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班的一些新講義(8):『資訊』、『意識』、『知識』、『知見』、『智慧』、『思辨教育』、『思辯教育』、『中國傳統教育』、『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
『資訊』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所感受到的這些訊息,在沒有經過智慧分別之前,都只能叫做資訊。在股市中,不管這一個資訊的本質如何,只要接收者沒有達到智慧分別的境界,則所有的知識不論對錯,對接收者而言全部都是資訊而已,而不能說是知識。
『意識』
除了昏迷之外,人都有意識,只要落在意識的範圍,就不能夠稱為「知」。知是經過大腦的分別作用,或是天賦本能的分別作用。有些人的智慧來自於天賦本能,那就不是意識了,但往往被誤會為意識。
『知識』
對於意識產生分別的能力,進而發生思考的過程,所得到的心得紀錄稱為知識。意識必須要靠知的力量去啟動,發生了分別的過程之後,才有初步的善惡對錯高下可言。如果不經過知的分辨過程,則意識充其量只是資訊而已,不能夠做為行動行為的準則。
『知見』
意識經過分別之後,產生初步的結果,稱為知識;此知識在透過全盤系統與格局大小的考量,於是產生知見。又稱為見地。一個人的見地與他的格局大小有絕對的關係。在股市中,整體操作計劃的擬定,就是把知識視為零件組合起來,於是產生見地,或稱為知見。
『智慧』
智是分別,慧是決斷。辨別是非善惡與境界高下、知道來龍去脈與宇宙的真相,這個叫做智。有了智以後,身心合一,肉體照著智的指導去行動,從善去惡、揚善止惡,達成身心合一的境界,就稱為慧。粗糙講起來,智有點偏理論,慧有一點偏實踐。
『思辨教育』
對一件事情或人物,思考之後產生善惡對錯與境界高下的分別,叫做思辨。思辨不一定只有黑白兩端,也有中間的灰色地帶。在知識系統中,所謂的辨別並不是善惡二分法,而是搞清楚這個知識在全套系統中的地位與意義。
『思辯教育』
思是思考,辯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質問、懷疑、來回做假設,從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跟自己在做辯論,其實就是多方位的思考。一項知識在大系統中,因為角度的關係,而有不同的面向,所以必須從很多角度去做檢驗、觀察,而這些角度因為是從四面八方的立體空間而來,所以有的角度用俗世的角度而言是彼此矛盾的,但就真理而言,此矛盾不存在,只是換一個角度觀察而已。例如一個人,從前面看有五官,從後面看是後腦勺,五官不等於後腦勺,但都是同一個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中國傳統教育』
中國傳統教育是填鴨式教育,可能從商朝就開始這樣子的教育。所謂填鴨式就是把所有的智慧與知識都降格成為資訊,然後硬塞到人民的腦袋裡。填鴨式文化在亞洲國家非常普及,使得亞洲人民變成低等智慧的簡單生物。也就是所謂的東亞病夫,此病不只在於身體,更在於心理與大腦。尤其是中華人,尤甚之。
『中國古代科舉』
科舉教育開始於隋朝,在唐朝,讀書人當官主要還是看身分地位,科舉考試的成績是可以靠作弊的。宋代開始不記名考試,但是官僚制度已經開始腐化了。明清兩代的科舉則完全是摧殘知識的殺手,原則上只考四書而已,把中華文化摧殘了九成以上。
『考試制度』
考試有各種方式,有口試、也有筆試,還有像禪宗那樣不說話的考驗方式。明清兩代的科舉採用筆試,而且是最高的筆試,所謂八股文格式,不注重文化內涵,而只注重表面漂亮功夫,這是暴君朱元璋所發明的。朱元璋的思想就是「讀書無用論」,至明朝初年實施以來,到現在已經六百多年了,讀書無用論在中華地區依舊普遍盛行。意思就是說:除了考試升官發財謀生之外的書籍,都沒有用,中華人對這些沒有興趣──這就是朱元璋愚民政策最大的成功。在股市中,一般人只知道有操作的教條,而不知道有操作的真理,這就是知識無用論的弊病之一。
(未完待續)
(本篇文章列入我們必修班的新講義部分)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 2016.04.06 下午1:00 於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