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與邏輯(12):【系統的不完備性】
大概是在2009年的時候,我想到一件事:當我在股市中操作時,沒有人監督我。
那個時候我已經使用機械法了。機械法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利用歷史資料來「驗證」它的績效。但是2009年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種跑歷史行情的方式頂多只能解釋這個方法在某一個時間週期之內有效,如果超出這個時間週期,就很難講了。那麼,我如何去監督這一套操盤制度在未來的歲月中會一直有效?
其實我那時心理已經有了個直覺:我用的方法至少還可以用十五年(這個說來話長,非本文重點),所以我就放心大膽地利用這段「有效期」去研究現行方法的一些問題。
問題整理如下:
1,沒有人監督我。
2,將來如何知道這一套操盤系統無法再用下去了?
3,這套系統只能靠歷史資料驗證,而無法靠數學得證。
第三個題目,因為他是目前很多人文學科的最大困擾,意思就是:「這個東西沒有科學根據。」
這個罪名大條了。
不過也無差,反正技術分析在基本派的眼中就是這樣,像巫術一樣,沒有科學依據──這個罪名已經扛很久了,不是我一個人在扛,而是所有技術派的人都被這樣嫌。
我覺得這三個問題是連在一起的。一個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要怎麼建立起別人對他的信心?……如果它沒有科學依據,那麼,它遲早會出毛病,於是「有人監督我」就變得很重要。
沒關係,反正我那時有時間,就好好來研究一下。
這一研究下去,我意外地得到幾個「道理」,如下:
一、技術分析的機械派是一種經驗法則,但是所謂的科學,從某個角度來講,也是一種經驗法則。
二、如果要擺脫經驗法則的束縛,則必須借用比原來的系統更大的系統來證明原系統的合理性。
三、從第二條得知:系統本身無法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與耐用性。
四、當我引進更大的系統的時候,我又要去證明這個更大系統的可靠性……於是乎,沒完沒了,到最後就是呈現了「每一個系統都不穩定」(每一個系統都不完備)的「慘」況。
五、要避免第四條的慘況,有一個辦法,就是不需要去找一個「新」的大系統,而是把幾個比較小的系統「串連」起來成為一個跨領域的大系統。
這個第三條跟第四條,好像世界末日一樣,因為它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如果你只有一個人在股市裡孤軍奮鬥,然後腦袋裡只有一套系統(通常是股市系統),而沒有其他系統的灌溉輔助,再加上「命不好」,那麼,遲早會出問題。(有些人則比較嚴重,就是完蛋。)
於是乎,2009年以後,我先把系統更換成以機械法為主,這樣比較容易「驗證績效」,然後我嘗試建立一種機制,就是採取開放的態度,讓學生知道我的交易的主要進出,這樣一來,凡是知道我進出的人都可以監督我。
我把這種叫做團隊制度。這制度是用來防範自己不知道哪一天會做出「離譜」的事。
至於一般操作者的中心思想,則是深信「系統本身可以證明自己的完美性」。在這個定理之下,操作者相信憑著自己的判斷,絕對可以證明自己使用的方法的可靠性──可惜的是:在我看來,我覺得它一點都不可靠,往往淪為無聊的自大可笑。
也許唯一可靠的,就是人類自己的那一份自覺。
~2014.4.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