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的操盤日記 2016.9.30(五):不要被定義給釘住了
有同學問我六波理論跟十日法的問題,其實他問的內容不是很明確,但是他的問題形式很明確,主要還是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面,那就是有關於「定義」的問題。
在我們的知識系統中,嚴格地說是在正確的大系統之中,所謂的「定義」,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而暫時還不適合把它放在追求知識的「目標」,或者是「終極目標」。
為什麼以往在科學中明明強調定義的重要性,而到了王老師這裡卻把它推翻了呢?那是因為:依人類目前的智能所及範圍,所有的定義幾乎都是暫時的,是用不完美的科學知識引導出來的,我們逐漸逼近了真理,但尚且無法用人類自己發明的語言或數學符號把真理百分之百涵蓋進去。這一塊空缺的部分,牛頓稱之為謙卑(只是在大海邊撿到美麗的小貝殼),但是後來的科學家因為想要壟斷知識以獲取權位,所以把謙虛的那一塊心理狀態給拿掉了,而把它抹黑為神秘主義。
定義只是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所運用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各位同學以及讀者從小到大所受的理工科教育訓練,有意無意的都在灌輸大家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學習知識目的就是把它定義出來──這個觀念如果不詳細說明的話,反而會變成錯誤的知識,變成誤人子弟、誤盡蒼生了。
舉一個例子來講,王大明生了一個兒子,叫做王小明,王大明很疼愛他的兒子,王小明也很喜歡他的爸爸;如果你去問王小明,父親的定義是什麼?我想他一定答不出來,或是說他的答案很不夠科學,如果等到王小明將來年紀大了,你再去問他「爸爸」的定義是什麼,我相信他還是答不出來。
同樣的道理,一男一女談戀愛,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可以被三言兩語定義的嗎?我相信這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它本身並不是沒有答案,並不是沒有定義,而是人類現有的語言功能沒有辦法去完全涵蓋它的定義。這是我們人類自己的疏失,而不是真理有缺陷。
但是學術界為了保持自己崇高神聖的地位,所以不承認語言的缺失,於是乎也就等於間接地否認掉了現階段許多事情是無法被定義,只能透過長時間的教育與了解,才有資格講說「我大概已經了解了它的意義」。
許多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知識流動的過程,在流動的過程中學習者尋找與知識相互契合的地方,試圖產生共鳴,或者做出具體的印證──這個「了解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答案,而不是把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如何定義」上面。
過度沉溺在牛頓古典物理世界中的人們,應該是沒有辦法習慣拿掉嚴格定義之後的彈性空間,他們會認為它是不科學的──殊不知,那些彈性空間恰好就是被科學的無能所逼迫出來的。現在科學無論再怎麼膨風、無論我們怎樣吹噓現在科學有多麼發達,在許多地方勢必碰釘子,就像我剛才講的爸爸的例子──你永遠沒有辦法用科技的語言或技術重新複製一個跟原來完全一模一樣的新爸爸。
以下講盤勢。
今天有可能收低檔黑棒,所以多頭要小心中線領域有拉高出貨的嫌疑。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 2016.9.30 上午 10:45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