討寫成的。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這些實戰的經驗很難突破『一個人的私人經驗』的故事,個人的經驗如果沒有辦法擴大到所有投資人全體,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大了。
一般來講,收斂三角形就是股價到了某一個程度,不論是上漲或者是下跌,它的力道即將衰盡,但是又沒有立刻歸零,於是這一股剩餘的力量就會造成它橫盤整理;橫盤整理的時候它上上下下好像是在一個長方型的箱子裡面做震盪,但其實那是一種錯覺。如果一道力量正在衰減中,那麼它的震盪幅度應該愈來愈小才對──我相信稍微受過一點科學訓練,或者看過類似測量儀器的朋友們都應該不難想像這樣的狀況,就是上下震盪的幅度愈來愈小、愈來愈小......最後幾乎成為水平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躺平』;如果一個人的心電圖到了幾乎躺平的階段,那麼就幾乎很難再起死回生了。人的一期的壽命是有限的,股票市場則是一個追尋漲跌循環的地方。(也許有人會跟我說:心電圖躺平以後,經過下一輪的投胎,他又恢復了呼吸跟心跳──對了,這種想法就是人類生命輪迴轉世的重要理論之一)。
網路上面的資料很多,大家有耐心的話可以慢慢看,但是要請大家注意一個重點,那就是:在整理完畢之後,如果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整理,股價如果可以突破箱子的頂部往上繼續走,那麼我們就叫它做『突破箱型頂』。同樣的概念,當股價在震盪的時候逐漸形成一個收斂三角形往右邊逐漸收斂,等到快要收斂完畢的時候,它的震盪幅度會減低,然後呢?很多人的直接反應就是教科書上寫得那樣:『向上突破』,也就是俗稱的噴出(注意這個名詞:『噴出!』)──在三角形整理的末端,如果股價整理成功,股價震盪的幅度愈來愈小,此時,沒有信心的浮額就會被洗出去,成交量跟隨震盪幅度一併變得愈來愈小,因為對未來上漲沒有信心的投資人(俗稱浮額)都把他們的部位拋棄掉了,而且也沒有再進場,所以逐漸量縮,等到該下車的人都下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市場面臨的『阻力』最小,於是一旦有一股稍微強一點的力量順勢往上一推,股價就會噴出!──這種情況我們就很順地把它叫做:收斂三角形整理成功之後就會噴出。
那麼,假如是整理失敗呢?那又要如何解釋呢?──其實失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股市舊有的動能逐漸衰退,另外一方面,大家對於股市繼續上漲的信心也一併在衰退之中,但是這個『大家』的意思不但包括了一般的散戶投資人,也包括了具有實力的大戶以及真正的贏家,於是在震盪幅度逐漸縮小、成交量逐漸低落、信心不足的資金逐漸出場之後,市場不論內部或是外圍都缺乏真正具有實力以及遠見的資金予以灌注,也就是說舊勢力用光了以後,沒有新的活水進來,此時,舊的用光、新的沒有、於是乎就完蛋了,股價就會在三角收斂整理完畢之後,往下跌。有人把這個往下跌叫做往下噴出,我不贊成這樣,因為它不是噴出,而是失去支撐以後的墜落。
◎ 人類的解讀,其實都是一種妄想
當我們看到一道力量愈來愈衰弱了,它的震盪幅度愈來愈小,引起的震動愈來愈微弱,這個時候通常我們就想到這股力量快要結束了,也就是壽終正寢了,在股市中,意思就是它會下跌了。這種想法應該是傳統科學(我所謂的傳統科學就是自從牛頓以後一直到量子力學,再從量子力學到現在,包括了整個古典時代以及量子時代,我都把它叫做傳統科學),這樣敘述應該是傳統科學的敘述方法,我個人在2014年的時候,把這個敘述換了一個角度來觀察,於是我得到了一種新的講授,新的講法,那就是:當一個收斂三角形的舊有的勢力愈來愈衰弱,此時,又沒有新的力量灌輸進來,換言之,這個系統是屬於密閉系統,沒有外力的介入,只有內力的搏鬥,而這個內力就是散戶心中對於未來上漲的信心受到了干擾,什麼樣的干擾呢?就是股價的震盪幅度愈來愈低,震盪幅度愈來愈小,代表股價沒有活力。同時間,因為是走收斂而不是走發散,所以股價愈來愈低,股價愈來愈低象徵著手中的股票可能會變得不值錢,所以信心受到挫折,但是這種挫折可能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收斂三角形通常它是還沒有破底的,於是手中持股的虧損程度並沒有很高,那麼他為什麼會喪失信心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時間的拖磨與股價的裹足不前,使散戶心中產生了妄想,以為不會動的東西或是動得很少的東西,就是即將面臨死亡,於是乎他認為股價不會再上去了,此時他就把他的持股拋出,退出市場。當所有的人,包括大戶與贏家都這樣做的時候,此時愈來愈低的股價就是象徵著新的信心沒有被建立,本來舊有的持股信心被自己的妄想所催毀,舊信心與妄想兩個撞在一起,信心被消滅,妄想殘餘,此妄想一直都在,是一種內力,它的存在消滅了舊的內力,而阻止新的外力進來,於是整個系統變成密閉式的,股價到最後當然就掉下去了。──這樣子的方式,我們就叫做收斂三角形的整理末端面臨轉折,結果這個轉折是下跌。
其實沒有一個上帝會站出來跟投資人講說將來這個股價再也漲不上去了,是投資人自己去想像,或者是做功課,然後得到一些看法或是正式的結論,認為股價上不去了,信心消失了,於是成交量逐漸降低,因為大家把持股賣了以後就沒有再買新的部位了,最後下場當然是下跌了(我在這裡先不區分散戶與贏家的差別,因為這樣子分析起來會很複雜,我暫時把散戶跟贏家看成是一體的,統稱為所有的投資人)。從我上面的解說,可以先引出來一個觀點,就是投資人對於盤勢的看法,從廣義來講,只要是人類的解讀,其實都是一種妄想;妄想愈低級,就愈糟糕,妄想愈高級,就稱為知識。也就是說妄想成份的高低決定了我們這個俗世知識的等級,所謂的智慧,也不過是妄想的成分少一點而已,並不是絕對的接近真理,這個觀念是佛教中的觀念,愈往下說可能會愈龐大,所以我暫且擱在一邊,因為這個並不是本文最後要講的重點。
於是我們知道了:三角震盪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們的看法會受到某一些市場消息的影響,而改變我們的動作;換言之:我們變得沒有那麼純真了,我們再也不是一朵小花,也不是憨厚的一顆老樹,我們是會思考的動物,而且我們還會思考得很多,甚至我們還會因為思考過多而影響我們正常的行為。這都表示說人類是具有一種自我意識的東西,而這個自我意識是好是壞要看人類智慧的抉擇。
◎三角收斂的應對法則
我當年在學三角形收斂的時候,直接想到的就是:三角形收斂本身應該是在走一種良性的整理,意思就是說它整理完了之後,將來應該是會上漲的。所以我直接聯想到:三角整理完之後,股價應該會向上『噴出』。後來我當然發現了有一些三角整理到最後是下跌了,於是我就很直接的把下跌叫做『三角收斂整理段的失敗』,意思就是說:這個三角整理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呢?我的想法很直接地認為這個整理段本身就是在拖延時間,所以它愈來愈沒有量是代表贏家都沒有再買新的部位了,這當然是悲觀。──我這樣的思想持續了很久很久,然後我也衍生出一套操作的方法,這個操作的方法跟市面上所講的可能不太一樣,我把它大概敘述一下,如下:
一、股價在三角收斂整理的時候,就技術分析而言,不論它的量是逐漸變小或是它的量持續平穩(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一件事:轉折即將發生!請準備好你的新資金,以便在突破的時候買進或是在下跌的時候放空。
二、對於舊有的部位,可以在開始震盪的時候,就先行賣出一趟,但是這個有一點困難,就是我們要抓到震盪時間的長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賣掉的貨要存心理準備,也許馬上就要買回來。
三、不論在收斂整理的時候,我有手上部位有多少,我都可以繼續從事基本面的觀察,分析消息以及過濾資訊;如果有什麼具體成果,也就是說如果我真的得到了某種啟示,能夠先預感整理完畢之後將來會上漲或下跌,那麼我當然可以把這個觀念『暫時』抱在心裡面,不要太熱情,只要有適當的暖度就可以了,然後一邊持有部位(或是丟掉部位),一邊繼續等待盤勢繼續發展之後的轉折。
四、重點是在轉折發生的時候!如果是向上噴出,我就用新資金買進新的部位。如果是下跌,那麼我如果手上還有舊部位的話,我就先減碼舊部位,然後可能會做一些放空的動作。舊部位可能賠掉的是震盪段的上下差距,但是放空我希望賺得是比較有整段利潤的豐厚報酬。
以上四點,我要強調的是:如果能夠在震盪的時候事先看出將來會上漲還是會下跌,當然是很好,但是這需要很高度的實力,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所以比較務實的做法是:準備好一筆新的資金,等待轉折之後突破或者是下跌,再建立新的多單部位或空單部位(空單部位不一定是要股票,通常是衍生性金融商品或是投機股或地雷股也可以)。
◎妄想猜測太多,愈是執著,速度變慢
當我把自己的操作法則整理出來之後,然後我就跟一般的操作者一樣,去開創自己的操盤人生了;過了許多年以後,我這種等待轉折點的方法我個人是覺得還不錯啦,於是我不但自己用,我也把它傳授給我的學生了。
當我在上課講解三角收斂的時候,我會跟同學講:這裡是在清洗浮額,所以成交量愈來愈少,大戶的心態可能是怎樣、贏家的心態可能是怎樣、散戶的心態可能是怎樣......如果同學們搞不清楚這種複雜的關係,那也無妨,就乖乖地等待轉折點的出現吧!有實力的資深同學,才可以在整理進行的時候,一邊玩玩高出低進的短線操作,另一方面去思考一下這裡中線整理完畢之後,它會漲還是會跌,這個就需要精密謹慎的收集情報與分析資料的功夫了,屬於一種高級的預測法。
這樣平安無事的日子過了蠻久,很多年以後,大概是在2014年吧,我在上課的時候,用了一個比喻來講解什麼叫做噴出,這個例子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把一條水管接在水龍頭上面,打開水龍頭,水就會從水管裡面流出來,我就開始澆花;有些花盆距離我比較遠,我懶得走過去,於是我就用手捏緊水管的前端,塑膠做的軟管被我一捏,產生了變型,水流的截面積變小,水的流速反而變快,只要我的手一直捏緊不放鬆,水流就會『噴出』!一噴就可以噴到比較遠的地方,去幫我灌溉遠方的花朵。用比較精確一點點的科學公式來講:截面積如果減為原來的一半,水的流速就會變成二倍──這個是我在高三的時候學習流體力學就知道了,雖然我的流體力學是用混的,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我還懂一點,而這個簡單的道理以及景象就留在我心中了,那就是一個無聊的男人捏緊水管到處亂噴灑水的景象。
同樣的道理,如果是氣流,或者是超音速的空氣流,在通過狹小面積的時候,速度也會增快,跟水分子是同樣的道理。
講解到這個水管例子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人』。但是我沒有跟台下的同學講:我想到了如果把水分子換成人,會出現不一樣的狀況。下課以後,我待在家裡把這個問題想了一下,得到了一個自認為還算圓滿的答案,那就是:如果把水分子換成人,那麼,以人為單位的個體在通過狹小面積的時候,它的速度不會變快而是會變慢,這就是俗稱的『擁擠』。如果我們開車經過隧道,隧道的截面積愈來愈小,然後所有的車子都會被阻塞在隧道某一處的,然後大家焦慮不安,大按喇叭、然後因為焦慮而體溫升高,體溫發燒以後就開始暴躁、甚至有人會開車門出來大聲咆哮,當時一切都快要失控了。──這種情況我認為就是股市中的三角收斂整理段結束之後會下跌的原因,不過,這似乎是一種直接的聯想,偏重於直覺,我一下子感覺到我領悟了什麼,但是隨即一想,這個聯想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一時之間說不出來這個道理在那裡。
水分子為什麼會遵守流體力學的公式呢?為什麼人就無法遵守流體力學的公式呢?那是因為:水分子是一種沒有意識的東西,而我們傳統的科學家會告訴你:人類是一種有意識的動物,所以人類跟水不一樣,跟空氣也不一樣;水跟空氣都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沒有自我意識的東西就會遵守牛頓定律,我們把這種分子叫做『牛頓粒子』,於是人類就變成他們口中的『非牛頓個體』。說人類是粒子好像怪怪的,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跟這麼大的宇宙相比較,人類確實是比一粒沙還不如,真正的太渺小了,說是粒子又何妨呢?
自從牛頓公佈他的力學基本定律之後,我們都知道,凡是符合牛頓力學的,一定符合三個基本定律。第一個是慣性定律、第二個是加速度定律、第三個是作用與反作用力定律。那麼,我們人類是不是也遵守這三種定律呢?從『通過狹窄面積速度變慢』這一件事情上面來講,似乎大多數的科學家都不認為人類的行為會遵守牛頓定律;他們會繼續強調,並告訴你:牛頓定律只適合用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東西,而人類是有自由的,就是因為有自由,所以才可以隨時隨地掙脫『定律』(規則或是成見的束縛),去做到更多以往無法想像的事情,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去讓人類開拓,這就是人類所謂的自由。相反的,不論是天空中的太陽、月亮、以及浩瀚宇宙中所有的星球,以及水管裡的水分子、噴射引擎中的空氣分子,都沒有地球科學家所謂的那種『自由意識』,所以日月星辰是遵守克卜勒行星定律的橢圓形軌道在走,目前還沒聽說有那一顆星球突然有了自我意識,然後咚的一聲就跳脫了橢圓形軌道去自由飛翔了;跟彗星不一樣,它可能到某一個星球去住個二、三天,然後再從那個星球到另一個更遠的星球去住個好幾年──目前還沒有觀察到這種曲折離奇的自由星球的旅程。
因為人類並不是死東西,人類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通過狹小面積的通道的時候,人類會產生焦慮。那麼,我不禁要問一句:如果焦慮使人體的體溫升高,那麼,水分子或空氣分子的溫度提升是否也代表他們處於某一種人類無法解釋的『焦慮』狀態呢?──我認為:在一元論的宇宙觀當中,既然原子論的哲學家已經告訴我們: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所有的東西,包括石頭跟人體,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結構,只是排列組合的不同,所以才造成物體的差異。既然『人分子』跟水分子是同一種東西,那麼,為什麼人類在通過狹小的截面積的時候,會發生擁擠的情形呢?為什麼沒有意識的水分子不但不會擁擠,反而加速噴出呢?
這個問題我放在心中大概一年多,沒有想出答案,後來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中,因為我那一天刻意規定自己、逼迫自己在五分鐘之內想出這個問題,於是我就很用力的去想,大概三分鐘之後,我得到了一個答案,大概如下,我很誠意地跟有想要了解的讀者做分享:
我們把場景重新從頭再來一次:當我們拿著水管的時候,水管裡面流動的是水分子,用手用力把水管的前端捏住,水管截面積縮減,水就會噴得很遠;如果水管裡面流動的不是水,而是空氣,同樣的動作去壓縮水管前端,空氣也會噴出;如果水管裡面流動的不是水,也不是空氣,而是含有大量雜質的污水,那麼,就算是捏住水管前端,這條水柱也就噴不遠了。──再來,我們想像,如果水管裡面流動的不是水分子,而是某種固體顆粒,例如葡萄或是彈珠,那麼我們捏緊管子的前端,因為葡萄跟彈珠的體積太大,而且它無法把自己自動分解為小分子,於是它就會在管口堵塞,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擁擠現象。如果葡萄抵達水管前端的時候經過擠壓會縮減成葡萄汁,那麼它的流速就會恢復正常,也就是葡萄汁比葡萄顆粒噴得更遠了。我認為重量的關係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它的『體積太大而又無法自動化約為更小的分子』──我認為這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第一重要的是重量或質量,那麼我們把彈珠換成空心塑膠球,質量跟重量都減小了,但是空心塑膠球依然會將水管前端阻塞。
同樣的道理,人類因為無法『自我化約』,所以會在所謂的『整理段』也就是比較狹窄的截面積的地方會形成擁塞。如果人類在面臨瓶頸的時候,能夠把自己化約為小分子,經過瓶頸之後再自動重新組合為人,那不就太棒了嗎!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是一個無法逆溯的過程,如果我們要將自己的肉體化減為小分子,我們直接想到的就是人體被磨成肉泥(這就好像小分子),肉泥是無法恢復生命重新組合而為你我的。
前面我們講過了,『妄想』的成份在三角收斂整理段的時候,其重要性占了非常之重。人類因為具有妄想,所以形成自我的個體,於是有了頭、手、軀幹、雙腳......各個人體器官部位,這些都是無法分割或化解的,所以當他因為自己的形體太大(太執著)而通不過瓶頸的時候,他就會產生過度的情緒使他體溫上升發熱。換言之:如果人類能夠把自己化約為小分子,那我們就可以通過瓶頸,以及各種可能的考驗了。
身體無法化約為小分子,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種生命的現象,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肉體的執著。愈有妄想的東西,重量愈重,所以人死了以後的體重跟死前那一剎那,並沒有太多的差別,其實是測量儀器跟本就測量不出來那個差別是多少。當靈魂已經離開人體之後,所產生的重量差距無法用人體目前所認為的精密儀器測量出來,於是可知:肉體這種不具有靈魂的東西是多麼沉重啊。
我們把肉體的重量叫做『身執著』,我們把人類意識中的團塊與成見叫做『妄想』,這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執著。
◎
就像上面所講的那樣,我從股市的型態學的收斂三角形的思考,慢慢走到一種比較細部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這種過程對我自己是好的。它在我身上起了很大的正面的作用,各位如果發現敝人我有一點進步,或是部落格的文章寫得比以前深入一些,或是說我這本型態學比我十年前寫的那一本根本就是差太多了,如果把這種差別視為一種進步,其中有一大部份要歸功於我後來這一種比較注重細節的分析。
股市中的技術分析的基本理論,之所以被索羅斯、巴菲特,以及很多具有聲望的名家,包括科斯托蘭尼都對技術分析提出過嚴厲的批評,其最大的原因依舊是:技術分析的基本理論缺乏依據。我認為這是所有技術分析派的問題──我這一句話涵蓋的範圍很大,意思很也深,但是不難了解。
在經過這個思考之後,我的生活有了一些改變,大概如下:
一、我認為目前所有技術分析的定律都是暫時的,只是接近真理而並非等於真理。
二、我認為目前所有的科學定律都只是接近真理,並非等於真理。如果等於真理,就不會發生牛頓力學無法解釋人類意識這種遺憾的事情了。
三、以往的技術分析派的教科書都偏重於結果,而不注重原因。雖然不注重原因可以避免很多麻煩而直接對症下藥,就好像行為學派一樣,只管矯正行為,而不去注重根本的思想,從某一個方面來講,可以收到更快速的實效。技術分析就是如此,從某一個角度來講,學技術分析比學基本分析要快,也更方便。但是這個方便是其實是犧牲了它的基本理論而來。以往的技術分析派把基本理論給省略了,並不是他們懶得講,而是因為他們不懂;不懂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思考,沒有深入思考並不是代表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沒有那種想法,沒有那種見識。
四、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幾乎是被迫更進一步地去接受『技術跟心理原本就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當時不去了解三角收斂段的心態過程,我也就不會去想到關於意識與妄想這種東西。
五、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對於三角收斂震盪整理的操作方法幾乎完全沒有改變!但是我對它的內容意義了解得更多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這個東西還有另外一扇門可以打開,門打開來了以後,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到別的地方,這一條路可能走得更遠、更廣,更令人愉悅。
六、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發現科學的計算應該可以用在人文上面!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等同!牛頓粒子跟非牛頓粒子的分別,其實是誤會一場。
六、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發現科學的計算應該可以用在人文上面!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等同!牛頓粒子跟非牛頓粒子的分別,其實是誤會一場。
最後一點,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我前期的操作生涯中,我注重的是要發現賺錢的方法,中間那一段時間,我注重的是:如何把我的賺錢方法延續下去,就好像世俗認為那樣一直讓賺錢機器運作,鈔票就可以滾滾而來。到了後期,我發現股市對我而言有另外一層意義,除了賺錢之外,它可以讓我擁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更重要的:我的股市經驗可以幫助我找到其它的知識領域更接近真相的答案,這就是我所愉悅的,以及我所信仰的。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5.11.03 上午11:44 於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