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_2017年新版_股市學習次第(36)~如何用K線圖思考短線?
今天是7月31號,早盤差一點跳空殺下去,令人捏把冷汗。如果這個跳空下跌的缺口留著,然後又收中黑,情況會更不好。不過,這個下跌缺口今天收盤就補掉了,一般人不會注意。
目前這個局,講好聽一點是整理格局,講的不順耳一點,就是個僵局;我的應對策略是:看到有把握的攻擊訊號再動手。
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我平常是怎樣用日K線去思考的。
首先,我會準備一張線路圖,以日K線為主,跟別的線路圖不一樣的是:在我的K線圖上,每一根日K線都有表示日期。
然後,我會打開我的筆記本,在筆記本上面,不但記錄著今年的交易,每一筆交易的價位以及進出日期,最重要的是:當時買進或賣出的理由,以及他的「綜合分析」。
什麼叫做綜合分析呢?就是除了標準的思考流程之外,我們姑且讓思考天馬行空一下,想一想、看一看,周圍的環境有沒有是我們現在所忽略的呢? ——其實,這個動作就是把格局放到很大很大,在比較不可能的地方去想一下,意思就是「避免思考的死角」。(一般人無法放大格局,因為學校沒有教!)
於是,這本筆記本上面就會記錄著像『論說文』一樣的文字,除了資訊數字之外,還有人文的分析,以及尚待解決的問題——通常我會在這類文字旁邊畫上一個問號。──請注意:這些論述性文字我是寫給自己看的!因為我可能會忘掉!!!!!!!!!!(十個驚嘆號提醒您"忘記"這件事的嚴重性,不要以為你自己做過的每件事你都會記得!)
說了老半天,還不如用看的,這裡我放了三張圖,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接下來,我要講一下一般人平常在思考(短線)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那就是——他的思考仍然停留在大腦的那一個頭蓋骨之下進行他所謂的「思考」,而沒有辦法用手記錄下來之後,在白紙上面進行分析。換言之:他只能用想的,而沒有辦法讀跟寫。
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如果時間允許,例如說在10分鐘之內,就可能有10個念頭經過我們的腦海,此時,如果你的邏輯能力很強,所謂邏輯,就是從A念到B觀念、B觀念到C觀念… …邏輯就是能夠把每一個觀念連接起來的意思。但是,如果觀念越多(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 ,此時,我們就非常容易把前面的想法給忘記了!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窘況:如果有一套想法,她是由10,000個文字所組合起來,我朗誦給你聽,那麼,當我唸完之後,這個一萬字的觀念是否就已經被你牢記在心頭呢?——除非你的記憶力驚人,否則,你非常可能已經忘記前面1000個字在說什麼了。這就跟我們看書一樣,一個觀念接著一個觀念,我們看了後面,就很容易忘記前面,所以同樣一段文字我們總是要反覆看個兩三遍才會比較容易懂;如果忘記了前面講什麼,把頁數翻回去,再回過頭去看就對了——但是如果他不是「白紙黑字」的記載呢?你就沒有辦法回去找那些漏失掉的想法了。
一般人的思考就跟上面所講的一樣:只能夠停留在「現在進行式」,而沒有辦法倒溯以及回憶,更遑論去檢查他之前的「歷史」(過去的念頭)。於是,有了後面就忘了前面,有尾無頭,所以他永遠只能夠把「當下的想法」當成是「結論」!
這種思考習慣,絕大多數要歸罪於當年我們的填鴨學校。因為只注重升學考試,所以,那些「無知卻又以為自己有知(甚至無所不知)」的教育官員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把人類的思考壓縮成一道又一道的「題目」,而這些題目是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之內解答出來的,通常不會短於100分鐘(一堂考試的時間);但是在我們的股市思考中,如果部位只留倉一天,可以讓我們思考的時間就絕對超過三個小時以上!試問:在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進行思考,我們以前有被訓練過嗎?如果連續思考好幾個小時以上,是不是要依賴文字的記載呢?是不是要依賴備忘錄呢?
有些很天真的人告訴我:真正厲害的人是化繁為簡的,所以他能夠很快地做出直覺般的答案——我的回答是:一般人並不是厲害的人,在訓練思考的過程中,就跟訓練運動員的體力一樣,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平常只是走路而已,而且不會走太久(很多人每天的走路距離最長大概就是從停車場走到辦公室),但是如果訓練運動員跑一個2000公尺或3000公尺,大概需要幾十分鐘,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中,一直要維持跑步的姿態。——但是一般的現代人已經不習慣這種「一直持續某種刻板動作(例如跑步)」的訓練方式了。
我看到許多人在思考股市的時候,就好像對著一張數學考卷,他不拿筆、也不用紙,只是兩個眼睛一直盯著那些數學題目,然後用力去想那個答案是什麼。如果你是天才數學家拉瑪努金(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1887~1920),那你當然可以這樣做,光用看的就把答案給看出來!但是問題就在於:絕大多數的操作者並不是天才,他卻以為光用眼睛看、光用大腦「現在正在進行的思考」就可以把答案想出來了;他不需要鉛筆、不需要原子筆,不需要直尺跟圓規——各位朋友們,您說這樣艱苦的思考環境,是適合一般人呢?還是適合天才呢?
結論很簡單:一般人在思考的時候,想到了後面就忘了前面,無法瞻前顧後,所以他們無法針對『一連串的觀念(或資料)』進行大規模的分析。這就好像下棋一樣,他只能想到三步之內,超過這個範圍他就沒辦法思考了。
回到運動員的比喻:因為他體力不好,無法持續奔跑,所以他靈機一動,想說:「那我為何不去報名一百公尺的短跑呢?(因為只要撐個十幾秒就過去了)」──於是他就興沖沖地跑去做短線去了。
笑話講完了。
(這系列文章非常重要,所以我會寫的長一點;每一層境界的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報告……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7.7.31 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