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股票班的一些新講義(6): 個股的型態學

股票班的一些新講義(6): 個股的型態學


  一般的型態學是要等到主要的型態做完以後,才能夠動手作多或是作空。例如:股價上漲一段以後開始橫盤,向右橫盤要橫出三個半圓型,此時,我們看到三個半圓就會聯想到,它是三個頭的機會很大,但還不夠成熟,要等到破底或跌破頸線以後才能去放空,這是比較正確而且適當的傳統作法。
  但是一般人會按照自己的成見去想像,有的人看到第一個半球就認為那一定是頭部的左肩,然後跑去放空。也有的人是看到第二個半球出來以後,才跑去放空,因為他認為第一個半球是左肩,第二個半球就是頭了。當然也有人是等到三個半球中的第三個半球做到一半的時候,就認為第三個半球就一定是右肩,然後跑去放空。
  這三種人當然是以第一種人的風險最大,第三種人的風險最小。不過,這三種人的行動都是提早,如果要提早,就一定要有比跌破頸線更堅強的放空理由,否則,看到圓的東西就說那是一個籃球,於是看到圓圓的冰淇淋就說那是籃球、隔壁王家生了個小嬰兒,頭圓圓的,所以王小弟的頭是一顆籃球、太陽也長得圓圓的,所以太陽也是一個會發光的籃球……這種錯誤的邏輯,幾乎每天都在股市上演成千上萬個案例。 
  但是!個股的型態學往往跟以前所講的正統型態學完全相反!──正統的型態學要等型態作完以後,然後再突破臨界點,此時我們才能夠開始下單。但是在股票市場當中,型態這一種物理規律,流傳到每一支個股身上,雖然每一支個股的背景不同,但是因為個股數量龐大,所以如果A公司與B公司是不同的產業,但是公司內在的價格傾向是類似的(例如A公司是做電子、B公司是做紡織,但是兩家公司的本質都不好,於是A、B兩支個股的傾向都是下跌的),所以只要個股的數量一多,就會有許多相似的案例冒出頭來,這些相似的地方可以表現在型態當中!於是我們可以從眾多個股的股價線路圖中整理出許多現成的型態,然後把它做歸類,如果這個型態像是牛角,我們就把它叫做牛角;像是狗尾巴,我們就把它叫做狗尾巴。因為牛角跟狗巴太多了,也就是類例太多了,所以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案例當中,得到簡單的結論,也就是:看到狗尾巴以後,可能就會下跌,或是看到牛角以後,可能就會上漲。
  但是如果把型態學應用在加權指數上面,就不能這樣做,換言之:我們不太能夠把過去加權指數現成的圖樣完全複製在將來的加權指數上面去。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加權指數是所有人都在注視的,所以加權指數的型態學的走勢主要是在推陳出新,以換湯不換藥的方式,躲過眾人注視的目光。但是個股因為數量太多,所以主要不是在逃避眾人的注視,於是它可以做出一種比較照抄過去的型態,使我們可以關照歷史而撿現成的便宜;但是,因為個股數量太多,在茫茫股海中要尋找過去曾經發生的型態,就變成了一件大工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去篩選。而這種耗時又耗心力的篩選工作,是現在散戶不太會去做的。因為個股愈多,選股工程就會愈複雜,散戶就會愈偷懶,愈會想去探聽明牌,或是只做少數幾支股票,而忽略牛角跟豬尾巴可能又在某個地方出現了。

(未完待續)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 2016.04.26 上午9:45 於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