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中間爆量出貨

*王力群談三尊頭的中間爆量出貨

  前面所提出的六個問題,焦點集中在爆量這個主題上面。什麼是爆量呢?就是成交量出現異常的大量。一般來講,在台灣的加權市場,以最近十幾年的狀況來講,一千二百多億以上大概就算是大量了。以前更早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四仟億、三仟億、現在大概只要一仟多億就可以算是大量了。如果是低量,大概要低到八百億以下就算低了,如果說是窒息量、冷凍量、急凍量,大概要低於六百億以下。請讀者注意:這樣的分類方法只是根據近年來台股一般的狀況而言,它是一種比較級的觀念,沒有精確的定義;如果硬要做精確的數字分隔,將是不智之舉。請注意:用您自己的肉眼去判斷成交量的變化是劇烈還是微小,這才是正確的王道。在某些地方不可以過度依賴數字,譬如成交量的比較,譬如你老婆到底美不美,美到可以給幾分,這都不是可以用數字去強行做評斷的。

大量代表異常,異常暗示關鍵

  解釋過了什麼叫做大量跟小量,接下來我們再討論:到底這個大量是從何而來?──我相信讀者在讀了前面幾篇文章之後,都對型態學已經有了一點基本的概念了,於是就可以跟各位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了。那就是:這些我們在股價線路圖上面所看到的形狀以及數據,既然是全體投資人合力打造出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特別注重異常的狀況呢?──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的,就是異常的狀況表示異常的事,尤其是在平凡無奇的走勢當中,如果有出現異常的訊號,我們都應該特別注意,因為它可能成為盤勢轉折的關鍵處。我們的技術分析以及坊間的一般技術分析都很注重頭部的爆量的問題,那是一種經驗!我再強調一次,那是一種過去交易生涯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頭部的爆量是一種重要的轉折訊號!──那麼,這個大量是從何而來呢?--在過去十幾年當中,我被人家問了這個問題不知道問了多少遍。從表面上來看,交易量爆出大量,一定是有人買也有人賣,那麼既然有很多人賣出,也一定有很多人買進,才能成交爆這個大量啊,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要去強調爆大量的負面訊號呢?

◎新手容易過度執著,所以要注意反向思考

  首先,我要先澄清一下之前的用語,其實在盤勢進行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夠去確定這邊是頭部的,換言之:之前所提到的頭部,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懷疑;真正的頭部,嚴格來講,要等到頭部成型下跌之後大概還要等三個月才能夠確認。所以真正地嚴格來講,我們敘述的時候應該是講說整理段的左邊(左肩)、整理段的中間(三尊頭的中間的那一個頭)、整理段的右邊(右肩),括弧裡面的術語只是我們心中的猜想或者是經由我們知識的判斷之後,我們已經有一定的把握這邊是頭部了──但是我講過這樣的行為屬於摸頭猜底,很容易淪為不好的執著。但是很多的操作高手,他可以把成見放在心裡但是手頭上照樣客觀的操作。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人如果認為這個整理算是頭,就會咬死它是頭,以後發生什麼變化都很難再扭轉我們的觀念,這就是一般操作者固執己見,這種執著是非常糟糕的;但是一個合格的優秀操盤手,儘管他心裡面認為這邊是頭部的機率很高,但是將來只要發生了不是頭部的訊號,他也會客觀的接受,不會有太多情緒上的反抗──這就是贏家跟輸家非常重大的一個差別!──我在這裡使用的是一般術語,就是說:我可能在心目中把這邊當成是頭部看待,於是我用左肩、頭、右肩的觀念去稱呼它,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可以的,因為我以前也這樣做過,這叫不叫摸頭呢!這不叫摸頭,而是一種機械式的操作心態,也就是我早期所使用的,把所有的正在進行的整理段都先看做是頭部。這句話在我早期的操作生涯中,非常的重要。很多主力也是跟我一樣,把整理段先看成是一個頭部,這樣看的好處是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風險意識,使我們免於狂妄自大,也可以免除我們固執的天真的以為每一個上漲段都是用無休止的爬上天堂的階梯,這種天真的想法有時候很難轉變回來,所以我們很機械式的設定,把每一個整理段在開始的時候,如果中途有爆量發生,我們就要主動去懷疑它是頭部了。那麼新手要不要學習這樣的心態呢?新手要不要也學我們一樣把整理段先看成是頭部呢?我覺得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新手在經過一段訓練之後有了一點資歷之後,都會稍微偏空一點,所以我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既然在看到爆量的時候都會懷疑這個地方是頭部,那麼我們就把這個疑惑放在心上吧!但是要記得:以後如果有出現非頭部訊息的時候,我們要記得改正回來。

  明白前面所講的這種頭部與整理段的心態的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很多主力都會在還沒有確定盤勢已經完蛋之前,就把貨給它出掉了,這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懷疑,不管他們的懷疑對不對,他們的懷疑都是一種預測;我再重新強調一次:其實摸頭猜底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是可以的,那就是你不要堅持自己的成見,要從善如流!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去猜測,也可以堅持我們的猜測,但是我們不可以對於已經到了我們眼睛底下或耳朵旁邊的反方向訊號予以漠視!反方向訊號的意思就是它攜帶的訊息是跟你原先的預測是相反的,舉例來講,我們在做多的時候,總是不太喜歡聽到利空的消息;我們在做空的時候也不喜歡聽到好消息──這就是所謂的固執己見,是非常糟糕,非常危險的。優秀的主力會學會客觀的看待事情,並不是說你把什麼事情堅持到底,就會給你立一樽貞節牌坊,那是一種死觀念,不是活的。重要的是要把事情做對,而不是把可能錯的事情堅持下去;很多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做對的,而是慢慢的去修正它,使它對的成份愈來愈高──這個觀念非常的重要!我發現一般讀者並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總是認為,一輛汽車如果一開始朝東方行駛,那麼它都會永遠朝東方行駛了。在開車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觀念,但是在做股票的時候很多人卻落入這樣的觀念,這種是屬於認知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我們正在研究,很可惜目前得到的成果不多。

◎是誰把大量丟出來?

  既然我們知道了主力可能也會跟我一樣在盤勢進行到某個地方感覺不對勁的時候就懷疑它在做頭,於是把手上大量的持股給丟出去,這就叫做看到烏雲密佈就先收衣服了,這時候還沒有下雨,他收衣服的動作不一定會對,但卻是一種正確的風險考量。那麼,接下來會出現一個超級大問題,那就是:這些大量到底從何而來,是誰供應的?為什麼我們只注重賣方的風險心態,而不重視買方的樂觀心態呢?前面我講過很多主力跟我一樣在看到烏雲密佈的時候,很可能就先收衣服了,這就是一種先站在賣方的風險觀念(偏保守主義,有點古板),到這個地方為止,我們敘述的角度都是從一種風險的考量做出發,我相信有些讀者並不贊成這樣的想法,他們會問我難道那些被大量拋出去的貨不是都被人所買走了嗎?有那麼多錢去買那麼多的貨,這不也是一種利多的訊號嗎?──這種想法不論是在大盤或是在個股,尤其是在個股都非常盛行。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交易的時候,通常我們要特別注意這邊大的成交量究竟是誰在提供這麼多的籌碼,而不是把第一焦點放在誰有那麼多的錢去買那些人丟出來的籌碼;換言之:在那個時間點上面,『誰的手上的部位比較多』這個現象比誰手上的錢比較多」要來得更重要!因為手上擁有大量部位的人往往不是公司的大股東就是大法人,或是已經介入這支股票很久的主力,所以他們手上才有現成的大量籌碼,至於那些手上沒貨的人,他們很可能是新的一批人,也就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支股票現在想要進來的人,他們得到的資訊,通常會比那些已經擁有部位的人要來得弱一些。所以,我以前在股市的時候,有一位前輩就直接了當的告訴我:是誰在供應那麼多的籌碼呢?你用膝蓋想一下吧,不是大股東還有誰?哈哈哈......──這就是我們為什要注意賣方的原因。

◎大戶不一定是贏家,爆量收黑也不一定就是跌

  由以上的講解,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大股東』這個身份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大股東大舉出貨就代表我們這個盤可能會不好呢?為什麼我們要因為大股東在震盪段爆量出貨就認為這個震盪段將來發展可能會成頭部呢?為什麼我們要因為大股東的大舉賣出而對著正在發展的型態學抱著負面的看法呢?......這裡出現了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在股市中很多股市新手因為對於身份認知的不同,所以產生很多的誤會,進而影響操作上的不順。通常老手是靠在股市裡混得久,經驗豐富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區別這些身份的差異與含意。我在這裡大概為各位解說一下,在解說之前,我先講結論:其實,不論是大股東還是什麼大法人、贏家、主力,等等的稱呼,這些稱呼都沒有辦法去固定地去代表同一個族群。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這些族群之間的身分彼此會重疊──這個是我要先聲明的。

  一般常用的名詞大概解釋如下:

  一、主力
  二、法人
  三、外資
  四、大戶
  五、大股東
  六、贏家。

  以上這六個名詞,新手常常搞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其實他們的身份光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了,只是有些讀者操作的時候不用心,連最基本的思考都不願意去想一下。其實不論怎麼講,我們都非常非常希望知道贏家的動態。但是到底誰是贏家?誰不是贏家呢?贏家就一定是大股東嗎?大股東就一定是贏家嗎?......其實,在這些名稱中間任意的畫上等號,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所以,我首先要給各位讀者一個觀念:我們的確是要知道贏家動態,但是贏家動態並無法真正的明顯地表現在各類的報表上面,贏家的身份勢必與其它人的身份有所重疊,只是重疊的有的多有的少而已,所以我們只能夠從判別某些族群(例如主力的動向)來間接抓取贏家的動態;有時候光看一個族群還不夠,可能還要同時觀察二、三個族群,才能夠在腦海中拼湊出大致正確的贏家動態

  贏家是少數人,而絕對不是市場中多數的人,也不是市場中多數的資金。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因為很多散戶跟新手都把具有最多資金的人當成是贏家,這種觀念是不對的。贏家在長期累積財富之後,固然會變成大富翁,或是小富翁(這要看他的原始資本而定,並不是每一個贏家都可以成為大富翁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很多大富翁在剛開始進入股市的時候很有錢,但是本身學藝不精,後來就把錢輸掉了,從大富翁變成小富翁,或再從小富翁變成流浪漢,這種例子也是會看到的。所以,贏家大概是有點錢的,這個觀念不會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贏家都有錢到你沒有辦法想像的程度。大富翁也不一定都是贏家,當中更有許多敗家子,在股市中慢慢就把財產給花光了。──像這樣的思考其實並不難,讀者只要肯用點心,花點腦筋去想一想,就會明白這種身份之間的因果關係了。不過,有些投資者的身份確認牽扯到一些股市比較專門的知識,所以我還是要為各位講解一下。例如外資,他常常被列入三大法人之一,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對象,那麼外資到底是不是贏家呢?我給各位一個答案:外資確實是贏家,但是他的操作手法以及背景觀念,往往不是一般散戶可以了解的,所以你去追蹤外資的動向的時候,所得到的資料還需要經過思辨,才能夠消化為有用的結論,否則只是盲從而已。簡言之:跟著洋人操作是可以的,但是這個『跟法』,卻是很有學問的,一般人很難學得會,就算學得會也很難去執行,這要怎麼說呢?外資在台灣股票市場的操作比較偏向長線,但是各位每天緊盯著三大法人的進出表看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把外資的操作看成是短線。外資在短線確實是有操作,但是他的整體目標還是以中線以及長線為主。所以我們從外資累積的股市投資金額來看,外資確實是對台灣一直很有信心的,因為他投資在台灣的總體金額持續在增加。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講,這些錢都是熱錢,對台灣的正規的經濟發展,未必有正面的效應,但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不是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

  接下來我們要講外資在期貨市場當中的操作,外資在期貨市場的操作卻是短線,不是中長線,它採用的方法是一種大資金的操作法,大資金的操作法的特徵就是他的錢非常非常的多,融資管道也非常非常的多,除了自己有錢之外更可以向別人借得更多的錢,這就是外資在期貨市場呼風喚雨的背後的優越條件,這是一般人學不來的,所以我們講:如果是在台股指數期貨市場中,外資確實是贏家,但是這裡有一個麻煩點,就是因為外資在期貨市場所採用的是大資金操作法,跟一般散戶的小資金操作法幾乎是背道而馳,所以一般的新手散戶幾乎沒有辦法去跟從外資的期貨單。

  其次談到大股東。大股東因為持有的股份較多,所以可能跟公司高層有某種連繫或默契,所以我們會很自動的把他歸類為消息靈通人士,有的大股東本人就是高層,那就更沒有話說了通常在做個股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整理段爆量從賣方來解讀,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個賣方一定是大股東在供應籌碼。從這個觀念來看,大股東在個股的操作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大盤呢?大盤是由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以及小股東所合作出來的成果,所以大盤的爆量可以解讀為大股東也出了好多的貨,但是他們賣的是不是一定對呢?答案是:個股比較容易操控,所以大股東在個股當中的表現,往往具有決定個股的命運。尤其愈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就愈要小心。如果愈不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很可能是某種策略上面的更換而已,有時候也不能夠代表他一定是惡性換手。另外一方面,在大盤(加權指數當中)大部份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力量加起來當然足夠有撼動大盤趨勢的能力,但是這個也不是一定。因為,撼動的往往是大盤的短線趨勢而已,長期而言,大股東倒貨的動作,並不能改變長期趨勢,所以如果我們去問某些大股東,他也會告訴你說做股票長期投資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為。所謂逆勢而為的意思就是說:他能夠更改現有的這個趨勢。

  關於大股東,我們也要這樣說:愈是投機股,大股東的出貨與進貨占其重要的成份就愈高;愈不是投機股,他的重要成份就降下來了,因為市場上的資金管道愈來愈多了,不只是大股東有錢,後來陸陸續續引進的外資大法人也很有錢,所以大股東的實力所占全體的市場比例被稀釋了。所以:大股東不一定是贏家,贏家也不一定是大股東。但是大股東在個股中的動向確實是值得我們去密切注意。但這個又通常是發生在投機股身上比較靈驗。

  至於主力,有所謂的公司派主力,就是大股東,也有所謂的市場派主力,也就是那些市場獵人,他們從某些管道蒐集資金,然後針對可以炒作的個股下手,以前我們通稱的主力,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就是指這種人。後來,民國九十年代引進外資之後,主力的定義愈來愈廣了,我們現在可以說:只要有相當的資金實力的人,我們都可以稱他為主力。當然,主力不一定是贏家,贏家也不一定是主力。但是在短期或中期的趨勢上,不論是個股或是期指,主力的力量都不可以小看,但是他也會錯,只是他錯了以後,曉得很快的作更正,這一點請讀者千萬要注意。

  至於贏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們講說:英雄所見略同。這一句話表現在加權指數上面比較準確,在個股方面的話,有些個股當中交易來往的雙方,也不是什麼贏家,只是兩派人馬互相廝殺而已,格局稱不上有什麼高調。我們講贏家是少數的,所以他散佈在各個階層當中,外資裡面有贏家、大戶裡面也有贏家、大股東裡面也有贏家、散戶裡面也有贏家......但是因為到了最後決勝的關鍵時刻,都會發生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效應,所以股價才會在向上突破或向下突破的時候,表現出強而有力的一致性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才感覺到贏家團結的力量。但是這個其中又有許多股地方勢力或是外來勢力是搭順風車的,但是我們暫且管不到這麼多,通常在突破趨勢發生的時候,力量愈大,我們就認為這股贏家的力量糾正了許多不同意見人士的看法,也匯集了其他山頭勢力與地方派系的資金實力,大家共同來完成這個突破的。這也就是我們這幾篇文章所討論的『成交量很大』的原因,因為大量就代表異常,異常就代表一種明顯的訊號

◎聚焦在轉折而非轉折之後

  在關鍵即將發生的時候,或者已經發生的時候,盤勢會發生明顯變化。不管這個訊號是上是下,它就是在提醒我們:趨勢即將發生轉折,我們要多作準備。至於這股力量到底是向上或向下?──我給各位讀者一個衷心的建議,那就是:你的焦點應該集中在關鍵轉折,而不是一下子就把眼光跳脫到關鍵轉折之後的趨勢,那樣子的話,就有一點好高騖遠了,這種好高騖遠會把你帶進預測的陷阱,讓你忽視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換言之:兩軍將要決戰的時候,重要的是觀察敵我雙方的軍事佈署,而不是直接預測這場仗打完了之後,那一方會贏那一方會輸──我不知道你去猜想這個要做什麼,是準備要戰後分功嗎?還是先做好勝者為王的打算,所以先去打造皇冠與龍袍?──總而言之,我的主張是『爆大量』只是一種訊號,參與的人因為並不全部都是主力(即使是主力也可能會犯錯)(參與的人不一定全部都是主力),所以他們這一個大量出貨,也可能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動作,如果以後錯了,他們就會自動把它調整回來,但是一般散戶就不會,但是因為一般散戶對於趨勢方向的觀念往往是被自己心目中的成見妄想所決定,而不是客觀的衡量當下的現實之後,才洞悉明白的。

   最後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在整理段進行的時候,充其量我們只是大概區別一下現在路走了多久,如果走了不久,就可能在左邊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走了一半,有時候走了遠了一點,我們就擔心這邊可能是右邊的位置;其實右邊也沒什麼可怕的,如果整理成功還是會上去,但是如果整理失敗就下去,右邊就變成右肩了。換言之:整理段如果失敗了,它的右邊就叫做右肩;如果整理段成功了,那麼它的右邊叫做什麼呢?答案是沒有,意思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給它取名字,所以你翻遍文件也找不到。總而言之,我們叫它左肩或右肩都只是猜測而已,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猜測去做事,但是我們不能被這個猜測所綁死。從這個道理往下推過去,整理段在進行的時候,任何一個地方爆大量,都只是一種明顯的嚴格的訊號而已,並不是告訴我們未來的方向真正要往那裡走。這一點千萬要記得。中間頭部的爆大量,往往是發生在第一次整理完畢之後的上攻,有很多主力認為已經經過第一次洗盤的考驗之後,大家賣出來的貨會比較真心誠意一點,也就是說:經過左肩的洗禮之後,大家的想法會比較成熟一點,所以有很多人會爭先恐後地在整理段中間的位置賣出。(容我再提醒一下:所謂的中間只是一種大概的感覺,因為盤勢正在進行中,也許將來這個中間並不是在中間而是在左邊也不一定)。

  那麼,就像我之前所講的,如果在中間的頭部爆完大量之後,成交量就迅速掉了下來,那麼這個盤勢就不太好了!這表示觀望的人變多了,此時,如果我們感覺一般群眾還是很熱情,那麼這個觀望的人應該就不是散戶,而是有一點實力的主力,此時這種量縮就要往負面去解讀了。

  如果主力堅持原來的想法,認為這個整理段將來不會再漲上去了,那麼他還沒有出完的貨,就可能會放在右肩出貨──這就是我們下篇要講的重點了。


~陳志清整理,王力群口述,2015.10.26 早上10:04 於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