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王力群談壓力線

*王力群談壓力線 

  頭部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因為股市的潛在動能已經逐漸衰竭,沒有多餘的力氣繼續往上攻,只有剩下的一些殘餘力氣而已;這一點殘餘的力氣只能夠提供股價停留在原地,不要跌下來就好,至於進一步往上繼續漲價,那就沒有多餘的力氣了;但是此時這種動能逐漸衰退的現象還沒有被一般人所發覺,所以大家仍然在追買,也就是俗稱的追高,但是那時候還不曉得這裡就是高點,於是買歸買,買完之後股價無法進一步上攻,就只好在一個區塊裡面打轉,我們把這個區塊就叫做震盪區域,後來有人取名就叫做『震盪箱』,意思就是說股價困在這個箱子裡面裹足不前;時間久了以後,就可以看到股價漸漸的往右邊拖,形成一個團塊,如果將來真的力道接不上掉下來,這個團塊我們就叫做『頭』。 

  頭部形成之後,就會有很多投資人說他被套牢了,如果頭部的成交量很大,那就表示被套牢的金額很大;如果融資餘額在頭部的時候達到一個新高的水準,依照過去台股的慣例,融資餘額大部份是散戶在使用的,所以頭部的融資餘額愈高,也就表示被套牢的散戶愈多。被套牢之後,這些部份,或者叫做籌碼,就形成一股『壓力』,壓力的意思就是說:將來在反彈或者是回升的時候,碰到這一些壓力,上攻的姿態就會產生阻礙,或者直接把你打下去,打落凡塵。 

  以頭部來講,它的壓力帶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
    第一個地方就是:頭部最高點的那一塊區域,可能只有一天,可能有二、三天;
    第二個地方是:頸線所在的位置;
    第三個地方是:這塊頭部裡面成交量最大的那幾天。

    這三塊區域都叫做壓力帶,有人嫌帶狀區域稍微廣泛了一點,所以在技術分析中很多人都把壓力帶簡化為『壓力線』。如果把壓力帶改為壓力線,意思就是說把一塊平面的區域縮減為一條線,一條線就只有一個價格了,這樣看起來比較簡單分明。那麼,頭部的主要三條壓力線分別是:一、頭部最高點;二、頸線;三、成交量最大的那一天的當時最高點或是當日最低點(如果當日是長黑,則有人取其中間為壓力線)。 

  頭部做完以後,股價跌破頸線往下跌,跌個一段時間之後,它可能會有反彈,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正式的回升還是反彈,所以我們為了方便起見,暫時都把這一些上漲叫做反彈好了──反彈如果失敗,將來就會繼續破底往下跌,此時,反彈的高點又變成了一條壓力線,如果反彈的時間夠久,它可能會成為一個橫盤震盪整理波,那麼,這個橫盤整理波也可以畫出一個震盪箱,震盪箱的高點是壓力線,也就是反彈的高點;震盪箱的下緣也是壓力線,也就是這一波橫盤整理的底線,於是每一個反彈整理段大概有二條壓力線,一個是震盪箱的上緣,另一個是震盪箱的下緣。 

  如果跌勢還沒有跌完,盤勢將繼續下探,下探又經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產生反彈......如果跌勢很漫長,那麼它一路往下所產生的壓力線就愈多。 

  現在問題來了,到底這一些壓力線對我們將來的反彈或是正式回升所形成的威脅有多強呢?換言之:到底這一些沿路下跌造成的壓力能不能擋得住將來的漲勢呢?──這個問題,我先請大家閉起眼睛,凝聚神氣,心平氣和想個一分鐘,於是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了解:假如這些壓力線真的是永恆不滅的金剛關卡,那麼將來市場回升就再也不能夠創新高了,於是乎這個市場就走入死空頭,遲早它有一天會跌到零點,意思就是說加權指數會變成0.000X,因為所有的關卡都無法再克服,新的關卡又不斷的產生,舊關卡在新關卡之上,新關卡又在現在的股價指數之上,於是股價永無翻身之日,這個市場就死掉了。由此可知,壓力線關卡的存在並非永恆的!──結論就是這麼簡單。 

  當我們在看股價線路圖的時候,面對壓力線,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以便了解將來的漲勢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 

  一、各條壓力線在技術分析上面所代表的力量強弱。例如:成交量愈大,套牢金額愈大,就表示這條壓力線勝出,意思就是說這條壓力線的阻力比較強。 

  二、用籌碼分析去尋找各個壓力區中,是那一塊被套牢的大戶人口最多,愈多大戶被套牢,暫時不管金額,大戶都可能在那個點位倒貨,於是形成壓力。 

  三、當中這波上漲的力量有多強?依據前面二條同樣的道理,可以用成交量當成是衡量力道強弱的一個參數。 

  四、當下這波反彈力道的強弱也可以用季節性來判斷,例如:秋天以後的季節所產生的反彈,會比較強勁。 

  五、除了技術面以外,當下的基本面以及各種新聞消息,對於此波上漲所產生的影響,也可能是負面的,也就是說:基本面的利空消息也會產生阻力;這個阻力可以跟之前的套牢壓力線做結合,形成更強大的力量。 

  由以上的思考,讀者可以發現:壓力線的強弱,只是整個大局中的一環而已。還有其它很多的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漲勢。換言之:阻力並非只單純來自頭部或反彈段的壓力線,還有其它很多因素也可以形成阻力。 
   
  既然上漲的阻力是來自很多的因素,那麼一般的分析者確實很難分析出那一條壓力線會比較強。如果能夠曉得那一條壓力線比較強,那麼反彈到那個地方就應該終止了──這種思想非常簡單,乍聽之下似乎好像也很正確,但是實行起來,卻有相當大的困難!──其原因就在於:壓力並非只單純來自於某條壓力線,還有其它非常多的因素也會構成壓力,讓我們的漲勢漲不上去。 
   
  能夠把我們的漲勢打下來,必然有一股壓力的存在,於是乎很多朋友在技術分析中去尋找這個壓力,找到了以後就把它叫做壓力帶,或者是壓力線,然後顧名思義,壓力線就代表就壓力,似乎就暗示著股價如果愈到壓力線就會受到挫折──這個道理乍聽之下好像是對的......我請讀者閉上眼睛思考一個小時,或者是一天、一個月都沒有關係,請你盡量想辦法把這個答案給想出來。 

  以我當例子好了,我最胖的時候達到九十六公斤九十六公斤算不算重呢?我覺得真的是有點份量啊!然後假設我站在大馬路,一輛貨櫃車朝我衝過來,那麼,貨櫃車司機在撞到我的時候,他會不會感覺有點阻力呢?......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一輛坦克車向我壓過來,坦克車的駕駛在把九十六公斤的肥肉撞倒之後,輾成肉泥的時候,此時他會不會感覺有阻力呢? 

  我相信聰明的讀者都會了解這個答案應該是什麼。答案是:如果雙方質量相差太大,那麼質量愈大的一方,他的感覺神經就很難感覺出他『撞到』了什麼東西。同樣的道理,在股市中,如果上漲的力道相當強勁,那麼,恐怕就算是有點強度的壓力線也沒有辦法擋得住那一股新鮮充沛的上漲活力了。 

  所以我們在股市中有幾句俗話:『上漲時,壓力不是壓力;下跌時,支撐不是支撐。』──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當力量很大的時候,一切阻礙都可以輕輕鬆鬆的輾過去,不把它當做一回事,就算他自認為很有實力,在坦克車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堆稍微肥一點的肉而已,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有些壓力線在漲勢強勁的大多頭波浪中,只是螳臂擋車,用肉身去擋坦克車,怎麼會成功呢。 

  由此可知,散戶認為壓力線就必定會產生壓力,這個觀念表面上好像對,但是有些壓力是肉眼無法明顯看見的,它可能會在當天的盤勢中就產生壓力,然後股價被打回來,接著卻在中午的時候把主力化解完畢,於是在下午一點多的時候,又重新漲了上去,甚至還創新高!──這個就是因為漲勢強勁,所以阻力線(壓力線)所造成的破壞就在盤中被化解掉了,如果你只看收盤線,就看不太出來了。 

  總之:我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形成阻力的因素很多,有技術面,也有基本面,也有籌碼面......阻力線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換句話說:『阻力家族』的成員很多,有基本面的利空消息,也有其它各方面的空方勢力,『阻力線』只是家族其中一員而已。 

   凡所有相,皆非永恆

  在這裡,我們碰到一個技術分析的問題,就是:同樣都是『線』,為什麼壓力線就只能成為一種參考指標,而不能夠像平均線那樣在技術分析中占了那麼重要的地位呢?──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技術分析有一大部份叫做圖形分析,所謂圖形有○○、有XX、有方塊、有直線、也有彎彎曲曲的線、三角形、正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各種不一樣的線條,形成各種不同的圖案。我想說的重點是:不要因為線段都長得一樣,就以為他們是一樣的!──在技術分析中,趨勢線比壓力線要來得重要。為什麼呢?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壓力線通常是代表某一個區塊所形成的壓力,但是趨勢線往往是代表一種長時間所形成的壓力或者是阻力。所以趨勢線比壓力線或是阻力線來得有效。但是這個有效只是平均有效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在分析壓力跟支撐的時候,各種條件都要考慮,但有些條件會勝出。換言之,壓力線有時候也會勝出啊!讀者不要看到我剛才貶低了壓力線的重要戰略意義,就以為壓力線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千萬不能這樣想,在綜合分析之後,有些壓力線還是可能會勝出的! 

  上漲的時候,碰到壓力線,會被打回來,只是打回來的多少而已,有的甚至少到我們幾乎看不出來(在盤中就被化解掉了),注意,如果被打回來以後,跌破了某條上升趨勢線,不論這條趨勢線是你用直尺畫的直線,還是某條帶點弧度的平均線,那你就要知道它已經摔破了某種趨勢──這樣的狀況是比較糟糕的!換言之:我們又得到了一個新的觀念:重點不是遇到壓力線會受到挫折,而是受到挫折太多就可能會跌破某條重要的上升趨勢線! 

  同樣都是直線,但是在我的眼中,上升趨勢線或是下降趨勢線,比壓力線或阻力線要重要多了。愈是長期、時間愈久、線段愈長,趨勢線的重要性就愈來愈明顯高過只有地域觀念的壓力帶或支撐帶。以下就用2015年最高點10014的例子來說明我這種想法:100142015年的最高點,在那個時候的成交量也是蠻大的,也有很多人被套牢,於是在那個地方形成壓力帶;假設將來有一天,我們台灣股市能夠重新漲回一萬點之上,那麼在10014的地方『勢必』會遭遇到挫折,我可以考慮在10014那個地方做一些短空單,但是沒有進一步的更好的理由之前,在10014附近佈署的空單我不會給它做長空單。那麼,我什麼時候才會把股票賣出呢?假如將來這一個上漲的波段我有順利的介入,然後抱到一萬點以上,那麼我要什麼時候賣出呢?如果是以前那一種壓力線的通俗觀念,很多人就會選擇在10014碰到的時候就賣掉,但是按照我個人的研究結論,賣點不是在壓力線10014那裡,而是在跌破我的趨勢線以後!至於這條趨勢線要畫直的軌道線還是用平均線?或者是用其它的方法,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看似一樣,其實大不同


  用人文思考的角度去想想:同樣都是直線,趨勢線卻跟阻力線有非常不一樣的意義。嚴格講起來『上升趨勢線』跟『上方的壓力線』有不一樣的意義。我在碰到壓力線的時候,原則上只做短空,而且是金融性衍生性商品的短空,並不是股票的短空,如果它真的被打回來,那麼要等到波段反彈的上升趨勢線被跌破以後,我才會考慮賣出持股。我認為:『連續的趨勢』比『局部的地方勢力(團塊)』要來得重要。 

  同樣都是直線或是圖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拿我們男人來講吧,割掉你屁股上一塊肉,跟割掉你某個重要部位的一塊肉,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聽不懂這個笑話我也沒辦法)天底下就是有很多事情或是物體,看起來長得一樣,但是因為它的形成方式與所在位置不同,所以它的重要性也不同,有時候甚至會差得非常多。 

  我為什麼如此重視趨勢線呢?天底下有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夠憑著一時的狀況變化就要改變全盤計劃的。例如人類的婚姻,能不能因為雙方已經沒有愛情了,就申請離婚呢?從情理上去想,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實際執行起來有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愛情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東西,你說沒有、但是我說我有;我說愛已逝,但你認為情還在,真是雙方各執一辭、混淆不清了。所以,在法律上,如果訴請離婚的話,一定要有一些『證據』,然後才能夠申請離婚。如果沒有證據,那麼就要雙方都同意簽字才算。很多很多的夫妻,表面上還好,其實貌合神離,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磨擦,但是沒有跌破雙方共同認知的那條底線!那條底線就是婚姻的上升趨勢線。如果跌破那條趨勢線,例如說:有外遇,或是有一方做了道德上罪大惡極的事,破了那一條底線,貫穿了上升趨勢線,於是乎這個婚姻在法律上就可以申請終結了。 

  同樣的道理,股票在上升的時候,阻力線很可能只是一時之間的爭吵,即使是大吵,也不一定會造成分手。什麼時候要分手呢?就是跌破我的上升趨勢線,我就認為這個趨勢已經不值得我留戀了。換言之:遇到阻力被敲擊是『因』,被阻力打回來破掉上升趨勢線是『果』。在技術分析的原則中,我們是用『果』來操作的,而不是像基本分析派那樣子把『因』的分析看成是主要的功課。 

~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5.10.30 早上10:58 於台灣.新竹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王力群談尖頭反轉

*王力群談尖頭反轉

  面對股價的走勢,學過型態學的人會用兩種方式去對待股價線路圖,第一種方式就是我們之前談過的,他們把股價的走勢想像成人體,所以才會有所謂的『頭』、『肩膀』、『頸部』、『腰部』,甚至還有膝蓋,用人體部位的稱呼去幫股價的走勢取名字。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用波浪的觀念去看待它。這二種方法各有利弊,用人體觀點來看待股價,感覺上比較親切;用波浪來看待股價,感覺上比較生硬一點,但是因為在數波浪的時候我們是用123456789阿拉伯數字去稱呼上漲的股價或是下跌的股價,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講,直接用數字去編號,反而是一種方便;這一派的想法,後來就誕生了著名的艾略特波浪理論。

  那麼,波浪理論也應該算是一種型態學囉,我認為是的,因為波浪本身也是一種形狀。我們面對形狀的時候,如果是文學家,就會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去描述那個形狀,例如天空中的浮雲,我們就可以說它好像是棉花糖,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懂。同樣的道理,我們用人體的組織去稱呼型態,也是讓大家方便了解我們看到的東西是什麼,因為實在來講,形狀這種東西,如果它的意義比較抽象,就會對人類的認知發出極大的挑戰!股價趨勢的走勢,其背後催生的動力,現在還在廣泛的討論當中,所以這股動力嚴格來講也算是一種抽象的東西,這就難怪型態學的東西這麼難被一般人所接受了。

如何計算底部

  如果用人體的概念去看型態學,則人體的比例就可以當成是一種數學的計算方法。別人怎麼計算的我不知道,但是我的計算方法大概是這樣的:我把整個人體分為三大段,頸部以上到頭頂是第一部份,頸部以下到腰部,也就是軀體的主幹,是第二部份;腰部以下到腳底是第三階段。通常不論是上漲波或是下跌波,如果它的趨勢能夠延續一段時間,那麼都可能在中間的地方發生一段橫向的整理波,那我們就把它叫做二段式上漲或是二段式下跌;如果趨勢延續的時間更久一點,那就可能會產生二個橫向的整理段,於是乎這兩個整理段就可以把整個上漲段或下跌段切割為三段,也就是初升段、主升段、末升段,或是初跌段、主跌段、末跌段。總而言之,橫向的整理波,如果是兩段式,那麼它發生的位置就很可能是在腰部,這也就是我們用肉眼去切入型態學觀察的目標,就是去找整理段,然後整理段就代表它的腰部。這種三段式的分割法,我是把它這樣看的:這三個段落基本上是應該等長的,所以讀者就應該會算了,從頸線到頭頂叫做L1、從頸線到腰部叫做L2、從腰部到底部叫做L3。於是乎,我們只要知道頸線到最高點有多長的垂直距離,就可以大概估算出底部在什麼地方了。

◎尖頭過後,誰在裸泳

  這一篇要談的是『尖頭反轉』。顧名思義,尖頭反轉的定義非常簡單,它就只有一個頭,上去了,沒有待多久,然後就下來了。如果它待得比較久,依照過去比較常見的狀況,它可能會形成一種圓型頂,或是平頭頂。圓型頂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它的頭部長得圓圓的,平頭頂的意義也很簡單,就像是一個擁有國字臉的人,他的頭頂也是平平的。不過這兩種頭部,在台股不論是大盤或是個股,都比較少見。尤其是在大盤,圓型頂跟平頭頂這兩種型態,最近二十年都沒有看到過了。

  台股自從公元兩千年之後,出現只有一個頭部的孤絕型態的機率逐漸提高,其原因到現在並不是非常清楚。根據我個人的看法,台股之所以會發生愈來愈多尖頭反轉的狀況,跟台灣自己的基本面變差有關係。我的看法是:因為最近二十年來,嚴格地講起來大概是從1998年之後,也就是李登輝總統執政的末期,然後到陳水扁總統執政的這八年,這差不多十二年當中,台灣的基本面走得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下滑趨勢,到了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曾經一度有死灰復燃的現象,但是後來這股回春力道也很快的喪失了它的青春活力。那麼,台灣內部的基本面既然是在變差當中,那為什麼現在(2015年10月)的加權指數還在八千點之上呢?那是因為國際基本面的加持,例如美國本身的經濟還在往上走,中國大陸新經濟實力體又逐漸在增強當中,這兩個有錢的大國對於台灣的幫助當然不少,所以幫台灣撐起了半片天。我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有國際勢力的支持,台灣內部的基本面轉差這一個事實,將會變得更明顯。現在看起來大家已經怨聲載道了,但是在路上還沒有看到白領階級變成乞丐,或是買不起房子的人在忠孝東路搭帳棚住的蕭條慘況,所以台灣目前的狀況算是還可以的。但是這種『尚可』的局面,並不能讓我們的股票市場的股價趨勢變得很強力、漲勢變兇猛,頂多只是讓它的底部逐漸墊高而已;底部墊高了,創新高就變得比較簡單了。所以各位在最近兩年,都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台股在創新高之後,通常都會有一波立刻拉回下跌的趨勢,搞的每一個波浪,不分大小,都好像要搞尖頭反轉一樣,這個對於做短線的人而言,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因為它讓整個型態變得比較複雜一點。

◎我儘量用肉眼去做技術分析

  尖頭的定義很難,就我印象所及,我看過的股價書上面幾乎都沒有談到用最嚴格的數學方式去定義什麼叫做尖頭。我個人的方法是用肉眼來看,我也建議有心要進步學習的同學一定要鍛練你的肉眼,使它具備基本的常識水準;能夠具備基本的常識水準就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因為一般人的肉眼在觀看較為抽象的圖形的時候,就不會與常識發生任何的聯想。
  
  顧名思義,尖頭反轉就只有一個頭,而且是方圓多少里之內再也沒有第二個頭可以跟它比高度,所以我們才把它叫做『孤峰』。這個孤峰的名稱是我幫尖頭反轉做的一個小小的改良。因為我認為:傳統的尖頭的稱呼,似乎會造成一種混淆,也就是說:只要它頭部是尖的,我們就認為它好可怕啊,因為尖頭這個東西往往跟反轉連在一起使用,但是尖頭反轉這四個字通常都是來形容反轉以後殺得天昏地暗,讓大家沒有右肩可以逃──請大家注意這句話:頭部之所以為頭,就是因為它是最高點,所以可能會用最高的股價套牢最多的人,所以一個比較標準的完整頭部,應該是三尊頭,也就是包含左右兩個肩膀的頭部,右肩是拿來幹什麼用的呢?就是拿來當成逃命用的,所以右肩才常常會爆大量。如果沒有了右肩,就這樣子溜滑梯溜下去,那還得了!這就是孤峰聳立,套牢一堆人在尖尖的絕頂上,而且方圓百里之內可能都不會再有救兵,也就是說近期不會有反彈波來幫他解套。這種情況是多麼悲慘啊。

  就是因為尖頭反轉給人的印象是很可怕的,所以我才認為光是一個尖這個形容辭不足以形容它的恐懼程度,應該把它改成『孤絕的獨聳高峰』,這樣子才能夠比較傳神表達那一種蒼涼的絕境。從孤峰望下去,左邊沒有左肩、右邊沒有右肩;左邊沒有左肩的意思是:沒有一個提前的訊號來告訴你頭部即將形成;右邊沒有右肩的意思是:股價就這樣下去了,下面沒有救生網,所以它不會有反彈解套,這樣一來就要老命了。

  這樣險惡的型態,為什麼它的發生頻率會愈來愈高呢?雖然我前面講過了,它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內部的基本面變差,但是市場主力怎麼會放任這種情況發生呢?要明白:主力大戶,包括外資在內,手上都是有非常多的股票的,如果頭部做得太小,上去之後很快地就下來,而且下來之後又沒有像樣的反彈,這樣子的跌勢對於大戶而言,他們在狹小的頭部能夠賣掉的股票有限,通常都是利用頭部的震盪才能夠逐漸出清大量的持股,如果是尖頭反彈,頭部小、下跌快,那麼他們就很難出貨了!──這樣的想法,完全正確,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外資在面對『台灣內部基本面逐漸轉差』這個大趨勢的時候,就算你錢再多,也很難力挽狂瀾,於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我認為主力大戶在最近幾年(2014、20105年)已經有點改變了他們原來的做法是在第一個頭部(單頭)出現之後盡力拉解套波(變雙頭)。這個原來的做法是從民國九十年代一直延續過來的,一直到馬英九總統任職的末期,才因為台灣內部基本面確實轉差這個因素太明顯了,舊有的操盤手法已經不太適用,所以退而求其次,以下我就稍稍為各位講解一下。

公元兩千年的雙大尖頭

  在台股以往的歷史中,如果股價突然的遭到意外的沉重賣壓而被打成尖頭,而且也確實下跌的速度增快,下跌的時間也延長,這樣子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一個尖頂,也可以看到一個長長的尖錐體,例如公元兩千年的最高點10393,就是一個尖頭反轉的案例。但是因為股價待在高檔尖頂的時間太少,法人大戶來不及出貨,尤其是外資,叫他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把持股獲利了解,實在是很困難。那怎麼辦呢?於是就在下跌的一段時間之後,『斟酌情勢』然後再拉一波解套波。在公元兩千年的時候,那個解套波就是從頸線8250(2000.3.16)的時候出發往上拉的,然後再拉到10256(2000.4.6),所以後來我常說:10393跟10256是公元兩千年的兩個大尖頭,但是可以合併為一個大M頭,因為它有左右兩個高點,兩個高點的高度又差不多,可以符合雙尊頭的模型。

  那麼什麼叫做『斟酌情勢呢』?我想那就是主力大戶在觀察台灣當下的人心走向以及人氣凝聚的程度,還有內部崩壞的真相並沒有完全曝光在大眾眼前,情勢還猶有可為,於是乎主力大戶才有往上拉解套波的能力;其實能力是有的,但是要考慮成本,在公元兩千年那一個時代,往上拉再拉一次的成本,也許沒有像現在這麼高吧,現在的人氣比較渙散。所以我這一段要講的是:在早些年的時候,台灣股票市場還可以看到兩個尖頭並排在一起,兩個尖頭都分別有尖頭反轉的特徵,但是第二個尖頭卻成為第一個尖頭的解套波,所以這樁套牢的慘劇就變得似乎沒有那麼慘了,因為第二個尖頭幫第一個尖頭解套了。雖然大部份的人在解套的時候仍然沒走,但是有點警覺性的主力大戶都在第二個尖頭跑掉了。

  但是後來台灣的走勢並沒有帶給大家多少振奮,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經濟似乎有小小的振奮一下,就是2009年的那一波大漲,但是因為馬英九本人以及幕僚對於台灣經濟只有勤快的研究而沒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台灣經濟的病根就一直壞在那裡,未見明顯的起色,只靠國際經濟施捨的活水生存下去。在這種不優秀的狀況之下,我們終於在2015年看到了台股歷史上罕見的邪惡的尖頭反轉,就是2015年的最高點10014。這一個絕頂孤峰嚴格講起來只在高檔停留一天而已(2015.4.28),真是名副其實的唯我獨尊啊。

◎出貨有很多種方式

  在這裡,我要請讀者閉上眼睛,心平氣和地花三分鐘想一想,如果主力大戶不是在尖頭出貨,那麼他是要在那裡出貨呢......答案當然有很多種,但根據我的研究,以及我的操作系統所對應出來感受到的一些狀況,他是在沿路拉抬的時候,邊拉邊出,然後在最後奮力一拉的那幾天(2015年4月23號、2015年4月24號、2015年4月27號),在最後奮力拉抬的這三天,再趁機擴大猛然擴大出貨,一口氣把基本上要倒的貨都給倒掉,再也不眷戀,所以就沒有解套波了,只有五月的時候有九千六百多點橫向整理,方便第一波還沒有下車的大戶趕快下車,但是並沒有再度拉到萬點解套的決心,可能也沒有那個想法了。於是乎10014的那三天就成為很邪惡的最後的拉高出貨波。我們身為散戶,抗議也沒用,只好記取教訓;什麼教訓呢?就是我之前所講過的:主力要怎麼出貨,那是他的事,他可以在左肩出,也可以在右肩出,也可以在中間那個頭出,當然也就可以一路出,也就是一邊拉抬一邊賣──只是這種手法以往用在個股比較多,所以在台灣的股票市場,個股的尖頭反轉很多很多,但是大盤沒有那麼多的邪惡尖頭,是因為大盤的本質尚可,但是個股的基本面千奇百怪,也不乏跳樑小丑,所以台灣的投機股非常容易發生惡劣式的尖頭反轉。台灣的大盤以前沒有這麼惡劣,因為那時候從二十世紀末期走來,大家一路胼手胝足,算是很努力的撐起一小片天,無奈後來教育失敗,企業轉型失敗,精英知識份子鼠目寸光,只有賺大錢的野心,而沒有做大事的志向,所以在千禧年之後的十年,才遭遇到『逐漸腐壞的惡果』。所幸:就像我講的,幸虧有國際勢力的扶持,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指數底部逐漸墊高之幸。

◎小結論

  最後我們做一個小整理:
  一、尖頭孤峰反轉是很難操作的,因為它沒有左肩的提醒,也沒有右肩的解套波。
  二、因為孤峰沒有肩膀,所以我個人的做法是直接看成交量,只要成交量爆出大量,就要特別小心,審慎追價。
  三、重點來了!--如果爆了成交量之後,股價迅速下滑,則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想到這個是最後的拉高出貨。
  四、突然拉高爆量之後下跌,此時股價尚在高點,敝人在下我就會考慮至少把我的中線與短線部位全部賣光。
  五、我個人的策略是:賣光之後就暫時斷絕一切妄想,不要像以前那樣存著它又會做反彈解套波來幫助我,這種舊想法我已經捨棄了。換言之:我只給自己一次的賣出機會而已,因為我的資金沒有像外資法人那麼大。
   
  如果在我賣出之後,股價又再度上揚到之前的高度,也就是說:如果2015年最高點10014過後,我們假設發生了一個解套波拉到10013──如果發生這樣子的狀況,基本上我會保守以對,甚至出國放大假也沒有關係,總之就是要讓自己暫時停手一下,儘量不要連續頻繁出手,因為此處險惡,除非福至心靈,否則連續操作的失誤機率還蠻大的。

  尖頭反轉本來就很難做,如果我們能夠早一點醒過來,就能夠在2015年五月的橫盤整理段那個地方賣出部位──這個還算是早的,如果是晚的,那就是一路往下賣了,那價格就難看了。

  我在這篇文章中嘗試把基本面跟型態學這兩條線做合併講解,這樣的做法是有難度的,請新同學要了解;當你自己在操作的時候,儘量不要使用雙主流,因為新手可能還不到那個境界。新手操作可以同時注意兩條主線所發出的新聞或技術訊號,也就是同時注意基本面與型態學,但是你一定要使其中某一條主線特別突出,否則兩條主線可能會打架,到最後變成自相殘殺、自相矛盾,自己也成為無頭馬車,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5.10.29 上午10:47 於台灣.新竹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認知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認知

認知這門學問到處都有,那為什麼在三尊頭的地方要特別談到認知呢?那是因為一個頭(尖頭反轉)以及兩個頭(M頭,俗稱麥當勞)的圖型比較單純,牽扯到的認知問題比較少,認知問題變得比較嚴重的地方通常是發生在圖型被扭曲之後變得更複雜。

什麼叫做認知?

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認知。對於新讀者以及一般的新手來講,『認知』這一門學問恐怕是很陌生的。為什麼會感到如此陌生呢?因為這一門學科其實是非常的新,大概是十九世紀以後才日漸興起的,在以往人類過去三千年的歷史當中,注意到認知問題的學者非常的少。歷史上第一個有大批文章敘述認知問題的,是英國的哲學家培根,但是培根之後的哲學家,就沒有集中火力針對這個問題做有系統的廣泛敘述了,大多數是走向專門的心理學領域,而忽略了認知問題其實是一個普遍的民眾問題,換言之:它是一個國民問題而不是一個學術性的專門議題。

舉一個例子來講:有一對情侶經過多年的戀愛之後,終於結婚了。但是結婚以後卻處的不好,常常吵架,於是夫妻雙方展開溝通,這才發現雙方對於『婚姻』以及『愛情』的認知不一樣的。在婚前,雙方認為愛情就是愛過來愛過去,但是在婚後,在外面上班的老公突然認為婚姻只是一種責任而已,於是乎,他只要把錢賺回家,把老婆跟孩子安撫好,這樣子就可以了,不必再有卿卿我我、你儂我儂、愛來愛去的這些親密的小動作了──然而,另外一方卻不這麼想,做太太的可能還是想要回到婚前的卿卿我我──這樣一來,問題就大條了!這種情況就是我們俗稱的『雙方認知不同。』發生這種狀況之後,雙方可以針對認知不同做溝通,通常這個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每一個人的認知所含的成份不一樣,有的人的認知包含理智的成份多一些,但是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其實是包含相當巨大的感情成份在裡面。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有的人認為林志玲小姐很漂亮,但是又有的人卻不這麼認為。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聽過人家講林青霞小姐也沒有長得那麼漂亮,當時我愣了一下,然後去想林青霞小姐年輕時候長得什麼樣子……想了很久之後,我才勉強找到一個答案,就是林青霞小姐除了具有女人的美貌之外,還具有男人的英氣,這股英氣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她有一點點中性化(難怪她反串過賈寶玉)──也許就是這樣一點的英雄氣概不應該發生在一個美女身上,所以才讓某些人認為她還不夠『美麗』吧。像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認知的問題,你說她漂亮,我說她不漂亮,雙方的認知有差距,常常搞得不歡而散。

◎不能認知是因為犯錯

這樣說起來,認知是不是一種意見不同的問題呢?……我這樣回答好了:不論是意見不同,還是什麼什麼不同,我們都可以廣泛的通稱它為『認知不同』。我要先跟讀者說的是:

  第一、認知有所謂的對錯的問題;
  第二、認知有所謂的境界高低的問題;
  第三、認知有所謂的大格局與小格局的問題也就是時間長短週期不同的問題。

  這三個條件當中,其中以第一條最須要特別強調,那就是認知有是非對錯的問題。換言之:在認知不同的爭辯當中,其實絕大多數是可以做是非對錯的分辨的,有時候是一方對,有時候是一方錯;有時候是兩個都對,但有時候是兩個都錯。如果是兩個都對的話,對的一方沒有感覺到另外一方的對,於是乎他的這個對也就大扣分了!

絕大多數的人認為認知的問題並無是非對錯之分,而只是每個人個性的反應而已──換言之:不論怎麼講他總是認為自己沒有錯!──這種狂妄自大的心理,正是造成絕大數因為認知不同而溝通失敗的幕後兇手。

發生在三尊頭的頭部的認知的問題,很多人把它當成是天賦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許久,到最近我得到一個比較新的看法,就是:一般股民對於三尊頭之類的型態學的認知出了差錯,固然跟天份有關,但是更深的病源恐怕是出在被蒙蔽。被什麼所蒙蔽呢?被成見所蒙蔽、被外面亂七八糟的錯誤的知識所蒙蔽,於是形成一股厚厚的污垢覆蓋在我們的本能知覺上面,使我們的本能無法順暢發揮出來。什麼是本能呢?譬如說你張開眼睛看,就會看到現在你眼前的東西,這就是一種知覺的本能。同樣的道理,當股價日線圖攤開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假如你學過一點點的型態學,都應該可以大概的講出來在過往的歷史線路圖之中,哪些地方是頭部、哪些地方是底部、哪些地方是整理段──這樣的認知,其實難度並不高。但是今天的問題出在那裡呢?我們發現最近幾年來,隨著中華民國太平歲月的時日增長,一般股民對於型態的認知愈來愈低落了!這個原因,就像我前面講的,問題可能是出在於外面的錯誤的知識過多,股民在接觸正確的知識之前已經被太多錯誤的成見所污染,所以他的真心自性被蒙蔽,認知的能力也就一天比一天薄弱了。

◎右肩變形之後仍然是右肩!

我們之前講過:如果是標準的三尊頭,那麼在右肩爆大量的時候我們就要特別特別小心,因為這可能是一種惡性出貨的徵兆。這樣子的說法很簡單,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臨陣上戰場的時候,卻無法把這條知識發揮的淋漓盡致呢?除了一些其它的客觀因素之外,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他無法辨別型態的『變形』!──什麼叫做變形呢?那就是在眾人矚目的眼光之中,每個人都期待市場走出標準的形狀,此時,整個市場受到『過度』的關注,這股龐大的世俗力量就會直接刺激股價的走勢,使股價產生扭曲,於是乎就產生了『變形的右肩』!

『變形的右肩』是一個非常麻煩的東西,本來右肩是有形狀的,但是只要一變了形,它就走了樣,或者我們說走了山。凡是醜陋的型態或是極度扭曲的型態或是稍微扭曲的型態,以現在一般人的能力,愈來愈難看得出來了。我把這原因歸究在其它成見的遮擋,以致於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不清真正的型態學的發展。我的意思是說:即使是很標準的三尊頭,都會產生有些人看不出來的問題,更何況是變形呢。

有一些想要學股票的人會發生以下這種問題,我先講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平均線為例,如果畫面上除了股價的線路圖之外,就只有一條平均線放在那裡,經過我們實際測驗的結果,十個人當中可能會有三個人看不到那一條平均線;此外,看得見的那七個人當中,又有五個人在真正實戰的時候,對於那一條平均線也看不到,這是多麼令人吃驚的例子啊!我回憶在我自己的早年歲月中,我也曾經發生過在實戰的時候忽略掉某個重要訊號的例子,但是那個是因為實戰的時候太緊張的關係,以致暫時看不見,而且這種現象也不是過分的那麼難纏。但是現在一般股民發生的問題比我當時恐怕要嚴重十倍以上不止,那就是:就算是在平常不是在實戰的時候,他也無看到那條平均線!那麼,他把注意力放到那裡去了呢?一個非常普遍的答案是:他把注意力都放在市場滿天飛的新聞消息去了。這讓我們想到一件事:其實他並不是沒有看到,而是有看到但是沒有進到心裡去,因為他的心被其它的東西佔滿了;什麼東西呢?他想要知道的東西、他想要讓他容許它進來的東西、他想要但是得不到於是他先敞開空間等著那個東西將來會進來,但是這樣一來,其它東西的生存空間就被打壓了──先入為主,或者是只憑私人好惡感情取捨的行為動作,造成了認知出了差錯。

◎為什麼我學不好型態學?

在我們這篇文章中,我們先設定:型態學是我們的焦點,其它的先暫時放在一邊。也就是說:本篇系列文章的重點是假設讀者真心想要學習型態學,而不是說在讀到某頁,然後發現對作者所講的東西感到很陌生,於是乎打退堂鼓,把型態學扔在一邊,然後就說型態學這東西我不喜歡,所以它是個垃圾,不懂也沒有關係──如果有這種態度,那麼當然就另當別論,自然也就不在我們所討論的範圍之內的。我的意思是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看這本書的讀者要學會型態學!如果你學不會的話,你就可以自己打自己二十大板,或者把自己餓個三天三夜!以表示求道的決心。於是乎,讀者立定志向之後,作者才可以幫您分析下去,去看看我們為什麼對於型態學的認知為何是這麼樣的陌生,以致於經常出錯。

如果您覺得達文西畫的蒙娜麗莎不怎麼樣,那是您的認知問題,您有這個認知並不代表你就會被槍斃,但是在股市中,如果這個東西明明就是一個頭,而我看不出來,而我又以技術分析者自居,結果我因為看不出來這裡是頭部而還緊緊抱著我的股票不放,到最後我賠了大錢,甚至想要跳樓,那時候我怪誰呢?怪我自己不懂技術分析嗎?怪我自己不懂型態學嗎?──是的!我必須斬釘截鐵地告訴我自己,我的型態學沒學好,所以我該死!(但是請您不要這樣子,請退回一步不要跳樓,重新再尋找資金開始吧)要以這樣的態度勉勵自己,本書才對您有價值,否則一切都是個屁。

一個真心求道的好學生,他一定會常常檢討自己:為什麼老師看得出來,而我看不出來呢?......此時,如果我是老師,我就會提醒你去做以下的反省思考:

一、看不出來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型態學,可能我心中已經暗中愛上了別的學科?(例如基本分析)

二、是不是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對型態學沒有天賦,所以我太過於自卑了,以致於我該看出來的,卻沒看出來?

三、是不是我認為我自己已經很厲害了?……我開了一家貿易公司,我是大老闆,結果到了這個地方來,老師告訴我,我的型態學不行,於是我感到很不服氣,愈不服我就愈看不出來?

四、我覺得我看得出來,但是我覺得這個地方不太像是個頭部,結果老師卻說這是個頭部,叫我去回家反省、閉門思過,我覺得這個老師是在羞辱我,所以我認為看不出來不是我的錯,而是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一個頭。

五、是不是我潛意識中認為型態學不重要,所以我的意思是在冥冥之中有一股拉回的力量,阻止我進一步去認識型態學呢?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身為老師的我,在課堂上提醒同學要去思考。思考是一步一步的,或者是多管齊下的,其目的就是要挖掘自己的潛意識,找出自己為什麼不能?的病根。當然,也有許多人從以上的思考當中發現了自己真的很不喜歡型態學,或者是說跟型態學沒有緣份,這樣的話,您是不是心目中已經存了定見,說是要往基本分析去發展呢?如果是的話,我請您思考一下:基本分析是不是比較適合您呢?您是不是覺得基本分析比較簡單,所以才改走基本分析這一條路呢?......這些問題,我請你再思考一下。我們在更換跑道的時候,都要去思考一下,我們之所以更換跑道,是不是因為我們認為新的跑道難度較低,於是我們把新的跑道給瞧扁了,其實這是一種不尊重的態度,所以我不太鼓勵這種心態。

◎三尊頭不是見仁見智,而是標準或變形

讀者對於圖形之所以感到陌生,是我們長久以來所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就像剛才所講的: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得很好,但是您就是覺得畫得不好,那為什麼您的看法會跟很多著名的鑑賞家的看法不一樣呢?……其實就我個人的鑑賞觀點而言,我也覺得蒙娜麗莎的奧秘之處,實在是非常難講,所以我懷疑這幅畫的好處是否真的被大多數人所了解換言之,我認為大家認為蒙娜麗莎的價值這麼高,恐怕也只是附隨潮流而已;甚至許多評論家認為蒙娜麗莎好,我也抱著懷疑的態度。但是另外一方面,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畫得好不好呢?如果您覺得畫得不好,那我就不太贊成您的意見了,因為我認為晚餐這幅畫他畫得是『明顯地好』。

在這裡,我們得到了一個初步的小結論:
有的時候你的認知不同,確實是您的識見不凡,跟絕大多數庸俗的人不一樣,所以你可能覺得您被孤立了;但是另外有很多種狀況,確實是您的看法出了問題,怪不得別人,只能夠怪自己。

三尊頭的認知問題偏藝術範疇

好了,我們把話講回來,達文西的畫跟我們這個三尊頭又有什麼關係呢?答案是:它們都是屬於圖形的一種。如果有人對於圖形不敏感,我們現在的懷疑是:他可能對於藝術繪畫的欣賞同時也會出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人是不是對於並不在數學嚴密法則之下控制的線條比較沒有感覺,但是對於可以在數學嚴密控制之下的法則卻很有感覺,擁有這種特徵的人,大部份都是理工科的忠實信徒。很多在思想上過分一板一眼的人,都沒有辦法接受藝術的線條,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亂形,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已經超出數學法則之外的無法用人類理性控制的胡亂留下行徑的線條──許多的世界名畫,尤其是現代抽象畫,在這些理工科的人眼中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常說,理工科跟人文科之間存在著重大的鴻溝,從藝術繪畫欣賞上就可見端倪。

我們假設有一個兩歲的小孩,你交給他一盒彩色筆,叫他在空白的紙上畫畫,於是這小孩就拿起彩色筆來『亂』畫一通,畫完了以後,我們看了老半天,可能才看得出來這個小孩畫的是一條狗,但是這個兩歲小孩畫出來的狗的形狀跟真實的狗其實是差得非常的多的,但是我們還看得出來──如果這個小孩只有一歲,那麼,他可能心中想畫狗,但是他畫出來的東西,我們成人就可能真的看不出來了!這就是說:人類的心智其實在有些時候只是扮演一種『過程』的角色,透過這個過程的運作(或扭曲),或者我們叫它媒介,小孩把他腦海中所呈現的畫面,繪製成線條──請注意這個動作──在股市操作中,以投機股的個股而言,如果主力真的有心操作這支股票,他會千方百計把股價盡量調整成他想要走的樣子,但是在這其中會遇到許多阻礙,於是股價就產生了變形!但是對於一個優秀的市場主力來講,不論它怎麼變形,只要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他都會想辦法把它拉回正軌,這就是作莊的操盤手厲害的地方。我們身為不是莊家的操作者,不需要有製造圖形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具有繪畫的能力,我們不需要是畫家,我們只要有鑑賞能力就好了,所以我說:具有鑑賞能力其實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跟畫家比起來確實是比較簡單)。

認知是一種逆向的還原

這樣說起來,繪圖欣賞好像是一種『還原』的過程。當我們看到一張繪圖的時候,我們首先看到了色彩及線條,再進一步看到畫布上光影的變化,然後我們再反推回去,經由這些色彩光線線條反推回到作者當時原始的那份心情,也就是作者的『心』。也就是因為我們最後抵達的目標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叫做心靈,而不是找到一個由數字所組合而成的數學公式,所以理工科的朋友們在這裡就感覺到很受挫折。只要我們尋找的東西是一種無形無相的東西,理工科的人就會感覺到難以捉摸,因為他們精於計算的天賦就下不了手,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依照這個道理,我們看到股價圖型的時候,我們也要把它倒推回去,從這些扭曲的圖型反推回去,嘗試去了解這個地方原本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如果你在一團混亂中看出來這裡是右肩,然後你又看到了巨大的成交量,這樣子就太棒了!因為你已經找到了股價轉折的關鍵了。但是,市場的股價圖型為什麼會扭曲呢?那就是因為有人在搞鬼、有人在耍心機、有人在跟散戶鬥智、有人在玩弄散戶的心靈──這些都是『心』的遊戲──一牽扯到心這個東西,許多理工科的人就不在行了。而這幾十年來的國民教育,坦白講,都是以理工科掛帥,人文通識科目通常都居於被冷落的地位。或者我們說:很多學生對於理工科的數學推理過程分明的背景可以接受,但是對於人文科目的背景難以捉摸感到不可接受。人文背景之難以捉摸,還牽扯到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他的時間週期以及大中小格局的問題。

以平均線來講,平均線的長中短週期是條理分明的,如果是五分鐘平均線,我們就叫它是短期平均線,它的格局也比較小,如果是十年線以及二十年線,它的格局就比較大,時間週期也比較長。但是在型態學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型態學的邊界取捨是操作者自己可以決定的,您說它的型態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它的邊界在那裡?其實都沒有一定的準則,主要是靠自由心證,也就是操作者自己的實力去界定那個邊限。這樣一來,因為他沒有設定範圍的大小,很多理工科的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因為他們長久以來,都習慣在一個被別人限定的框框裡面工作以及思考,一但把那個框框拿掉了,他們反而變得不會思考了。於是我們大概可以了解一下:如果你給理工科的學生一個空白的畫布,希望他們能夠畫出一些最原始的設計以及最原始的色彩與線條,通常他們是辦不到的。這就是人文與科技之間的一個重大的差別。人文設計注重的是無形,而理工科的硬體製造卻重視的是有形。長久以來,我們這個世界都過分的注重有形的東西(譬如你現在手上拿到的手機以及使用的電腦)而忽視無形的東西,例如人類的感情與認知,例如文學與繪畫、哲學與心理學,這些都是訴諸於無形的東西。無形無相,對於理工科的人來講,就代表著無跡可尋,這下就麻煩了,難怪他們會感到挫折。

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我們先想一下老師是怎麼出題的呢?他應該是把答案給打散,然後希望同學用逆向的過程去尋找他原來的那個答案。這個逆向的過程往往也是由嚴格的數學推理建造而成,雖然有些推理實在是有一點奇技淫巧,也就是過分講究解題的技巧,但是仍不失為推理的精神。但是今天我們在股市中看到一個變形的頭部,或者是在畫廊裡面看到一幅抽象畫,我們都很難把它還原回去探究它原來的那個『答案』。就繪畫而言,一張畫的答案可能就是畫家他心中的那一股熱忱他充沛的情感;就股市而言,我們把一個變形的右肩還原回去,可能就是主力大戶他們當時想幹什麼的那股原始動機。在那個時候他們想做出貨的動作,但是又不想讓散戶知道,於是乎他們就把右肩給變型了,這一變,散戶就看不出來了!

我們這整篇文章,就是在討論這個主題:散戶看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我的答案非常簡單,面對問題,深入檢討,所以才有了以上這篇文章。


◎重點小整理

在股市中,尤其是個股,右肩爆量出貨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但是這個法則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如果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法則,那麼豈不是股市的把戲就被人識破了嗎?──您放心,市場自有對策來對付我們,那就是把右肩搞個變形(變態),讓我們看不出來,這樣子,錢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賺得到了。

什麼是變形呢?變形是一種認知的問題,什麼是認知呢?認知出問題我們要怎麼解決呢?這就是本篇文章所提出來的重點,而這個重點是長久以來被大多數的傳播媒體所完全忽略的。

依照我們粗淺的研究,我們認為散戶認知出問題是發生在兩個方面:

第一、缺乏想像力。第二、缺乏同理心。

我來解釋一下,缺乏想像力的意思是,他只會做數學計算,而無法想像一個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如果在一個有心人有意的操弄之下,它會走出什麼樣的型態......這種型態,在理工科學中就叫做亂數,但是在人文領域中,那不是亂數,而是人類的心靈活動,雖然他不一定是走正當軌道的心靈活動,但也可以稱做是一種心術、一種權謀。在股市中,鬥兵法、鬥智鬥力、陰謀詭計,比比皆是。

什麼叫缺乏同理心呢?因為在股市中大部份的主力都是在耍心機,他們注重的是心的力量,而一般操作者被理工科的教育撫養長大,喪失了對心靈認知的能力於是碰到詭計多端、善於耍詐的主力,就變得無法應付了。從某個角度來講,理工科的同學們好像是很值得嘆息的、很無奈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在市場中,你強我弱,如果自己不努力去改善問題,則墮入敵人的奸計而不自知,那就不能夠全部怪敵人,就要怪自己的識人不明,或者是識『心』不明了。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 2015.10.28 上午11:11 於台灣.新竹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右肩與變型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右肩與變型

一般來講,主力大戶如果有很多貨要出,而他也準備在這個整理段出貨的話,原則上他會分批出,也就是左肩、中間的頭、以及右肩,基本上大概都可以看到他們出貨的影子。但是因為大部份的人都還存著一點觀望的心態,希望這個盤勢看能不能多拉高一點,以及大部份的大戶其實倉庫裡的股票還真的是不少,於是乎基本上他們不可能把倉庫裡全部的股票給出光,於是乎他們就有選擇的權利,選擇在『最後的那個關鍵點』出最多的貨──這就是右肩爆量出貨的背景來源。

基本上,大戶的心態分為兩種:一種是用預測法事先猜測這個整理段會成為頭部,於是在橫向整理的時候,每一個位置甚至每一天都在用虛虛實實的方法在掩蓋出貨;另外一種是:大戶本身並沒有算計到這個整理段將來會變成頭部,他可能還在看多,甚至也有的大戶跟散戶一樣還陶醉在多頭夢幻的氣氛之中,於是在橫盤整理的時候,他可能不會出貨反而還可能會進貨。但是,如果這個大戶是非常優秀的操作者,那麼當他進貨進到某個時間點發現不對勁的時候,他就非常可能會『倒貨』了!所以總結以上大戶的二種行為,我們可以這樣講:已經知道這邊是頭部的大戶,他們對右肩爆大量的貢獻可能比較少一點,但是一路走過來並沒有算計到這個整理段是頭部的大戶,他們可能就會在最後關頭感覺多頭無以為繼的時候,猛然把自己所有的貨一口氣全部倒出來,這就對右肩爆量的貢獻很大了。

在技術分析的型態學當中,『右肩爆大量』這個現象是一個很直接乾脆的觀察目標,對我們的實際操作是非常有用的。此處也要話分二頭,第一種是講大盤,也就是加權指數,加權指數在2012年之後,完整的三尊頭比較少見,所以對於右肩爆大量這種情形,讀者就算學到了,大概也只是放在心裡當備用的知識而已。為什麼加權指數的三尊頭逐漸在減少呢?這可能跟一般操作者愈做愈短有關係,不過這並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另外一個要講到的是個股,右肩爆大量這個現象對於個股的操作來講,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要請操作個股的讀者注意,我建議大家要做大量的練習,藉由大量的練習,也就是觀看個股股價線路圖右肩爆量出貨的圖型案例,去了解什麼是右肩爆量出貨。通常我們具有知識是一件事情,能夠把那個知識付諸實行又是另外一件事。所以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才能夠講說我們真的接受了那個知識──這一點要請讀者特別注意,因為台灣散戶有一個非常嚴重的認知謬誤,就是誤以為知道跟做到是同一件事情。這一點我以後還會再講。

以上我們分析過了三種狀況,也就是左肩、頭,以及右肩爆量出貨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各位玩一個小小的遊戲,如果把那一根爆大量的成交量移到跌破頸線之後,那麼我們該怎麼解釋呢?……如果整個頭部都沒有量,而是在下跌很久之後才爆大量,那麼我們要怎麼解釋呢?……如果在頭部沒有量,跌下來以後也沒有量,那麼我們要怎麼解釋呢?……這就是我們原先提出來的第四、第五、第六種問題。

我之前說過,量爆在那一個地方,其實是不一定的!只是按照心理學的習慣跟發展,主力大戶非常可能賣在右肩。──其實這句話說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但是很奇怪的,這句話到現在卻變成了:右肩爆量以後,下跌的『機率』比較大!──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學習技術分析,已經不太去研究技術分析背後的心理背景。而是去統計右肩爆大量之後,下跌的機率有多少。這就好像有人去觀察兩性婚姻,他不去思考一對夫婦為了什麼原因才走到離婚這個地步,而直接去統計『有了外遇』之後就離婚的機率有多高。──就某種實用性而言,這種統計的數據是有用的,它讓我們了解到外遇在離婚當中可能佔了什麼樣的重要性。但是這種統計動作做久了,就會逐漸發生一種後遺症,就是統計者本人已經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會有外遇?外遇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婚姻的法律型式不能夠保障沒有外遇?……數學的統計作久之後,逐漸喪失人文的思考能力,這就是我們目前新手散戶所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

◎形態學的基礎是心理學

在以上的幾篇文章當中,我在解說的過程當中都使用了一些心理分析,告訴大家如果這裡有一群人叫做主力,或者叫做大戶,他們是用怎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個整理段的,又是怎麼樣的心態使他們在左肩或者是右肩出貨,在每一個位置出貨的心理狀況可能都不一樣──我並不是要大家去死背這些心理狀態,而是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真的非常尊重主力,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對他的動態做一番比較深入的心理了解呢?……我這裡特別使用心理兩個字,是因為有許多操作者,已經喪失了心理分析的能力,他們在做自以為是的分析的時候,只是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對方的行動路徑,然後就想依照某種幾何公式或數學公式去推測他下一步的落腳處,這就是我常常講的,中了理工科的毒了,也就是不知變通。基本上股市是一個心理戰,它裡面藏著大量的心理分析,技術部份的重要性只是第二順位(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這本書的作者薩普博士認為:交易有99%都是心理分析,也就是心性的修鍊;而一般新手認為的技術分析只佔1%都不到!!!)。而這個心理分析,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比較少,發生在自己操作者的身上比較多!這跟以往理工科學生所受到的訓練是完全相反的!理工科的教育是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宇宙的奧秘都在萬物自己身上隨意舉例而言:一滴雨水從天上落下,它的行動路線會跟水滴的形狀、質量,以及水與空氣的磨擦係數有關係,但是卻跟路上的行人毫無關係!──也就是在這種觀念的訓練之下,操作者本人慢慢變成一種計算的機器,而無法去分析人類的心靈,不論是別人的心,還是他自己的,因為在學校教育長久與心靈隔絕,於是我們就失去我們的心了。於是乎進入股市之後,我認為有一個功課非常重要,重要到了第一順位,也就是喚醒我們的心理分析能力,也就是我這幾篇文章的主要用意。希望能夠略盡棉薄之力。

既然量可能爆在任何地方,那麼,依照我上一段的建議,讀者應該去稍微了解一下主力出貨的心態與動機。也就是說:在整個整理段的行進過程之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是一個無頭無尾的故事,不論你怎麼看,這都是一段故事。如果你不能夠自圓其說的話,那麼就要蒙著眼睛在跌破頸線以後賣出;這樣子一來你就變成一個機器了,而且還會有一個更大的後遺症: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只是在遵守一種你不知道的規則。這就是長久以來技術分析(尤其是機械法)被人詬病很多的一個地方,就是操作者本人並不了解技術分析背後的意義。其實說穿了,這是任何學科都可能會發生的弊病,不只是技術分析,就算是在中文系或者是土木系,或是電機系都有可能有同學是死背知識而不求甚解的。如果把求學時期可能發生的弊病全部都算在技術分析的頭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我說:你如果想要了解技術分析背後的意義,想要將來也具備修改技術條文的能力,那麼,去了解一下整個故事背後的人心動向是極為重要的!──我希望讀者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真正的角色是人!技術是人類發明出來的,在人文領域當中,一個技術學得非常精湛的人,不可能對心理背景沒有了解!讀者千萬不可以把理工科的那一套,拿到股市裡面來,在理工科的世界裡面,技術精湛的人往往可以不具備任何心理分析的能力。這兩個領域雖然在最高境界可以互相融合,但是目前還是嚴重衝突的,因為人類的智能還沒有走到那一步。

在我的新手入門訓練中,股價線路圖攤在你面前,我希望大家學會如何去『說故事』──是把自己接收到的資訊,用說故事的方式講出來,而不是叫你無中生有去創造故事!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不要搞混,否則我們就變成江湖術士之流了。為什麼要說是講故事而不說是編故事呢?因為在操盤的過程當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資訊,在很多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主力到底在想什麼,但是有時候我們又可以知道他在想什麼,換句話說,關於主力這條線的心理,他的資料不是連成線的,而是點狀分佈的。如何把這些點狀的資料連成線,這要看你的功力了。通常我們不只是會用到心理分析去把這些點連成線,甚至會用基本分析、籌碼分析等等額外的工具,去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資訊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予以檢視,這樣子做,故事從平台上浮現的可能性就變得很高了!──坦白講,這才是真正的『分析』!──一般理工科讀死書的同學,他們的觀念是:所謂的分析就是把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跟某種賺錢公式的參數互相對攏,然後就經由上帝的法則的運作,最後得到了上漲或下跌的結果(那個時候尚稱為預測),這樣子做其實並不是分析,而是計算。如果拿考試當比喻來講,分析這種行為比較像問答題,而理工科同學所認為的分析往往只是計算題而已。

我們儘量去說故事,儘量要把故事說得合理,但是不可能完整,所以要引用其它的參考工具。在這種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夠過度去揣測主力的心態,只能夠適度去用同理心去感受;如果過度地去揣測,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顯示了我們的狂妄自大,甚至會發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窘況。所以在做心理分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能夠太超過;正確的心理分析必須與正確的技術分析互相做搭配!──這句話重要無比,是我多年操作的心血結晶,這各位讀者一定要記住。也就是說:在分析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我們不能夠完全探知對方的心態,此時我的技術分析的功力就派上用場了。人心如果難測,那麼我就用上帝的法則去彌補這個漏洞──這就是技術分析對我的另外一種功能。

◎市場鋪天蓋地的謊言故事

我之所以會強烈建議同學一定要了解心理背景,然後用自己的了解去敘述故事,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促使我勸大家去這樣做,那就是:在我們的操盤生涯中,幾乎每天都會受到資訊的轟炸,有些讀者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他不覺得那是轟炸,反而覺得是一種知識的灌輸,所以他每天很勤奮的看報紙、聽消息、看節目、看雜誌、參加券商公司的投資座談會。其實那種資訊是一種疲勞轟炸,但是對於新手而言,因為才剛進來,所以還沒有疲乏,所以他在遭受資訊填鴨的時候,甚至會產生一種飽足的感覺,但是等到真正要使用知識的時候,往往就只能訴諸於個人喜好,而無法依賴理性。

在一路走過來的操盤過程中,新聞媒體上關於『基本面』的消息,會在我們每個人腦海中不知不覺形成一種非常強烈的故事!也就是說:我們會感覺到有一個巨大的故事正在被述說,說書的人是誰呢?有時候是政府的刻意、有時候是整個媒體文化無形中所造成的一種偏狹的共識。總而言之,那都不是好東西,只是意圖在混淆真理,讓我們短視近利,使我們變得更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必需要有一個定見,就是我們自己必需具備知識,才能夠去抵抗外界散漫零亂的故事。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要深入去了解,了解在這個操作過程當中主力大戶的心態,能夠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不能夠了解的話,就暫時利用技術分析或其它的分析擋一陣,然後私底下再慢慢培養心理分析的功力,這樣才是正途。

容我再強調一次:我們需要一個更強而有力的故事去對抗市場的謊言以及政府的騙術,換言之,整個黑暗勢力隨時隨地都在替我們洗腦,我們必須要有一點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否則很容易迷失。

◎頭部的人文思考形成了技術條文

如何學會講故事呢?例如第四個問題,如果是跌破頸線才爆大量,那麼就表示說,在跌破頸線之前,不論是主力或散戶,大家都傻傻的,不知道這邊是頭部;有的是真不知道,有的是假的不知道,如果他是假的不知道,在裝蒜,那麼我們可以去思考一下,他為什麼要裝蒜?......找得出來就找,找不出來就算了,或者用別的方法去探知。通常的情況是這樣子的:有的整理段真的是比較困難,於是在一路走過來的時候,包括主力在內都難以察覺這裡是頭部,這樣子會形成什麼結果呢?我請讀者去用腦袋想一想,這樣子的下場當然是在右肩快要形成的時候,大家才忽然大夢初醒,於是不分散戶或主力,都可能會爭先恐後的逃命!所以,如果在跌破頸線之後量爆得非常的巨大,那麼我們就要小心這個頭部可能被套了非常非常多的人!而且不分大資金小資金,不分散戶或主力,大家都被套,那麼這代表什麼呢!那就代表這邊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頭部;巨大的頭部是什麼意思呢?我請讀者做推理的練習,巨大的頭部就是代表說這是難以超越的頭部;難以超越的頭部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接下來的跌勢可能會很漫長,跌得會很多。──這樣的推理過程,是一種基本的分析能力,我希望讀者至少要學會一些。

如果是第六個問題,在頭部沒有爆大量然後跌下來也一直沒有量,那會是什麼情況呢?......請讀者閉目思考三分鐘,想一想是什麼樣的狀況會造成一直沒有量的奇特現象?如果你想不出來,請做深呼吸,安靜下來個幾分鐘再去想,沒有關係。甚至你可以把手邊的工作放下來,出去晃盪晃盪,散散步,看看會不會有什麼靈感。總之這是一種練習,而且是一種基本能力的培養。

如果一路都沒有量的話,那就表示主力可能非常高明的把量藏在每日的成交量當中讓你沒有發現──這種情況在個股比較多,在大盤比較少;這也就是大盤的頭部總是會出點量,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一直沒有量的狀況非常容易發生在投機股上面,這就表示什麼呢?請讀者想一想看,一路走過來都沒有量,表示它的人心是平緩的,但問題是人心怎麼可能會這麼平緩呢?如果是一群人的話,應該是各有心思,或者是各懷鬼胎才對,怎麼可能會有統一的心態呢?......喔,轉念一想,我們可能會想到:那就是所有的籌碼可能控制在非常非常少數人,甚至一個人的手上──這就是主力股的特徵。這種主力股,因為量全部控制在極少數人手上,所以一般散戶最好敬而遠之,不要去玩它。

◎本篇重點整理

本篇文章的重點是:右肩爆大量對於個股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惡性出貨的徵兆!暗示以後可能會展開一段跌勢。

但是在大盤指數,由於近年來大盤已經比較少看到三尊頭,所以右肩爆大量的現象不常見,往往大盤現在重視的是:一個頭的尖頭反轉或是雙尊頭爆量下跌,甚至在上漲的時候沿路出貨,到了頭部反而量縮。

看完以上幾篇文章之後,我們要開始做一項功課,就是讀者需要觀看大量的個股的線路圖,也就是觀察大量的右肩出貨的案例,以便熟悉自己的功力,甚至達到熟能生巧的進階境界。

什麼叫做熟能生巧呢?這牽扯到認知的問題了。如果個股只要看右肩出量就會展開跌勢,這樣你不會覺得太簡單了嗎?--其實他基本的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市場會想辦法騙你。用什麼樣的方法騙我們呢?那就是『變形』。關於右肩的變形,我們需要從大量的圖形觀賞中慢慢的去了解。這功夫是小火煎中藥,不可以用大火猛燒,所以境界是慢慢提昇的,過份著急也沒有用。

明天我們再為讀者講一下在型態學中的認知的問題。認知學是一個超級大問題,可以寫成數百萬字的專門學術巨著來討論,但是在我們這本技術分析的小書當中,不能夠寫過份的多,但是總要談到。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 2015.10.27 上午11:07於台灣.新竹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中間爆量出貨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中間爆量出貨

  前面所提出的六個問題,焦點集中在爆量這個主題上面。什麼是爆量呢?就是成交量出現異常的大量。一般來講,在台灣的加權市場,以最近十幾年的狀況來講,一千二百多億以上大概就算是大量了。以前更早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四仟億、三仟億、現在大概只要一仟多億就可以算是大量了。如果是低量,大概要低到八百億以下就算低了,如果說是窒息量、冷凍量、急凍量,大概要低於六百億以下。請讀者注意:這樣的分類方法只是根據近年來台股一般的狀況而言,它是一種比較級的觀念,沒有精確的定義;如果硬要做精確的數字分隔,將是不智之舉。請注意:用您自己的肉眼去判斷成交量的變化是劇烈還是微小,這才是正確的王道。在某些地方不可以過度依賴數字,譬如成交量的比較,譬如你老婆到底美不美,美到可以給幾分,這都不是可以用數字去強行做評斷的。

大量代表異常,異常暗示關鍵

  解釋過了什麼叫做大量跟小量,接下來我們再討論:到底這個大量是從何而來?──我相信讀者在讀了前面幾篇文章之後,都對型態學已經有了一點基本的概念了,於是就可以跟各位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了。那就是:這些我們在股價線路圖上面所看到的形狀以及數據,既然是全體投資人合力打造出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特別注重異常的狀況呢?──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的,就是異常的狀況表示異常的事,尤其是在平凡無奇的走勢當中,如果有出現異常的訊號,我們都應該特別注意,因為它可能成為盤勢轉折的關鍵處。我們的技術分析以及坊間的一般技術分析都很注重頭部的爆量的問題,那是一種經驗!我再強調一次,那是一種過去交易生涯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頭部的爆量是一種重要的轉折訊號!──那麼,這個大量是從何而來呢?--在過去十幾年當中,我被人家問了這個問題不知道問了多少遍。從表面上來看,交易量爆出大量,一定是有人買也有人賣,那麼既然有很多人賣出,也一定有很多人買進,才能成交爆這個大量啊,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要去強調爆大量的負面訊號呢?

◎新手容易過度執著,所以要注意反向思考

  首先,我要先澄清一下之前的用語,其實在盤勢進行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夠去確定這邊是頭部的,換言之:之前所提到的頭部,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懷疑;真正的頭部,嚴格來講,要等到頭部成型下跌之後大概還要等三個月才能夠確認。所以真正地嚴格來講,我們敘述的時候應該是講說整理段的左邊(左肩)、整理段的中間(三尊頭的中間的那一個頭)、整理段的右邊(右肩),括弧裡面的術語只是我們心中的猜想或者是經由我們知識的判斷之後,我們已經有一定的把握這邊是頭部了──但是我講過這樣的行為屬於摸頭猜底,很容易淪為不好的執著。但是很多的操作高手,他可以把成見放在心裡但是手頭上照樣客觀的操作。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人如果認為這個整理算是頭,就會咬死它是頭,以後發生什麼變化都很難再扭轉我們的觀念,這就是一般操作者固執己見,這種執著是非常糟糕的;但是一個合格的優秀操盤手,儘管他心裡面認為這邊是頭部的機率很高,但是將來只要發生了不是頭部的訊號,他也會客觀的接受,不會有太多情緒上的反抗──這就是贏家跟輸家非常重大的一個差別!──我在這裡使用的是一般術語,就是說:我可能在心目中把這邊當成是頭部看待,於是我用左肩、頭、右肩的觀念去稱呼它,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可以的,因為我以前也這樣做過,這叫不叫摸頭呢!這不叫摸頭,而是一種機械式的操作心態,也就是我早期所使用的,把所有的正在進行的整理段都先看做是頭部。這句話在我早期的操作生涯中,非常的重要。很多主力也是跟我一樣,把整理段先看成是一個頭部,這樣看的好處是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風險意識,使我們免於狂妄自大,也可以免除我們固執的天真的以為每一個上漲段都是用無休止的爬上天堂的階梯,這種天真的想法有時候很難轉變回來,所以我們很機械式的設定,把每一個整理段在開始的時候,如果中途有爆量發生,我們就要主動去懷疑它是頭部了。那麼新手要不要學習這樣的心態呢?新手要不要也學我們一樣把整理段先看成是頭部呢?我覺得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新手在經過一段訓練之後有了一點資歷之後,都會稍微偏空一點,所以我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既然在看到爆量的時候都會懷疑這個地方是頭部,那麼我們就把這個疑惑放在心上吧!但是要記得:以後如果有出現非頭部訊息的時候,我們要記得改正回來。

  明白前面所講的這種頭部與整理段的心態的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很多主力都會在還沒有確定盤勢已經完蛋之前,就把貨給它出掉了,這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懷疑,不管他們的懷疑對不對,他們的懷疑都是一種預測;我再重新強調一次:其實摸頭猜底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是可以的,那就是你不要堅持自己的成見,要從善如流!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去猜測,也可以堅持我們的猜測,但是我們不可以對於已經到了我們眼睛底下或耳朵旁邊的反方向訊號予以漠視!反方向訊號的意思就是它攜帶的訊息是跟你原先的預測是相反的,舉例來講,我們在做多的時候,總是不太喜歡聽到利空的消息;我們在做空的時候也不喜歡聽到好消息──這就是所謂的固執己見,是非常糟糕,非常危險的。優秀的主力會學會客觀的看待事情,並不是說你把什麼事情堅持到底,就會給你立一樽貞節牌坊,那是一種死觀念,不是活的。重要的是要把事情做對,而不是把可能錯的事情堅持下去;很多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做對的,而是慢慢的去修正它,使它對的成份愈來愈高──這個觀念非常的重要!我發現一般讀者並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總是認為,一輛汽車如果一開始朝東方行駛,那麼它都會永遠朝東方行駛了。在開車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觀念,但是在做股票的時候很多人卻落入這樣的觀念,這種是屬於認知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我們正在研究,很可惜目前得到的成果不多。

◎是誰把大量丟出來?

  既然我們知道了主力可能也會跟我一樣在盤勢進行到某個地方感覺不對勁的時候就懷疑它在做頭,於是把手上大量的持股給丟出去,這就叫做看到烏雲密佈就先收衣服了,這時候還沒有下雨,他收衣服的動作不一定會對,但卻是一種正確的風險考量。那麼,接下來會出現一個超級大問題,那就是:這些大量到底從何而來,是誰供應的?為什麼我們只注重賣方的風險心態,而不重視買方的樂觀心態呢?前面我講過很多主力跟我一樣在看到烏雲密佈的時候,很可能就先收衣服了,這就是一種先站在賣方的風險觀念(偏保守主義,有點古板),到這個地方為止,我們敘述的角度都是從一種風險的考量做出發,我相信有些讀者並不贊成這樣的想法,他們會問我難道那些被大量拋出去的貨不是都被人所買走了嗎?有那麼多錢去買那麼多的貨,這不也是一種利多的訊號嗎?──這種想法不論是在大盤或是在個股,尤其是在個股都非常盛行。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交易的時候,通常我們要特別注意這邊大的成交量究竟是誰在提供這麼多的籌碼,而不是把第一焦點放在誰有那麼多的錢去買那些人丟出來的籌碼;換言之:在那個時間點上面,『誰的手上的部位比較多』這個現象比誰手上的錢比較多」要來得更重要!因為手上擁有大量部位的人往往不是公司的大股東就是大法人,或是已經介入這支股票很久的主力,所以他們手上才有現成的大量籌碼,至於那些手上沒貨的人,他們很可能是新的一批人,也就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支股票現在想要進來的人,他們得到的資訊,通常會比那些已經擁有部位的人要來得弱一些。所以,我以前在股市的時候,有一位前輩就直接了當的告訴我:是誰在供應那麼多的籌碼呢?你用膝蓋想一下吧,不是大股東還有誰?哈哈哈......──這就是我們為什要注意賣方的原因。

◎大戶不一定是贏家,爆量收黑也不一定就是跌

  由以上的講解,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大股東』這個身份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大股東大舉出貨就代表我們這個盤可能會不好呢?為什麼我們要因為大股東在震盪段爆量出貨就認為這個震盪段將來發展可能會成頭部呢?為什麼我們要因為大股東的大舉賣出而對著正在發展的型態學抱著負面的看法呢?......這裡出現了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在股市中很多股市新手因為對於身份認知的不同,所以產生很多的誤會,進而影響操作上的不順。通常老手是靠在股市裡混得久,經驗豐富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區別這些身份的差異與含意。我在這裡大概為各位解說一下,在解說之前,我先講結論:其實,不論是大股東還是什麼大法人、贏家、主力,等等的稱呼,這些稱呼都沒有辦法去固定地去代表同一個族群。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這些族群之間的身分彼此會重疊──這個是我要先聲明的。

  一般常用的名詞大概解釋如下:

  一、主力
  二、法人
  三、外資
  四、大戶
  五、大股東
  六、贏家。

  以上這六個名詞,新手常常搞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其實他們的身份光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了,只是有些讀者操作的時候不用心,連最基本的思考都不願意去想一下。其實不論怎麼講,我們都非常非常希望知道贏家的動態。但是到底誰是贏家?誰不是贏家呢?贏家就一定是大股東嗎?大股東就一定是贏家嗎?......其實,在這些名稱中間任意的畫上等號,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所以,我首先要給各位讀者一個觀念:我們的確是要知道贏家動態,但是贏家動態並無法真正的明顯地表現在各類的報表上面,贏家的身份勢必與其它人的身份有所重疊,只是重疊的有的多有的少而已,所以我們只能夠從判別某些族群(例如主力的動向)來間接抓取贏家的動態;有時候光看一個族群還不夠,可能還要同時觀察二、三個族群,才能夠在腦海中拼湊出大致正確的贏家動態

  贏家是少數人,而絕對不是市場中多數的人,也不是市場中多數的資金。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因為很多散戶跟新手都把具有最多資金的人當成是贏家,這種觀念是不對的。贏家在長期累積財富之後,固然會變成大富翁,或是小富翁(這要看他的原始資本而定,並不是每一個贏家都可以成為大富翁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很多大富翁在剛開始進入股市的時候很有錢,但是本身學藝不精,後來就把錢輸掉了,從大富翁變成小富翁,或再從小富翁變成流浪漢,這種例子也是會看到的。所以,贏家大概是有點錢的,這個觀念不會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贏家都有錢到你沒有辦法想像的程度。大富翁也不一定都是贏家,當中更有許多敗家子,在股市中慢慢就把財產給花光了。──像這樣的思考其實並不難,讀者只要肯用點心,花點腦筋去想一想,就會明白這種身份之間的因果關係了。不過,有些投資者的身份確認牽扯到一些股市比較專門的知識,所以我還是要為各位講解一下。例如外資,他常常被列入三大法人之一,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對象,那麼外資到底是不是贏家呢?我給各位一個答案:外資確實是贏家,但是他的操作手法以及背景觀念,往往不是一般散戶可以了解的,所以你去追蹤外資的動向的時候,所得到的資料還需要經過思辨,才能夠消化為有用的結論,否則只是盲從而已。簡言之:跟著洋人操作是可以的,但是這個『跟法』,卻是很有學問的,一般人很難學得會,就算學得會也很難去執行,這要怎麼說呢?外資在台灣股票市場的操作比較偏向長線,但是各位每天緊盯著三大法人的進出表看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把外資的操作看成是短線。外資在短線確實是有操作,但是他的整體目標還是以中線以及長線為主。所以我們從外資累積的股市投資金額來看,外資確實是對台灣一直很有信心的,因為他投資在台灣的總體金額持續在增加。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講,這些錢都是熱錢,對台灣的正規的經濟發展,未必有正面的效應,但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不是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

  接下來我們要講外資在期貨市場當中的操作,外資在期貨市場的操作卻是短線,不是中長線,它採用的方法是一種大資金的操作法,大資金的操作法的特徵就是他的錢非常非常的多,融資管道也非常非常的多,除了自己有錢之外更可以向別人借得更多的錢,這就是外資在期貨市場呼風喚雨的背後的優越條件,這是一般人學不來的,所以我們講:如果是在台股指數期貨市場中,外資確實是贏家,但是這裡有一個麻煩點,就是因為外資在期貨市場所採用的是大資金操作法,跟一般散戶的小資金操作法幾乎是背道而馳,所以一般的新手散戶幾乎沒有辦法去跟從外資的期貨單。

  其次談到大股東。大股東因為持有的股份較多,所以可能跟公司高層有某種連繫或默契,所以我們會很自動的把他歸類為消息靈通人士,有的大股東本人就是高層,那就更沒有話說了通常在做個股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整理段爆量從賣方來解讀,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個賣方一定是大股東在供應籌碼。從這個觀念來看,大股東在個股的操作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大盤呢?大盤是由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以及小股東所合作出來的成果,所以大盤的爆量可以解讀為大股東也出了好多的貨,但是他們賣的是不是一定對呢?答案是:個股比較容易操控,所以大股東在個股當中的表現,往往具有決定個股的命運。尤其愈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就愈要小心。如果愈不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很可能是某種策略上面的更換而已,有時候也不能夠代表他一定是惡性換手。另外一方面,在大盤(加權指數當中)大部份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力量加起來當然足夠有撼動大盤趨勢的能力,但是這個也不是一定。因為,撼動的往往是大盤的短線趨勢而已,長期而言,大股東倒貨的動作,並不能改變長期趨勢,所以如果我們去問某些大股東,他也會告訴你說做股票長期投資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為。所謂逆勢而為的意思就是說:他能夠更改現有的這個趨勢。

  關於大股東,我們也要這樣說:愈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與進貨占其重要的成份就愈高;愈不是投機股,他的重要成份就降下來了,因為市場上的資金管道愈來愈多了,不只是大股東有錢,後來陸陸續續引進的外資大法人也很有錢,所以大股東的實力所占全體的市場比例被稀釋了。所以:大股東不一定是贏家,贏家也不一定是大股東。但是大股東在個股中的動向確實是值得我們去密切注意。但這個又通常是發生在投機股身上比較靈驗。

  至於主力,有所謂的公司派主力,就是大股東,也有所謂的市場派主力,也就是那些市場獵人,他們從某些管道蒐集資金,然後針對可以炒作的個股下手,以前我們通稱的主力,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就是指這種人。後來,民國九十年代引進外資之後,主力的定義愈來愈廣了,我們現在可以說:只要有相當的資金實力的人,我們都可以稱他為主力。當然,主力不一定是贏家,贏家也不一定是主力。但是在短期或中期的趨勢上,不論是個股或是期指,主力的力量都不可以小看,但是他也會錯,只是他錯了以後,曉得很快的作更正,這一點請讀者千萬要注意。

  至於贏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們講說:英雄所見略同。這一句話表現在加權指數上面比較準確,在個股方面的話,有些個股當中交易來往的雙方,也不是什麼贏家,只是兩派人馬互相廝殺而已,格局稱不上有什麼高調。我們講贏家是少數的,所以他散佈在各個階層當中,外資裡面有贏家、大戶裡面也有贏家、大股東裡面也有贏家、散戶裡面也有贏家......但是因為到了最後決勝的關鍵時刻,都會發生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效應,所以股價才會在向上突破或向下突破的時候,表現出強而有力的一致性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才感覺到贏家團結的力量。但是這個其中又有許多股地方勢力或是外來勢力是搭順風車的,但是我們暫且管不到這麼多,通常在突破趨勢發生的時候,力量愈大,我們就認為這股贏家的力量糾正了許多不同意見人士的看法,也匯集了其他山頭勢力與地方派系的資金實力,大家共同來完成這個突破的。這也就是我們這幾篇文章所討論的『成交量很大』的原因,因為大量就代表異常,異常就代表一種明顯的訊號

◎聚焦在轉折而非轉折之後

  在關鍵即將發生的時候,或者已經發生的時候,盤勢會發生明顯變化。不管這個訊號是上是下,它就是在提醒我們:趨勢即將發生轉折,我們要多作準備。至於這股力量到底是向上或向下?──我給各位讀者一個衷心的建議,那就是:你的焦點應該集中在關鍵轉折,而不是一下子就把眼光跳脫到關鍵轉折之後的趨勢,那樣子的話,就有一點好高騖遠了,這種好高騖遠會把你帶進預測的陷阱,讓你忽視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換言之:兩軍將要決戰的時候,重要的是觀察敵我雙方的軍事佈署,而不是直接預測這場仗打完了之後,那一方會贏那一方會輸──我不知道你去猜想這個要做什麼,是準備要戰後分功嗎?還是先做好勝者為王的打算,所以先去打造皇冠與龍袍?──總而言之,我的主張是『爆大量』只是一種訊號,參與的人因為並不全部都是主力(即使是主力也可能會犯錯)(參與的人不一定全部都是主力),所以他們這一個大量出貨,也可能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動作,如果以後錯了,他們就會自動把它調整回來,但是一般散戶就不會,但是因為一般散戶對於趨勢方向的觀念往往是被自己心目中的成見妄想所決定,而不是客觀的衡量當下的現實之後,才洞悉明白的。

   最後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在整理段進行的時候,充其量我們只是大概區別一下現在路走了多久,如果走了不久,就可能在左邊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走了一半,有時候走了遠了一點,我們就擔心這邊可能是右邊的位置;其實右邊也沒什麼可怕的,如果整理成功還是會上去,但是如果整理失敗就下去,右邊就變成右肩了。換言之:整理段如果失敗了,它的右邊就叫做右肩;如果整理段成功了,那麼它的右邊叫做什麼呢?答案是沒有,意思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給它取名字,所以你翻遍文件也找不到。總而言之,我們叫它左肩或右肩都只是猜測而已,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猜測去做事,但是我們不能被這個猜測所綁死。從這個道理往下推過去,整理段在進行的時候,任何一個地方爆大量,都只是一種明顯的嚴格的訊號而已,並不是告訴我們未來的方向真正要往那裡走。這一點千萬要記得。中間頭部的爆大量,往往是發生在第一次整理完畢之後的上攻,有很多主力認為已經經過第一次洗盤的考驗之後,大家賣出來的貨會比較真心誠意一點,也就是說:經過左肩的洗禮之後,大家的想法會比較成熟一點,所以有很多人會爭先恐後地在整理段中間的位置賣出。(容我再提醒一下:所謂的中間只是一種大概的感覺,因為盤勢正在進行中,也許將來這個中間並不是在中間而是在左邊也不一定)。

  那麼,就像我之前所講的,如果在中間的頭部爆完大量之後,成交量就迅速掉了下來,那麼這個盤勢就不太好了!這表示觀望的人變多了,此時,如果我們感覺一般群眾還是很熱情,那麼這個觀望的人應該就不是散戶,而是有一點實力的主力,此時這種量縮就要往負面去解讀了。

  如果主力堅持原來的想法,認為這個整理段將來不會再漲上去了,那麼他還沒有出完的貨,就可能會放在右肩出貨──這就是我們下篇要講的重點了。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5.10.26 早上10:04 於台灣.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