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一般人會關心錢,但不會關心股市

2020.10.29 週四

其實大多數的人對於他不關心的事情不會有反應

一般人會關心錢,但不會關心股市

一般人會去看"別人刻意作給他看的"股市的資料,但不會關心股市本身.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王力群 2020年十月【技術分析】課程招生說明

 王力群 2020年十月【技術分析】課程

https://youtu.be/2jF628s_Z3U

函授(電腦錄影檔)或現場(地點:台北,台中),

授課時間約5~6小時.費用:4800

第一課:KD指標、統計指標通道法、軌道線均線法形態學量價分析K線學

  哪些技術是有用的?哪些沒大用?大概要怎麼用?

第二課:技術分析實戰案例分析

第三課:技術分析實戰時如何與基本分析搭配

第四課:技術分析實戰時所要求的心理建設

有意者請加我的LINE好友,我的LINE ID:heller10393

或是寫電郵給我:randyw@seed.net.tw

 (電郵來信請告訴我您的手機號碼

  因為我怕我的電郵信箱會漏信)

感謝您! 2020.9.15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2020.8.5~巨大成交量的思考分析 (原載於凱基證券)

 2020.8.5~巨大成交量的思考分析  (原載於凱基證券)



  我們這個盤,在2020年3月6號展開連續下殺之後,於3月19號創下8523的低點,之後觸底反彈,一路上漲了四個多月,終於突破了13,000點,也突破了30年前的歷史高點12682。

  大家都知道,今年有武漢肺炎的傳染病全世界大流行,所以,經濟不好。然而,經濟既然不好,為什麼股票市場會創新高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

  大致來講,最近這20多年以來,政府應付「股市危機」的方法,就是調降存款利率,把熱錢放出來,然後再由熱錢把股票市場推上去,這個動作,我們叫做「挽救市場」。

  當然嘍,有人認為:能夠拉上去,也是他的本事,如果股票市場體質不健全,人工的力量是拉不上去的──這種說法,忽略了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一家公司快要倒閉,卻能夠得到「意外」的大量資金挹注,繼續拖下去,那麼,股票市場就可以繼續穩健地向前走了,一直到真正的利空出現(一股能夠摧毀政府的救市資金的力量)──目前這個多頭,就屬於這種狀況。

  台灣加權指數,在7月7號,一路上漲的歡樂聲中,爆出一個大量:2775億,這個大量代表什麼呢?這個大量表示「大批散戶進場」,我們叫做螞蟻雄兵。

  也就是說:在7月7號附近,很多原本沒有投資股票的散戶,包括許多年輕人,因為放暑假,看著股票市場有錢賺,好像很好賺,於是就進場了。這種現象,符合了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定律,叫做「擦鞋童理論」。意思就是說:當路邊的行人都開始談論股票的時候,我們就要稍微小心了。

  所以,我最近的投資動作,就是抱著「人多的地方,就暫時不要去了。」的原則,而採取暫時觀望的態度。

  7月7號這個大量,再加上7月28號的一個超級天量3489億,代表著什麼呢?如果用預測,你可以說他是進貨量,或是出貨量,都可以,看你怎麼預測未來。

  我在這裡講的,跟外面那些傳統預測的模式不一樣,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我都是儘量減少預測,因為有比預測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好心理準備」。

  這裡的大量,代表著我們面臨了一個「關鍵期」。

  將來如果是大漲,那麼,主要的利多條件就是「熱錢氾濫」;

  如果是大跌,那麼,主要的利空條件就是「真實反應實質經濟狀況,熱錢的虛胖難以維持長久。」

  為什麼要去研究多空雙方的原因呢?因為,將來往哪裡走,如果不用預測,我們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麼,假如你沒有事先考慮周全,到時候,將會面臨不知所措的恐懼!──在股票市場中,我不知道看到過多少遍了。散戶因為原來的成見根深蒂固,甚至建立滿倉的部位,一旦面對與自己原來想法或部位相反的趨勢的時候,就開始不知所措,甚至大軍互相踐踏,自相殘殺,最後一潰千里,兵敗如山倒,血本無歸。

  真正的操盤高手,是盡量考慮周全,面對各種突發的可能狀況,做好心理準備,甚至事先模擬,以免到時候準備不及,錯失良機。*

~王力群 2020.8.5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王力群:一個操盤手的成長 01_幼年時期的準備教育


王力群:一個操盤手的成長 01
2020.7.3

  我小的時候,我外公住在廈門街,他有訂經濟日報。在民國60年代,「經濟」兩個字沒有像現在這麼時髦,大家一方面賺錢,另一方面也渴望知識,這原因主要是因為教育不普及,以及之前在戰亂中,許多人的求學生涯中斷,現在則想要恢復起來。
  那個時候,我常常聽我外祖父在聽收音機,正聲廣播電台有一位小姐會播報股票價格:「股票二十塊五毛買進,二十二塊八毛賣出…」那個聲音,我一輩子不會忘記。
  1949年,我外公在上海開一件棉被店,賣枕頭、蚊帳、棉被,之類的寢具。上海淪陷之前,我外公帶著全家,我外婆、我媽媽、舅舅,坐中興輪來到台灣(不是後來沉掉的那個太平輪),在基隆登岸,本來是要住在桃園大姨婆家裡的,不知怎麼搞的,後來好像沒有去,就在台北車站鐵道旁邊的中華路,大家隨便用竹竿、木板,搭了一些簡陋的房子,不但住進去了,後來還在裡面又重新做起了賣棉被的生意。後來這些臨時木板屋都拆掉了,改建成中華商場。我外公的店就搬到漢口街去了。
  我小時候的印象是:除了我外公之外,我好像很少聽到其他人有在投資股市。
  小時候的經歷給了我幾個印象:
  一、因為我大概知道我外公中年以後這一段艱辛創業的歷程,所以,等到我自己後來進入股票市場之後,有一次想起我外公這些往事,就很自然地把一個人的一生,跟他的股市投資經歷,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奮鬥,必然跟他在股市裡面的表現,完全有關係。
  二、我外公從來沒有跟我講過他事業上的挫折。印象中有一次,就是他桃園的紡織廠結束營業了,一大堆賣不出去的「粗布」堆在廈門街的四樓,成了我跟表兄弟的遊樂場,在上面打打鬧鬧,因為布很厚,跌倒在上面也不怕痛。
  後來,我爸爸還用那些藍色的粗布做了一條在廚房炒菜用的圍裙,算是廢物利用吧。他就一直用,所以我們家從來沒有買過圍裙。
  (我父親過世以後,我把那條圍裙洗乾淨了,因為布料很厚,不容易破損,一直保持到現在。)
  因為我外公沒有跟我提過他的挫折,所以,在我童年的記憶當中,我外公那些故事都是順風順水的。例如他去投資房地產,我們就看到他把原來永和老家的一棟日式別墅拆除掉了那塊地還蠻大的,就蓋了好幾棟公寓,大概賺了不少錢吧。——從空地到住宅,這些景象的變換,在我幼小的心靈當中,是很自然地。於是,他就留給我一個印象:好像一個人的一生,只要他願意去奮鬥,就會有好日子過。至於半途當中那些心酸苦辣,我都不清楚,因為我的長輩們,包括我外公、我爸,我媽,都想保護我,沒有跟我說。他們希望小孩子能夠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大人的煩惱就讓大人去承擔吧。
  他們的這種保護家人的思想,造成我日後脆弱的一面;但是他們的故事,從難民到小康之家,也帶給我許多珍貴的啟示。
  民國62年,我進入今天小學上一年級,學號是2602。那時候,我的數學不太好,計算常常出錯,級任導師還給了我取了一個外號:「粗心大王」。
  才七歲的小孩,就被大人冠上了綽號
  小學二年級,我表現平平。一直到小學三年級上學期學期末了,同學黃珮芝突然在操場上叫住我,說:「你知道你第幾名嗎?你是第五名耶!」——那個時候,班上第五名是很厲害的,我突然有了一種「光榮」的感覺。
  然後,接下來,我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那種「光榮」的感覺;也曾經用了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去背叛那種感覺;後來,更因為沒有辦法達到那種感覺而備受煎熬。
  我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跟我當年有過類似的觀念:順著這條路往下走,好像就會得到什麼東西──但是走這條路當中會遇到哪些曲折離奇的不如意的事呢?……似乎很模糊,因為很少聽人說過。就算曾經聽過,也沒有辦法跟自己聯想在一起。
  聽說過什麼事,跟自己親身遭遇到什麼事,是不一樣的;知道了什麼,能不能應用在自己身上,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小學四年級、五年期,六年期,連續三年六個學期,我都是班上第一名。小學畢業的時候,我感覺我好像是一個風雲人物。從此以後,我就立志要「出人頭地」,要光宗耀祖。
  在這之前,有沒有其他的願望呢?有的,但是常常換來換去很小的時候,我想要長大了以後當消防員,想去救火、救災;後來看了愛因斯坦的傳記,又想當科學家。其實我小學常讀的課外書,以文學、歷史故事為主,科學的部分很少。
  (在我們那個時代,科學性質的課外讀物,很少。我自己也覺得我是一個文藝氣息比較重的小孩。想要當科學家,應該是一種跟隨時尚潮流的幻想吧。)

@19801990

  於是,我就帶著「小學畢業模範生」的光環,進入中學。國中三年,念得有一點辛苦,但是大致上還算順利。畢業的時候,我是全校第七名,也考上了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高中三年,對我來講,這一場惡夢。一年級新生剛進去,就感覺到班上同學都是高手,都是各地方的菁英。相形之下,我就被比下去了。然後,我明明擅長 的是文科,對於講究計算的理工科目,不擅長,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搞的,一方面是想要順從我父親的願望(我父親是電子科教師),另外一方面又想「研究尖端科技」的那種虛榮心,於是,我在高二選擇了自然組,想要念理工科。班上有些同學勸我不要,我沉默了,然後有位同學(他曾經是我非常要好的同學)開始嘲笑我:說「理工科將來會多一個飯桶」。
  我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奇怪:每次數學考試、物理考試、化學考試,我都考得不好,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下去呢?——難道我不怕留級嗎?(在建中,三科不及格而留級的案例,不算少見。)
  我從小有個習慣:年輕時候的很多事情,印象深刻的,我都會放在心裡,10年、20年,甚至30年、40年,我都不會忘記,而且會常常想到。

  (至於什麼是印象深刻的事情呢?為什麼某些事情會讓我印象深刻?有些事情我卻匆匆帶過……這個拿捏的標準,一直到我四十幾歲以後才開始認真思考。)

  高中三年以痛苦結束,大學聯考考得不好(以建中的標準而言),沒考上台成清交,於是去唸了私立大學土木系
  大一跟大二,我都在混日子,土木本科的書沒看,都看課外書,包括歷史、文學、哲學……等等。
  大學三年級,我有幾位電算系的同學,湊了一些錢進場買股票,沒想到遇到郭婉容事件,崩盤,於是他們虧了錢,變得很沉默,甚至窮到三餐吃泡麵。
  我大學快要畢業的那年,聽了一位同學的建議,進場買基金,結果買到封閉型基金,很蠢。
  後來,民國79年,股市崩盤了,那個緊要關頭我卻很懶散,在想著即將當兵的事情,覺得大學念得一事無成,就這樣去當兵,很不甘心⋯⋯我沉浸在悲傷的情緒當中,對股市的虧損,沒有想太多。於是乎,那筆賣基金的10萬元,就這樣賠掉了。那個十萬是我自己的錢嗎?當然不是,是我母親「借」給我的錢。我對於賠掉自己母親這筆錢,絲毫沒有愧疚感,可見我那時候是一個多麼任性的年輕人,有多麼的討人厭。
  從那件事情,我感受到一個人的「不知羞恥」可以到了那樣的程度。當然,我把這件事情深深地記憶在我的腦海中。

未完待續…
2020.7.3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王力群必修班2020年新編教材節選 01~08


王力群必修班2020年新編教材節選 01~08

第一課 長期投資

  目前,王力群必修班的重點,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在長期投資方面有所斬獲。
  至於中線波段以及短線方面,因為太難了,所以,並沒有期待大家都能夠成為短線贏家。
  長期投資的方法,在我們班主要是「xx買進法」以及「xxxx買進法」。
  賣點,比較困難。
  台灣股市過去的賣點,如果是大賣點,通常形態學會做得很大,甚至長達半年。
  如果大賣點是尖頭反轉,例子非常非常少,原因是:外資財力雄厚,如果他們發現這邊是「大尖頭反轉」,那麼,一定來不及全部跑掉,接下來,外資就會幫忙拉第二個頭部,也就是第二個大賣點。所以,通常大賣點不只一個高點。
  最短的長期投資,大概就只做一年吧。

第二課 長期投資的心法

  買股票,最好是趁大跌的時候買進。大跌,是利空消息造成的。
  所以,投資人要克服的是:「看到利空消息,感到悲觀,認為沒希望了,所以不敢買股票。」

第三課 長期投資的認知問題

  長期投資的相關知識,如果是技術的操作大綱,那麼,也許一張白紙黑字,就寫完了。
  問題是:心理與認知。
  這裡的心理,主要是指恐懼。
  這裡的認知,主要是指「接收知識的能力」。
  一般來講,大家所知道的股市相關知識,應該叫做「技術」。
  在使用技術的時候,或是平常生活的時候,所發生的心理問題,如何解決?怎麼對待?這叫做「心法」。
  技術跟心法,都是屬於知識。
  那麼,投資人對於「知識」了解有多深?了解的概況是怎樣?不了解的概況又是怎樣? ——這個叫做「認知」。
  台灣的股市金融界,流行的資訊與知識, 99%集中在技術方面。
  1%,集中在心理方面。
  0%,在認知方面。
  剛開始,失敗的投資人會認為自己虧錢的原因是因為「技術錯誤」,或是技術不足、技術不熟練。
  到了中期,失敗的投資人就會發現自己虧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偏差」。
  到了後期(幾乎沒有人可以到後期),失敗的投資人就會發現自己虧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認知謬誤」。

第四課 長線與短線

  為了解說的方便起見,中線的波段操作,我也把它視為短線。
  長期投資的重點,看起來非常簡單!
  (看電視很難嗎?每個人都會看電視吧!問題是:當年發明電視的那些科學家,真的很厲害!)
  長期投資的困難處,在於心理與認知。——我發現,對於一半的人以上,就算是長期投資,他們的心理與認知也會發生嚴重的問題。
  但是,短線投機的困難處,無論是「技術」還是「心理」、「認知」,這三大領域,每一個領域的困難度,都遠遠超過了長期投資!
  所以,我們班,沒有把短線操作放在必修的課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太難了。
  希望必修班同學,能夠把基礎打好,也就是把「長期投資」給學好。至於其他的,等基礎學好再講。
  我把長期投資的相關知識,當成是「基礎」。
  歷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對把長期投資當成是基礎——對於這些人,我一概不予理會。等我有時間,將來再慢慢跟他們解釋。
  (這些人的想法是:例如短期操作,短期操作有短期操作的基礎,短期操作的基礎,跟長線投資無關。——我認為這是邪說。)

第五課 哲學

  大學裡面,有許多科系。
  工學院,有: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腦工程
  理學院,有:數學、物理、化學
  文學院,有:中國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法國文學
  還有其他許多學院,例如管理學院、商學院、醫學院
  這些課程,幫你考上大學之後,依照考試分數的高低,去選擇科系,各自發展。(其實這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這些課程,參與的時候,叫做「上課」。
  上課,除了課本、書包、筆記本、錄音機、原子筆⋯⋯要記得攜帶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於課程,上課聽到的東西、看到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要用心去體會,用大腦去「思考」課程內容,消化知識。
  收集零碎的資訊,整理成為知識;老師或長輩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去「思考知識」,有所感悟,這個感悟,叫做「哲學」。
  所有的知識,在15世紀之前,統稱為哲學。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之前,知識不分家。現在的「科學」那個時候叫做「自然哲學」。)

第六課 課程分類

  不只是股市課程,其實天底下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分為三大類:技術、心理、認知。
  技術加上心理加上認知,所有的知識,都屬於哲學。
  理論上,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全部都是哲學(這個哲學,「不只」是現在大學哲學系那個哲學)。但是,因為學生不習慣「正確的教育方式」,所以,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三流的教育方式」,也就是「非通識教育」。
  也就是說:把知識撕開來,一條條交給你。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雞腿,而是雞絲。稍微好一點的,叫做雞柳。
  所以,為了遷就世俗,我們不得不在必修班裡面,把「關於思考認知」這一部分的東西(也就是哲學),原則上是儘量拿掉多少就算多少。
  因為,如果使用理想的教學方式,同學不習慣,會覺得被我騙了。
  (講明白了,如果同學翻開必修班講義,裡面講的都是關於思想方面的哲學,同學會覺得被騙。)
  舉個例子來講:假如老王當導演,拍了一部電影,叫做「製造愛情」(make love)。結果觀眾買了門票進去看,發現從頭到尾,男女主角都在討論愛情的藝術,而沒有發生肉體上的關係。這個時候,觀眾就會覺得上當受騙了!就會要求退票!
  現階段股票市場,就相當於上面這個笑話。
  所以,第六課是在回答同學問的一個問題,同學曾經問我:「為什麼沒有把哲學課程直接放在必修班裡面?」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原因了。

第七課 補救措施

  由於心理以及認知這兩大領域,是成為股市投資贏家「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新手並不知道心理以及認知的重要性。新手只知道「技術」,其他的通常是不予承認。
  所以,王力群必修班偏重於技術。
  其他的,像是心理、認知,以及更完整的哲學,另外開課,讓同學「自由」選擇。
  也就是說:除了必修班是必修學分之外,其他的課程,基本上都當成是選修的學分。
  這樣一來,課程的內容雖然豐富了、更好、更完整了,但是,時間卻拖得更長,也變成額外要收費的。
  當年,曾經為這個問題討論過,討論的重點,大概是這樣——
  有些同學認為:既然「心理學」、「認知學」,以及「哲學」都是將來股市贏家必須學習的知識,那麼,這些課程,可以獨立開辦,但是不應該再另外收費。
但是,這個歷史性的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了。因為, 2003年開始,我們開辦「心理學」課程,當時是另外收費的,大概是新台幣3000元。
  當年我收這個學費,完全不知道後面還有「認知」,以及「哲學」這種東西。也就是說:關於這些知識之間彼此的關係,我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麼清楚。
所以,對於舊生而言,如果所有的課程都要合併到必修班裡面,那麼,就必須要退費。
  後來,老王班的課程就雙管齊下。
  因為沒有退費,所以,變通的方法就是:把必修班的課程,無限制延長。而且,你在必修班可以問任何關於「心理」、「哲學」方面的知識。(至於正式的心理學班、正式的哲學班,那些另外收費的心理班與哲學班,都當成是進階的好了。)
  所以,各位繳了24,000塊錢的同學,參加了必修班以後,在LINE頻道上面,只要老王還沒有死,原則上,教育的時間是沒有限制的。
  在Line上面,老王所有的講話,全部視為「教學」。
  私底下講話也一樣。

第八課 日常生活

  在老王班,不管是投資還是沒有投資;不管你有沒有操作(有許多同學,在老王班真的是在學哲學,沒有從事金融操作。),有一個觀念是希望同學都知道的,那就是:
  「王力群本人認為: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他的金融投資,有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這個觀點,是我提出的。
  在台灣,反對我這個觀點的人,大概跟牛毛一樣多吧。
  一般來講,投資人的觀點是這樣的:「公歸公、私歸私,私人的生活,包括私人的感情生活,不影響他的個人金融操作。也就是說:個人的私生活,與他的投資行為,沒有關係。——我認為這是邪說。
  在班上求學的同學,知道王老師對這個觀點是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暫時就可以了。

以上是第一課到第八課。
2020.5.21修訂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股市病歷表01-02


股市病歷表01
2020427號禮拜一

第一個案例
我在剛進入股票市場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前輩」,他大概大我快要10歲。我通常叫他陳大哥。
陳哥的父親是做紡織業的,去世以後,家產分1分,陳哥的那部分不是太多,但至少也有好幾百萬。大概是民國70幾年左右,他就利用這筆錢,進入股市。
他每天過的生活,就是標準的散戶生活。早上到號子裡面去看盤,中午隨便吃一吃,下午就回家休息了。平常沒有什麼消遣活動,大概就是在家裡看看書、看電視。後來他買了一台腳踏車,說是要運動一下,鍛煉一下身體。
他跟我說:「小王啊,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要多運動。」
他的操作完全是短線的,只做股票,不做期貨。
他跟我說:「做短線,每天拿一點現金回家,這就可以了!小心駛得萬年船。」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做長期投資,股票一直放在那裡,萬一有什麼變化,自己不一定來得及反應。大多數的狀況就是:當長期投資的股票的「本質」發生變化的時候,投資人往往不肯改變原來的立場,於是就這麼僵持下去。如果不幸股價是一直往下跌了,甚至跌到最後下市了,那就慘了。
他講的對。
至於那些長期投資賺錢的人呢?
陳哥告訴我:「那只是他們運氣好而已。」
我認識陳哥的時候,陳哥大概已經在股票市場裡面快要20年了。他沒有賺到什麼錢,但是也沒有大虧。
他一直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住在一間很便宜的出租套房裡面。那間套房我去過,光線不足,有點昏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舊家具的味道。
但是我認識陳哥以來,這麼多年了,有幾年的時間,我幾乎每天都看到他,他每天都是笑嘻嘻的。當然,他也有嚴肅的時候。嚴肅起來,他也蠻認真的,有時候也會講一下他做股票的心得。
前前後後,我跟陳哥在一起做股票的時間,大概快要10年。
他如果真的有賺到什麼錢,大概也花在平常的生活開銷上面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聽過他講一句喪氣話。
像陳哥這樣的男人,有哪個女人要嫁給他呢?
我懷疑。
有一次,我很想跟他談一些人生方面的事情。例如?我想問他就這樣一輩子不結婚嗎?將來怎麼辦?
但是我沒有問。
後來,我逐漸沒有去證券公司看盤了。每次回永和,偶爾也會在路上碰到他。我每次都跟他說:我會找時間回證券公司看盤,他都說歡迎歡迎,反正他一直都在那裡,等著我來。
跟陳哥在一起的那幾年,我曾經想過:他說「長期投資的人都是運氣好」這句話對不對? ——我認為不太對。但是,我也沒有整理出一個所以然來。
除了這個觀念之外,其他的,我覺得他講的都很有道理。
那個時候,陳哥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他做股票,完全是憑自己的經驗。雖然,他也會看一下基本面的消息,但是,完全都是參考而已。基本面的消息,從來都不是他操作最重要的那塊。
或者我應該這樣說:他有他自己的經驗,他有他自己的那一套,別人說什麼,他會聽,但是全部都是當成參考。
換句話說:他從來都不盲從。
他跟我說:「你聽來的那些,誰知道是真是假?」
嗯。真的是不知道啊,就算有確實的數目字,例如上一季賺了兩塊錢,誰知道那個兩塊錢是不是做帳做出來的呢?
陳哥跟我講的,都是很樸實的道理。那時候,稍微動一下腦筋,就能夠了解他的話了。
那時候,我覺得陳哥做短線,真的有他的一套,我要多學學。
當然嘍,他做短線,就像我上面講的,也沒有賺到什麼大錢,我應該還有超越他的空間。但是,我從來都不會輕視他。
為什麼我不會去「輕視」一個「天天在股市裡面跑短線,但是沒有賺到錢」的一個中年大叔呢?
我只曉得:像陳哥那種人,如果是放到最近幾年,外面的那些酸民一定瞧不起他,認為他「把青春歲月耗費光了,卻沒有發財。」
因為我把他當朋友看。
所以我沒有輕視他。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很樂觀,笑咪咪的,我從來都沒有看過他情緒煩躁。
他會認真,但不會煩躁。
那些年,我覺得我跟陳哥學到的,是一些對於股市的基本觀點,以及做短線的心態與技巧。
後來,又過了20年。
20年後,回想起當年跟陳哥做股票的這一段光陰,我覺得——
我因為關心這個人,把這個人當朋友,而這個人也把我當成朋友,把我當成小老弟,願意跟我分享一些道理。我們兩個人,對彼此都無所求,只是單純地對股票市場擁有共同的興趣而已。
20年來,幫我脫離當年在證券公司看盤的歲月之後,也算是「稍微深入社會」一些,也接觸了一些人,這些人當中,能夠像我跟陳哥之間的那種關係的,實在非常少。
20年之後,我終於從陳哥身上學到一個道理:
『人會被自己多餘的慾望給毁滅。』
(以下的案例,我隨興寫,沒有依照發生年代的先後順序排列。)

股市病歷表02
4/27

第二個案例。
當面我在證券公司看盤,那家公司很大,每天至少都有一百多個人在看盤。
其中有一位趙太太,對我很好。她每天都坐在那裡,泡一壺茶。
她主要是做波段。做多的部分我不清楚,我們比較清楚的是他做空的部分。我做空的模式,當年就是跟她學的。
她的基本概念很簡單:一支股票,你要慢慢地、要有耐心去等,等到他漲不動了,再去放空。但是,放空並不是真的看壞它的基本面,而是去放空它的「技術性的拉回修正」。
換句話說:為了空一支股票,她往往等了好幾個月,結果空兩三天就收手。賺一點小錢回來。
一般人會去想:既然等了那麼久,那麼,一旦動手,就要賺大的——這個觀念錯得很離譜。
這就好像一個單身漢想要結婚,結果等了好幾年,都沒有選到合適的,於是他就想:「反正已經等那麼多年了,我也老了,既然要娶太太,就一定要娶最漂亮的!」——各位讀者,您說這位大叔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呢?
當年在證券公司,我周圍的這些前輩,他們操作股票的道理都非常「樸實」。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都是他們多年的經驗換來的,都是血淋淋的心血結論。
我覺得現在的操作者,很難體會當年他們這種樸實的精神。
趙太太操作的觀念雖然簡單,但是需要等很久,可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其實,坐在號子裡面天天看盤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很有耐心的。
跟我後來認識的那些年輕人相比,號子裡的那批「長輩」,基本上對人生都算是有點看開。
但是,這種「悠閑」的氣氛,到了公元兩千年之後,逐漸被一些「不速之客」干擾了。——這方面的故事,我以後再說。
我曾經想過:趙太太這麼久才操作一次,賺得又是小錢,那麼,她這樣會甘心嗎?
甘不甘心,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她每天都很悠閑的在泡茶。
後來有人告訴我:趙太太是大地主,永和有一條街,她有好幾棟房子,光是靠收租,就夠了。做股票對他而言,只是遊戲而已,不過她做的很認真。
我認識趙太太的時候,她大概60幾歲。現在如果還活著,應該是85歲以上了。我不知道她還在不在。
有一次,看盤完畢,我沒有回家,跑去別的地方,剛好在路上碰到也要回家的趙太太,於是就走在一起聊天。
趙太太對我說:「小王啊,你年紀還輕,我不贊成你做這樣泡在股票市場裡面。」
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面。
其實,我心裡明白:對於很多人而言,就這樣泡在股票市場裡面,確實是不好了。——那麼,我為什麼要泡在裡面呢?
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我不知道自己在股票市場這樣操作,會不會變成大富翁⋯⋯這些願望與預測,對我而言,都是迷迷糊糊的。如果說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吧,那就是:我每天都很努力,過得很充實。(努力充實自己在股市方面的知識。)
過了很多年我才知道,我所謂的努力,跟別人所謂的努力,完全不一樣。我忘記了當年進入股票市場那個時候的我,已經經歷過了許多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也學過了別人根本就不知道的一些人生道理。
對於當年證券公司裡的那些長輩,大家都是朋友,都會彼此關心對方。
後來過了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如果你不關心對方、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生活,那麼,你也就沒有辦法知道他的操作的真相。』
這其實是很樸實的道理——很可惜的是,我後來在股票市場裡面碰到人,沒有一個人懂這個道理。
在民國80年代,那個古老的年代,投資朋友們互相關心,是很自然的事情。
邁入90年代以後(也就是公元兩千年之後),整個社會風氣,快速改變。
現在,投資人如果去學習什麼投資知識,頂多就是技術而已,根本就不包括「了解對方的生活、了解對方的思想」。
如果你那樣好奇,別人會把你當成神經病。
這個時代的轉變,太大了。
遺憾的是:一般人對於這麼大的轉變,毫無所知。
END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王力群人文教室_宗教哲學之佛教(1)什麼是宗教_19分鐘_2020.4.6錄製

https://youtu.be/yRIEer8fYBM



王力群談憂鬱症(02) 2020.4.6







從「一般性的思想」到「憂鬱症」~王力群

從「一般性的思想」到「憂鬱症」
2020年4月4號,禮拜六

  在原始時代,一個人的行為變得「很奇怪」,其他人認為這是因為「惡靈轉世」,或是「邪魔入侵」。
  我把這個成為第一個階段。

  到了第二個階段,人類文明出現重大突破之後,了解到「一個人的行為變得很奇怪,跟這個人的思想有關係」。
  在第一個階段,人的行為變得很奇怪,例如不合群,人類並不會想到「這種異常行為,跟人的思想有關」。
  換句話說:對於早期的人類而言,不知道人類有「思想」這個東西。他們認為:一切都是自然行程的,一切都是「本來存在」的,所以不需要懷疑。

  到了第三個階段,由於基督教文明的發達,人類認為:一個人的思想有問題,是因為他是異教徒!是因為他不信仰上帝耶和華!

  到了第四個階段,經過宗教革命之後,又過了數百年,人類認為: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之所以會產生偏差,是因為他失去了「理性」。而我們目前處在的社會,是一個「理性而正常」的社會。

  到了第五個階段,因為注重金錢財富的物質主義過度發達,所以,人類對於自己種種偏差的思想行為,逐漸變得麻痺,沒有感覺。
  接下來,人類只對於那些「瘋狂」的疾病,才有感覺!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瘋狂的人」會做出「使用暴力」直接傷害人類的行為。
  在第五個階段,人類只關心「直接傷害」。對於間接的傷害,越來越麻痺、漠然,知識也越來越欠缺。

  到了第六個階段,人類的「整體知識」呈現倒退。
  第六個階段,因為西方現代醫學開始蓬勃發展,所以,人類認為是「瘋狂」一種「肉體上的疾病」。
  例如:如果一個人發瘋了,可能是他的大腦「前額葉」出了問題,所以如果要把它治好,就把前額葉割掉就可以了。
  發明「大腦前額葉切除術」的葡萄牙醫師:安東尼歐莫里斯,得到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奬。
  大約在1952年以後,神經外科醫學界才逐漸默認「前額葉切除術」的「治療效果不如預期」。
  請注意,即使到現在,許多醫學界的主流人物,仍然不認為「一個人的瘋狂」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思想有問題」。

  「大腦前額葉切除器」的圖片



  影響第六個階段最大的,就是當時的「大腦外科手術」的蓬勃發展。
在那個時候,人們已經可以接受為了治療大腦疾病,例如「腦部血塊淤積」而進行「開顱」,也就是拿一把鋸子,把你的頭蓋骨鋸開來。
  然後,西方醫學界做了一件事情:他們認為,既然「思想」主要是發生在大腦,那麼,如果一個人「語言行為表達混亂」,很可能是他的大腦出了問題,那麼,這個「病變」應該是發生在我們的頭顱——於是,把頭顱切開來,「找到那個病變的部位」予以治療,這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各位讀者,到這裡,請各位問問自己:如果你得了憂鬱症,或者覺得自己的精神有問題,那麼,到底是你的「大腦器官」出了問題呢?還是你的「思考」出了問題?
大腦器官,是有形有相的,那麼,你的「思考」呢?思考是有形有相的?還是看不見也摸不到?
  如果你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你就不能夠責怪西方醫學界為什麼會在這個問題上面卡住了——而且卡的那麼嚴重。到現在都沒有解決。
  一般人知道「鈔票」是個什麼東西,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思考」是個什麼東西。
  麻煩大了。

  到了第七個階段,世界人口越來越多,思想偏差的人也越來越多,「瘋狂」的病患也越來越多!——然後,我們發現:許多不是下層階級,而是中產階級以及上流社會的人,他們之間,有一種疾病變得非常普遍,我們後來把它叫做「憂鬱症」。
一般性的憂鬱症「被發現之後」,很快地,就出現了「重度憂鬱症」。

  目前, 21世紀的今天,就處在第七個階段。
  目前,西方醫學界,把憂鬱症「大概」列為精神疾病。
  目前,西方醫學界,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吃藥。
  目前,西方醫學界,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主要是「降低病患的行為能力」,使他不要去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別人。

  跟以往「發瘋」的病人不太一樣的是:許多憂鬱症的病患,有權有勢!是位於社會全是金字塔的頂端!而不是像以前的「瘋人」那樣,已經被他們的家屬,以及整個社會所放棄;甚至把他們隔離起來,把他們驅逐,就像古代的麻風病。

  結論:
  一、60年前的精神病患,被大家當成是瘋子一樣隔離開來,關在與世隔絕的牢籠裡面。
  二、現在的憂鬱症患者,靠著吃藥,降低自己的行為能力,防止自己在從事社交行為的同時,會去傷害別人。當然也避免傷害自己。
  三、西方醫學界謊稱:「吃他們的憂鬱症解藥,可以治療憂鬱症。」——其實只是「降低患者的行為能力」而已,以防止他用暴力去傷害自己與其他人無辜的生命。
  還有一些西藥號稱「可以修補受傷的腦組織或刺激分泌」,但這只是部分治療,並非根治,效用有限。
  四、治病,當然最好是指標又治本。

  但是,憂鬱症在沒有找到「治本」的方法之前,連治標都很難!
  所以,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防止病患自殺、防止病患去傷害別人。所以,「吃藥」的西式治療方法,才一直維持到現在。各方迫於無奈,只好一直說謊,騙大家說這個藥可以「治病」。

  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治療憂鬱症的根本方法,到底有沒有?如果有,在哪裡?
(待續)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川普的減稅政策,是否更證明肺炎影響經濟甚鉅?


川普的減稅政策,是否更證明肺炎影響經濟甚鉅?

◎問題的開始

  簡同學發問:老師,請問川普的減稅政策,是否更證明肺炎影響經濟甚鉅?救市的短期政策,只是減緩速度嗎?謝謝。

  就跟台灣以前一樣,國家基金。
  如果你注定變成窮光蛋,那麼,別人借錢給你有用嗎?
  沒用。
  但是有些無神論者堅持命運可以改!所以他們認為有用。
  如果你認為命運可以靠「一般世俗的方法(有為法)」改變,那麼,國家用錢去拯救金融市場,就有用!——我是指長線。也就是:扭轉歷史、扭轉乾坤。
  就中線而言,很難講。有時候會成功,有時候會失敗。
  這裡,我覺得同學應該問的是短線跟中線,美國股市會不會因為受到川普總統要拯救市場的消息的影響,而呈現上漲的走勢?對不對?
  投資人應該做的是什麼呢?
  投資人應該做的是:對於武漢肺炎、對於瘟疫,你了解的狀況,比川普總統多呢?還是少呢?——以這一次的瘟疫而言。
  請回答。
  有人會說:多。
  為什麼一般老百姓,對於瘟疫的了解,可能會比一個國家的總統還多呢?
對於疾病的痛苦、對於貧窮的痛苦,你覺得你比川普總統了解得多呢?還是少呢?
  對於疾病的痛苦、對於武漢肺炎的恐懼,你覺得你比川普總統要更害怕呢?還是總統很怕,你無所謂呢?
  老百姓如實感受,總統身在內宮,一牆之隔,無法感受。
  你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到底把自己放在哪裡?
  你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都跟理工科的某些專家一樣,認為:「事情就是事情,我是我,事情跟我之間沒有關係,這樣我才能夠保持客觀超然的身分?」——就算有關係,也是間接關係,很遙遠,不必怕,也不必考慮進去
是這樣嗎?
  這次瘟疫對於經濟的影響很小還是很大,你走到街上去觀察,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依賴報紙上的一些經濟數據呢?
  如果,報紙上的經濟數據說:「這次的瘟疫對經濟沒有影響,我們的經濟成長率這一季比去年同期高出2%!」——那麼,你覺得你是在台灣?還是在北韓?還是在中國大陸呢?
  什麼時候,你的判斷力,都不是以你自己的「感受」為主,而是以別人的統計數據為主?
  什麼時候,你的判斷力,都不是以你自己的「思想」為主,而是以別人的統計數據為主?
  什麼時候,你的判斷力,都不是以你自己的「知識」為主,而是以別人的統計數據為主?
  什麼時候,你的思想,變成了一堆統計數據?
  什麼時候,你的「知識」,變成了一堆別人製造出來的新聞,以及數據報表?
報告老師,我對自己的思考和知識沒信心,所以還在學習
  什麼時候,你的「思考」變成了「我要去想到哪裡去找相關的統計數字,是經濟日報?工商時報?還是華爾街日報?」
  什麼時候,你提出的問題,是「別人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而不是「我這樣做、我依照我自己的感覺、依照我自己的知識這樣做」有沒有走錯方向?    
如果有錯,錯在哪裡?
  什麼時候,你提出的問題的主角,變成了川普?變成了聯準會?變成了國安基金?⋯⋯而不是你自己?
  什麼時候,你的心,只有注意在別人身上,而沒有向內觀照自己、反省自我?
什麼時候,你才能夠感受到這場瘟疫的痛苦?
  什麼時候,你才能夠感受到這場瘟疫的痛苦,然後體會到「我在瘟疫之中受苦受難,所以,國家經濟如果走壞,那是當然的⋯⋯」?
  自己的思考和知識沒有信心,那麼,就好像把自己當成是新手。
  新手入門,該怎麼辦呢?
  一、是不是要廣泛地投向社會各個層面、各個人物、各個消息⋯⋯投身在資訊的大海當中,努力消化資訊,從一大堆起來雜亂無章的資訊當中鍛煉出「
知識」——是不是這樣呢?
  二、先不要理會外面的人在做什麼,趕快找一個老師!學習老師思考的方法,然後再用那個方法去面對社會林林總總、琳瑯滿目的資訊大海。
  一還是二呢?
  二。
  然後,出現了一種狀況,如下:
  市面上的資訊、已經證實的消息、合格與擺爛的媒體那麼多,新聞滿天飛! ——這個時候,我找到了老師,而且是真正的老師! ——接下來,我就把每一個新聞事件觸動我的感想,報告出來給老師知道,讓老師去判斷這一個新聞的影響性,以及意義之所在——這樣「求知」的過程,我認為可以讓新手進步的很快——對不對?
  然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報紙攤開來,找出跟財經相關的新聞,先瀏覽一遍,然後,針對自己有疑問的,逐條提出問題請問老師——對不對?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回答,那麼,請想想看「我自己是怎麼樣做的」。
  以上這種「攤開報紙,瀏覽新聞,找出問題」的求學方式,你有沒有用過呢?是很少用,還是常常用?今天有沒有用過呢?還是已經用了很多年了?或是你根本就從未使用過?
  那麼——「川普的減稅政策,是否更證明肺炎影響經濟甚鉅?」——這個問題,是屬於什麼樣的「求知」方式呢?⋯⋯是不是屬於上面所講的「從新聞中,找出問題」?
  其實我要感謝簡先生,提出這麼棒的問題!我不是開玩笑。這個問題,能夠牽引出許多人「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的盲點。
  能夠用自己的狀況,牽引出眾生的問題,這就是菩薩的行為了。(我不是開玩笑)
  這也就是我常常鼓勵大家要勇於發問的原因!大家不要怕,我們討論問題,都是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的。大家都是一家人,怕什麼呢?

  回到本文的主題——「從新聞中,找出問題」——這樣的模式,對不對呢?⋯⋯如果你現在感到疑惑了,那麼,你在疑惑什麼?要勇敢表達出來你的疑惑,或是更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疑惑在哪裡。

◎王小明跟李大寶的對話故事

  這時候,旁邊有個人,叫做李大寶。李大寶就跟王小明說:「哎呀,你這樣的方式,從新聞當中去找問題,新聞那麼多,你要問到什麼時候?⋯⋯天底下的知識那麼多,消息那麼多,如果一條一條去檢閱,那不就累死了嗎?」
  王小明反駁說:「我不是每一條都問啊,我是選最重要的那一條新聞來問,我也是經過過濾的,這樣難道不可以嗎?」
  李大寶說:「如果你每一次的發問,都在問別人的事情,主角都是別人,而沒有自己的感受,那麼,從長期來看,你問了100個問題,結果通通都是在問別人的事情! ——你認為這100個問題都是你自己篩選出來的,但是其中的主角全部都不是你!你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經過你『明智的選擇』以後,才提出來的,但是依我來看,這些問題通通清一色的反映出你是在跟著新聞走。你自己知道嗎?」
  王小明頓了一下,說:「那你告訴我要怎麼做?」
  李大寶問:「你有老師嗎?」
  王小明說:「有。但是他有點瘋瘋癲癲。」
  李大寶說:「他有沒有瘋瘋癲癲,這不是重點,問題是:你要不要學習他的方法?他的方法是什麼?他的方法的核心重點是什麼? ——在他的知識系統裡面,你要怎麼樣去學習新的知識呢?面對資訊的大海,你要怎麼樣開始呢?⋯⋯這些,在你老師的課程裡面,有沒有教過呢?」
  小明說:「我老師的核心重點是什麼?⋯⋯我好像忘記了⋯⋯
  大寶說:「那麼,把你上課的筆記讓我看看,好嗎?」
  大寶看過小明的筆記之後,說:「你上課的筆記,都是在寫技術、或是直接記錄你們老師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對不對?」
  小明說:「對。」
  大寶說:「那麼,你們老師上課的方式,我想應該跟他操盤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就是針對一件事情,然後忠實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順便在課堂上告訴你們,對不對?」
  小明說:「對。」
  大寶說:「那麼,你現在的運作方式,是不是跟你們老師一樣呢?是不是針對一件事情,忠實地先報告自己的看法,然後再請老師評論呢?」
  小明說:「不是。」
  大寶問:「那你是怎麼樣?」
  小明說:「我就直接問老師對那件事情的看法。」
  大寶問:「那你的看法在哪裡?你第一眼看到那個新聞的時候,是什麼感受?你第二眼、第三眼看到那個新聞的時候,心中經過怎麼樣的思考,你有想過嗎?」
  小明說:「我有想,但是沒有想很多,因為我是新手,我不知道自己想得是對的還是錯的。」
  大寶說:「既然你不知道你想的是對的還是錯的,那麼,你是應該經過思考以後把自己的結論與思考過程跟老師報告呢?還是直接請老師去分析那個問題?⋯⋯你覺得這兩種方法,有對錯之分嗎?」
  小明想了一下,說:「我覺得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如果是請老師分析,我應該可以從他分析的內容中,反省自己,然後跟自己的想法印證一下。」
  大寶說:「你先冷靜一下,你再想想看:你剛剛說的,是理想?還是現實呢?⋯⋯在現實中,老師把結論講出來以後,你還會想很多嗎?」
  小明說:「有時候也會把老師的結論放在心裡,想個好幾天;有時候,想了半天,也不是太懂,就只好裝懂。想等以後日子久了,自己可能慢慢就會了解。」
  大寶說:「那麼,你們老師自己在當新手的時候,是怎麼樣學習新知的呢?」
小明說:「老師說:他接觸問題之後,因為他自己沒有老師,所以他逼自己去想,有時候一個問題想很久,有時候一個問題要想很多年,時間最長的一個問題,他想了50幾年(我們老師說他五十幾歲了,但是我看起來他只有26),到現在還在想⋯⋯他經過這一番思考之後,得到結論,再拿去實戰,實戰結果出來之後,在反省一次;然後,再過幾年,等歷史的長線更清楚一點之後,他再做一次比對,看有沒有案例要翻供的⋯⋯
  小明繼續說:「總之,我們老師學習知識的方式是:自己先苦苦思索,得到結論,但是因為他沒有老師,所以也不知道那個結論是不是真正的答案;然後,硬著頭皮去操作,操作結果一翻兩瞪眼,先按照有沒有賺錢來決定這一次的思考是對還是錯;等到過一段時間以後,再來做一次核對,也許當初做的那個決定是對的,但是放在短線就不對了⋯⋯
  大寶問:「那麼,你有學習你們老師這樣的方式嗎?」
  小明回答:「沒有。因為我已經有王老師了,所以,我直接問老師就可以了,我為什麼要苦苦思考呢?我為什麼要思考這麼久呢?這不是浪費時間嗎?⋯⋯而且,我是新手,我也不知道自己想的是對的,何必要浪費時間。」
  大寶說:「就因為你是新手,就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是思考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你更要思考! ——懂嗎?——你經過思考以後,因為不知道對錯,所以應該把這個思考的過程,盡量完整地、詳細地跟老師做報告——難道不是應該這樣子嗎?」
  小明說:「對,我承認你講的對,但是這樣太麻煩了!現在我們有Line這種直接溝通的工具,可以透過長距離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就直接問了。」
大寶很驚訝的說:「什麼?你們是用LINE在教學啊?」
  小明說:「對啊,有了Line以後,國外的同學也可以學習,在月球上的同學也可以學習,很方便的。」
  大寶說:「那麼,你們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去親近老師?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問最多的問題?在老師的身邊,唇槍舌戰,手勢配合語言、語言配合圖表,在那種親身經歷的臨場感中,激發出一個人學習的潛力——你們有這樣的機會跟在老師身邊學習嗎?」
  小明說:「有,是有這樣的機會。在台北的教室。但是我時間忙,沒有時間去。很可惜。」
  大寶說:「既然你沒有機會、也間接放棄了那個機會親自跟在老師身邊學習,那麼,透過文字交談,你們學到的是第一流的智慧呢?還是稍微遜色一點的東西?」
  小明想了一下,說:「比起現場班而言,比起天天下班以後就往王老師家衝、甚至在老師家打地鋪、緊抓著老師討論問題的時間快比陪老婆多的那幾位少數幾位同學,我學得當然比較遜色一點⋯⋯
  大寶說:「你省略掉了『自己苦苦思考』,又把老師放在一個框子裡面,要他放棄用當面對談、當面諮商的方式教學,而改用打字輸出的方式教學,你認為你只是比較遜色一點嗎?還是差了很多?」
  小明說:「這我沒想過。」
  大寶說:「那些天天跟在老師身邊的同學,從晚上討論到深更半夜,一來一往,熱烈的討論,如沐春風⋯⋯(你們老師講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小明說:不慢)⋯⋯最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老師,他的磁場、他的氣場、他的精神,更能夠在現場影響學生。如果是遠距離教學,效果會打多少折扣呢?」
  小明說:「我有點明白了,我不在現場,卻提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這個巨大的問題,其實任何問題,只要能夠反映出學生真實狀況的問題,當然都是透過當面教學最好!⋯⋯然而,我現在卻是在電腦網路上面提出,先天上已經受到很多限制了,但是,我,以及我們班上其他同學,似乎都不知道這個限制在哪裡,誤以為這樣遠距離的教學方式就已經夠了,其實遠遠不夠⋯⋯這是我的疏忽,也是我們的疏忽。」
  小明彷彿自言自語的,感慨說:「當我們習慣用一種工具溝通以後,就常常會掉入那個習慣當中,誤以為照著原來的那個習慣做,就是最好的,或是最適合我的。其實,在老師的心目中,我們就好像是拿按摩棒去打棒球、就好像用很粗的木棍去打撞球、就好像用高爾夫球去打籃球,這樣其實是很刻苦的、很辛苦的,教學上的障礙其實很多,不能夠盡情表現出教學內容,也很多。總之,如果不是當面親自傳授,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隔閡就會加重了,我們得到的知識內容,也就縮水了⋯⋯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只有老師心裡明白。」
  小明繼續說:「同學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很多,其實在老師理想中的規劃,真的還不夠多⋯⋯
  大寶說:「對啊,要不然你們老師開那個現場班幹嘛?難道同學是去看電影明星嗎?」
  故事說完。


◎兩種回答的方式

  本文的重點:
  一、川普總統出手拯救市場,應該是對「疫情問題嚴峻」的必要反應。所以,配合技術分析觀察到的市場連續爆殺,這次的問題,真的不小。
  二、既然問題很大,那麼,就應該從根本治療。這次的問題的病根,是在「人類開發環境過度,資本主義衝過頭」,而不是用「救市的錢」可以解決這個病根的。
  三、川普總統拯救市場,如果正常出手,如果順利進行、順利出資,那麼,中期局勢或許可以改變一下方向,但是,長期趨勢是老天爺的旨意,是不會因為人類「有為法」的努力而改變的。
  (也就是說:中線會反彈,甚至會上漲好幾個月;但是長線下跌的趨勢不變。)
  四、如果上帝安排這次的瘟疫,不是像我講的那樣「是對人類過度開發環境的一種抗議,或懲罰」,那麼,今天是2020311號,這裡大概就接近底部了(加權指數10830點),或者根本就是底部。也就是說:如果上帝認為還不需要這麼早處罰人類,那麼,這一次就只是警告一下而已,跌到這裡就差不多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川普總統拯救市場的政策,就會大獲全勝了!
  五、如果這一次只是上帝的警告,而不是正式的懲罰,那麼,長期投資人經過這次的「教訓」,會更堅定「只要把股票抱牢就好」,然後把「任何的股市下跌」都當成是考驗。也就是說:他們再也不會認為「股市下跌」會威脅到長期投資者的利益。
  (民國75年到民國78年的台灣股市,其中任何的拉回,都帶著以上第五點講的那個味道。)
  以上五點,就是本文針對簡先生問題的回答。

  各位覺得:
  一、我是要直接回答這五點就好呢?
  二、還是繞一個大大大大的彎、不知道賣了多少關子,寫出一篇又臭又長的「王小明跟李大寶的對話故事」比較好?
  一還是二呢?
  二。
  (簡同學說:感謝老師!)
end 20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