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戒指裡的操盤手》07~10

 Part

小說名稱:《戒指裡的操盤手》

 

第七章 身體與市場的對拍

7.1第一節 走進山的節奏裡

  天才微亮,林紹庭背起背包,走入新店溪旁的山徑。這是一條他大學時常走的路,如今再次踏入,卻有不同的心境。

  沒有手機、沒有耳機,只有一雙鞋、一壺水,和一顆慢慢沉靜下來的心。

  他刻意放慢腳步,觀察自己的呼吸與步伐。過去爬山時,他總是追求「快點到頂」,而今他只是想感受——當我不追趕的時候,身體自然會如何行動?

  第一個浮現腦中的,是老子的話:

  ——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他忽然理解:過去在市場中追逐高點與瞬間波動,就是「躁」,而真正能持盈保泰的,是那種深沉如山的「靜」與「重」。

  「如果我的節奏能像這座山一樣,那我還需要技術指標嗎?」

  走著走著,他看見一株小樹正從山壁縫中長出,葉片朝著微光傾斜,那種生命的自發性讓他想起了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

  —— 「智慧,是適應的能力,是一種不斷自我建構的平衡機制。」

  「原來操作技術也是一種智慧發展歷程,」他想,「我不是在學知識,而是在重構一個能與市場互動的自己。

  到了半山腰,陽光斜射入林間,風聲拂過耳際。他坐下來歇息,靜靜聽著鳥鳴與溪水。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禪宗公案:

  —— 「兩僧爭論風動與幡動,惠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他喃喃道:

  「我總以為是市場讓我心動,但其實,是我自己動了。不是K棒波動,而是心在跟著起伏。」

  「若我能夠察覺是自己在動,那麼,我便能選擇不隨之起舞。」

  他望著遠方雲層與陽光的交界處,心中忽然升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市場原來不是敵人,也不是老師,它是一面鏡子,倒映著自己的慾望、節奏、與投射。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

  —— 「我不需要抓住市場的機會,而是要成為能與任何市場節奏共處的人。」
  —— 「老子教我順流不爭,皮亞傑提醒我不斷適應重構,惠能則揭示了:操作的最終之處,是心的動靜皆知。」

  太陽升起,林中露水蒸騰。

  他站起身,感覺到身體裡有一條細細的流,正與山林同步跳動。那不是操作公式,也不是獲利關鍵,而是他作為一個存在者,正在與天地萬物一起呼吸。

 

7.2第二節 群體的步伐與資金的方向

  午后的台北,空氣濕悶,捷運站裡擠滿了人潮。林紹庭站在永春站出口處,靠牆靜靜觀察。

  不是為了搭車,也不是等誰,只是想看——在這些來來去去的人之中,有多少人是有目的地前行,又有多少人只是順著流動被推著走?

  他忽然想到,股市中的資金,不也正是這樣嗎?

  大筆資金如洪水,有時是主力建構,有時只是情緒洶湧。圖表上的每一根K棒,看似精準,實則皆是人性的投影

  這使他想起榮格的理論:

  —— 「集體潛意識是一種原型能量,它會以文化、趨勢、與市場的形式具象呈現。」

  「所以,當一個市場產生共振的圖形時,其實不是價格主導人心,而是人心本就湧動,價格只是一面鏡。」

  人流再次湧動,一群上班族從電扶梯湧出,步伐整齊卻又機械,像是一場不自知的合奏。

  林紹庭不禁低聲念出一句尼采的話:

  —— 「最孤獨的人,是在人群中失去自我者。」

  他突然明白,為何自己過去在市場裡會恐慌——不是因為價格波動,而是因為他看見了別人的步伐,卻忘了自己的節奏。

  這使他又想起了墨子。

  這位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提出「尚賢」與「兼愛」的理論,同時也是一個極重效率的功利主義者。

  —— 「行之有用,則行之;無用,則止。」

  「或許,操作也該如此。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可用性』——有用的系統、有用的紀律、有用的觀點。」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今日的三段體悟:

  —— 1. 資金的節奏,其實是群體心理的節奏,是潛意識的總和。
  —— 2. 操作者若沒有自我節奏,就會被他人步伐牽動,誤以為那是市場命令。
  —— 3. 技術分析的根本,不在於預測市場,而在於『辨認人心集體的圖形語言』。

  他合上筆記本,走向出口。今日沒有交易,但卻有收穫。

  不是帳面上的數字,而是——對人心的理解深了一層,對自己步伐的覺察,穩了一步。

 

7.3第三節 等待的藝術

  那是一段橫盤無趣的行情,像一條靜靜伏著的蛇,不攻擊,也不退縮。K棒上下十來點波動,毫無方向感。

  對許多操盤人來說,這是地獄——無從出手,卻又怕錯過。

  林紹庭卻靜靜坐著,一整天不下單,只是觀察。

  他在圖上畫出一條名為「呼吸線」的虛線。這不是技術指標,而是他根據圖形收縮、壓縮的節奏,自創的一種節拍感知。

  他發現:盤整期就像人體吐納——如果你硬要在吸氣時喊話、在閉氣時奔跑,注定會亂了節奏。

  這讓他想起佛陀在《念處經》中提到的:

  —— 「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等待,不是被動,而是正念觀察,是讓自己與現象分離而不混亂。」

  中午過後,他翻開王陽明語錄,讀到一句話: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讓他頓悟——等待不是懶惰,而是正在「知」的階段。他若不熟悉盤整時的呼吸節奏,就貿然出手,那是「知未至而行」,終究會傷。

  他記下:

  —— 「知之未真,不可行;行之未熟,必敗。」

  午後三點,行情收盤。他沒進一筆單,但心中卻踏實無比。

  他回想幾天前讀過的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那句話仍如火印在心:

  —— 「存在即時間,而時間即等待的開展。」

  「原來市場裡的等待,不是空白,而是一種與時間共舞的方式。」

  他筆記下今日的三個哲學啟示:

  —— 1. 市場中的等待,是與波動之間保持『正念距離』的訓練。
  —— 2. 真正的技術操作,是『知行合一』的動態轉化,不是一種死套公式。
  —— 3. 所謂盤整,其實是一種時間節奏的遞延,是一種預備中的存在狀態。

  當夜,他回到家,在日記裡寫下:

  —— 「今天的盤,是呼吸式的市場;而我的操作,是靜觀式的修行。」
  —— 「我沒有賺錢,但我賺到了一種新的存在方式——不急著當主角,也能完整一場劇。」

 

7.4第四節 儀式的誕生

  林紹庭把白板擦乾淨,拿出一支新的筆,寫下六個大字:

  「交易,亦即修行。」

  這不是詩意的比喻,而是他這段時間的親身體悟。他終於明白——若操作只是賺錢工具,那麼市場便會成為他情緒的奴役場;只有當操作成為一種自我整合與道德鍛鍊的形式,他才能不被吞噬。

  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套新的「交易儀式流程」:

  一、起始觀息——身體靜坐三分鐘,覺察呼吸與心跳節奏。
  二、心態自問——今日是否帶著欲望、懊悔、補償心理?
  三、圖形對話——不僅分析圖線,更問自己:此為真勢?還是投影?
  四、操作前默記——若虧損是否能接受?若賺錢是否會貪進?
  五、結束儀式——無論盈虧,寫下今日「我學到了什麼」。

  他將這套流程命名為《持盈法則》。

  「持盈」,一來取古意「不失其滿」,二來有「持續盈實、自我誠實」之意。

  他回想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論:

  —— 「德性不是本能,而是透過有意識的反覆行動,養成穩定的性格狀態。」

  這令他明白,操作不能靠衝動靈感,而要靠儀式化的習慣養成。只有經過反覆淬鍊,他才能從「會做」變成「自然地這樣做」。

  午後,他走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看見一位老人家緩步練太極,呼吸與動作配合得天衣無縫。那流動的節奏與他筆下的K線,如出一轍。

  他想起北宋哲人張載說過:

  —— 「氣之聚則形,形之散則氣。」

  市場的每一筆交易,正是氣的聚散——是千萬人之思慮、情緒、與投機交織而成的節點。

  「若我能與氣同步,那我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當晚他又翻閱榮格的《自性與象徵》,讀到:

  —— 「自性,是個體生命整合的中心,是人格之和諧圖式。」

  這讓他確信:他不再追求市場裡的「正確答案」,而是尋找自己內在的完整圖式。

  —— 「操作的最高境界,不是贏過市場,而是成為能在市場裡,保持人格整合的人。」

  他寫下今日三個啟示:

  —— 1. 儀式,讓操作不被情緒劫持,是養成德性的過程。
  —— 2. 操作不是『反應』,而是與節奏合拍的『對應』。
  —— 3. 自性之整合,是讓操作成為人格實踐,而非價值逃避的場所。

 

7.5第五節 信念與應變的試煉

  早上九點,市場開盤。林紹庭已經完成了他的儀式流程:靜坐、觀息、自問、解讀圖形,並在日記中寫下一句話:

  —— 「今日操作,只做節奏明確之單,順勢,不預測。」

  他挑中一檔中型電子股,出現了三連陽後的回檔整理,量縮不破底。他以「盤中轉強上軌」為進場點,設好停損,入單。

  十點十分,股價順利上行,他心裡默念:

  「這是一筆穩定單,不追高、不預設。」

  十點五十,突如其來的系統性利空傳出——美國科技股夜間崩跌,台指期同步翻黑。

  他的個股股價急殺四%,逼近停損點。

  一瞬間,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他的腦中出現了三個聲音:

  「是不是應該立刻砍掉?」
  「怎麼這麼倒楣,又碰到利空!」
  「還是再等等,也許會反彈?」

  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看著螢幕,不動作,只觀察五分鐘。

  這時,他回想起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人在焦慮中,會用行動逃避思考,藉由動作取得虛假掌控感。」

  「我現在想砍單,不一定是理性判斷,而是想躲開焦慮。」

  他轉而低聲問自己:

  「你砍掉,是因為市場給你訊號,還是你怕錯過什麼?」

  他忽然想起王陽明說的一句話:

  —— 「心即理也。」

  此刻市場雖亂,圖形本身尚未破壞。真正該問的,不是價跌幾趴,而是:「這是否還在我的操作之理中?」

  「若心已亂,那就是敗。若心未亂,跌五趴又何懼?」

  十一點過後,股價止跌,開始反彈,收回部分跌幅。他沒有動作,只是靜靜等待。

  中午收盤,他的部位只小賠一點點,但他知道,自己今天賺的不是錢,是信念與節奏的整合。

  回家後,他寫下今日操作筆記:

  —— 1. 市場亂時,人心易亂,但操作者若心穩,便能看見混亂中的序列。
  —— 2. 「應變」不是反應,而是從信念中選擇彈性空間。
  —— 3. 今日之穩,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儀式所養成的心理韌性。

  他最後引用一段來自榮格的話,寫在頁末:

  —— 「人在決定不逃避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開始。」

  他收筆,微笑。這一筆單,雖未賺錢,卻讓他知道:他的交易系統,已經誕生。

 

第八章 市場即人生的縮影

8.1第一節 家庭的對峙與自性的考驗

  週六午後,林紹庭回到板橋老家吃飯。一樓透天厝裡彌漫著滷肉香與陳年電風扇的嘎嘎聲。

  客廳裡坐著父母與弟弟林紹德,氣氛比夏日午後還悶。飯還沒端上桌,林紹德就開始了:

  「哥,你現在是怎樣?真的要靠炒股票吃飯?爸媽說你之前工作好好的,怎麼會變這樣?」

  林紹庭並不立刻回應。他看著弟弟那張焦躁年輕的臉,像看見曾經的自己——那個以為穩定才是光明、薪水才是意義的人。

  「不是炒股票,我在研究市場。」他平靜說。

  「研究?那是你現在的說法啦。你以為你看幾本書、畫幾條線,就能預測未來嗎?」

  他不語。反而腦中浮現《金剛經》裡一句話: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他望著弟弟,想到:這場爭論,其實不是弟弟反對自己,而是他恐懼他所不懂的未來。而自己若執著於「說服對方」,也正落入了「有相」。

  母親在廚房喊:「先吃飯啦,別吵了。」

  桌上菜熱飯香,卻無人開口。

  林紹德不甘心,又補一句:「哥,你是不是覺得我們這種普通人就該一輩子領死薪水?」

  林紹庭搖頭:「我沒有這樣想。我只是……想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節奏。」

  這句話說出口的瞬間,他突然明白——他其實不是在逃避「穩定」,而是抗拒「不自覺地過日子」。

  吃完飯後,他獨自一人回到頂樓陽台,看著遠方斜陽。

  他想起王陽明在《傳習錄》裡的那句話:

  —— 「人皆有是心,心之本體,即天理也。」

  若他的心不安,不是外界錯,而是自己違了「本體」。

  「那我所選的這條路,雖然難,但只要我能日復一日對準自己的本心,它就是道。」

  風吹過,他靜坐許久。

  又想起惠能《六祖壇經》的句子:

  ——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此刻家人對他的質疑、市場的不穩、前途的不明,全都在他心中掀起波瀾。

  但他發願,這顆心,外不執著相,內不亂動念。

  他寫下今日的三段體悟:

  —— 1. 真正的挑戰不在市場,而在親人眼中的質疑中,仍堅持內心之道。
  —— 2. 信念若不能穿透生活中的人我關係,那就只是空言技術。
  —— 3. 市場如鏡,人生亦然;每一筆操作前,都該問:這是否來自我的良知?

 

8.2第二節 無住圖式的誕生

  週日午後,林紹庭搭上台北捷運藍線,從板橋回到信義。他挑了一個角落的位置坐下,放空自己。

  車廂裡安靜,人群各自滑手機、閉目、聊天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操作時,心住於K線的高低、盈虧的數字,那便已輸。」

  他開始觀察自己內在的習慣:每當看見圖形「像」多頭時,就會起一個期待;而當跌破支撐時,就會瞬間判斷是空方。

  這些反應,根本不是理性分析,而是習氣使然

  —— 「操作,必須是心生於當下,而非住於過去。」

  他忽然意識到:圖形不是客觀的,它是一種心投射的語言結構。操作者看到的不是K棒,而是自己信念的折射。

  這讓他想到榮格的「陰影」概念:

  —— 「我們最不願意承認的特質,常常會從外在投射回來,成為我們的幻覺對象。」

  「難怪市場會讓我害怕——因為它不斷把我的貪婪與恐懼顯現出來。」

  車子駛過台大醫院站,他看到一位老婦人跌坐在椅上,一位年輕人趕緊起身讓座。其他人或裝作沒看見,或滑手機繼續沉默。

  他忽然體悟到:「人活在車廂裡,和市場裡,其實是一樣的。」

  都是封閉的空間,都是一場無聲的修行。你看到什麼、做出什麼,全取決於你是否有知覺地活著。

  他想起王陽明說的:

  ——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腳。」

  若操作是一場知行合一的試煉,那麼他的圖形思維也該轉變。

  他決定從今天起建立一種新的「無住圖式」操作法:

  - 第一,不預設漲跌,只觀節奏與結構。
  - 第二,每筆訊號不強求印證,只問:此刻我是否清醒?
  - 第三,設停損與目標後,保持「放手」心態,不戀戰。

  抵達信義安和站,他下車時覺得肩膀比平時輕了不少。

  不是因為找到致富公式,而是——他找到了一種可以不住於相、卻仍真實參與市場的方式。

  那不是「放棄交易」,而是讓操作變成了心性的鍛鍊法門。

  他寫下三段體悟:

  —— 1. 技術圖形不是客觀語言,而是心靈映照的鏡像結構。
  —— 2. 無住操作,是在「參與當下」與「不執結果」之間找平衡。
  —— 3. 市場不只是波動圖,更是一種眾生心理的車廂。看清眾生,即看清自己。

 

8.3第三節 逆中見順的操盤哲學

  週一早晨,市場開盤前,林紹庭靜坐五分鐘,閉上眼,只聽自己呼吸的聲音。

  手指按著脈搏,他跟著節奏默念:

  —— 「不預測、不恐懼、不執著。」

  這是他給自己新交易日的三句開示。


  九點整,台股開盤。

  他選中一檔近日盤整的AI概念股,前幾日出現底部背離,今日開盤卻逆勢下殺。

  「看似空,但量能未放,且技術型態未破壞。」
  「若依過去,我會等止跌訊號再追。但現在……我要問:這個圖,住在哪裡?」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K棒只是當下的像,我心若住於此,便失自在。」

  他深吸一口氣,輕輕打入一筆試單。不是追求獲利,而是進入節奏,與市場同步而行。

  十分鐘內,股價震盪再起,由紅翻黑再翻紅。

  過去他會慌,但現在他問自己:

  「這是市場的反覆?還是我心的不定?」

  他想到斯賓諾莎《倫理學》中說:

  —— 「理性之自由,不在於逃避自然,而在於理解自然之必然。」

  市場的必然,不是他能控制的;他所能掌握的,是——理解的深度與自心的透明。

  盤中十一點,股價正式突破盤整區間,強勢放量。

  他輕輕出場,沒有追高,也沒有懊悔。他甚至沒看損益,而是走出書房,泡了壺茶。

  他微笑。今天操作的重點,不是盈虧,而是:

  —— 「我做了一筆,沒有被市場拖走的單。」

  午後他記錄今日操作心得:

  —— 1. 市場的順與逆,不在走勢,而在心念;順勢,是順著自己的節奏行走。
  —— 2. 圖形是現象,「不住」才能見本質。若執著於K棒色彩,便被境轉。
  —— 3. 市場的「理」,如王陽明所言,原在吾心;觀圖之前,先觀心。

  夜裡,他重讀《傳習錄》一句熟悉的語句: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今日的那筆單,就是意之動;而我沒讓它變惡,是因我事前問心,是良知的參與。」

  他低聲自語:

  —— 「操作,其實也是格物致知——只是物,是市場,知,是心。」

 

8.4第四節 孤獨之道,與心中之理

  那天晚上,他參加了一場由網友組織的股市交流聚會,在大安區某家老咖啡館舉行,屋內燈光昏黃、空氣混著咖啡與汗水的氣味。

  來的人不算多,八人圍桌,各自帶著筆電與觀點。

  當輪到林紹庭簡單自我介紹時,他拿出一張紙,寫著三個字:無住圖式

  「我最近開始實驗一種操作邏輯,不預設漲跌、不執著訊號、也不追逐預測,而是試圖與市場節奏同步——在圖像中看到自己情緒的投影,再從中抽離、操作。」

  一名年輕男子挑眉:「你說……你不預測、不信指標,也不看基本面?」

  林紹庭點頭。

  「那你怎麼進出場?靠感覺?」

  另一人笑了:「佛系操盤啊?難怪會輸錢。」

  幾個人低聲笑了出來。

  林紹庭臉上無波。曾經,他會反駁、會急於說明;但這次,他只是靜靜看著眾人,腦中閃過一段尼采的文字:

  —— 「一切真正偉大的事物,都注定要被誤解,因為它們超越了當代人的聽覺與語言。」

  他心想:這些人不是錯,而是他們的語言結構,尚未準備好理解「觀心而操」的路。

  會後,他獨自走出店外,夏夜微涼,遠處捷運聲穿過台北的樓群。

  他想起《傳習錄》與《朱子語類》之間的論戰:

  朱熹認為「理在事上」,必須透過格物探理;
  王陽明則言「理在心中」,只要反求諸己、致良知即可。

  他低聲自語:

  —— 「操作之理,究竟在圖上?還是在我心裡?」

  他忽然明白:即使世人皆笑他「佛系」、「無招」、「不可量化」——只要他的心每天都更清明、動作更準確,那就夠了。

  他寫下三段當晚的體悟:

  —— 1. 真正創造系統者,不能依賴他人的語言,而要自己活出答案。
  —— 2. 學朱子,守理於事;學陽明,求理於心。操盤,必須兩者並行,方能不執一端。
  —— 3. 市場之外,人性是更難的風險管理。被笑不算什麼,被自己的慾望騙,才可怕。

  他回到家後,照常進行每日儀式,靜坐、觀息,然後對著螢幕微笑:

  —— 「我雖孤獨,但我知此道不虛。」

 

8.5第五節 潛意識裡的自我對話

  那晚,林紹庭做了一個奇異的夢。

  夢中,他站在一個沒有盡頭的交易所,天花板垂掛著無數K線圖,像懸浮在空中的心電圖,每一筆、每一點、每一根紅綠柱,都在跳動、呼吸、閃爍。

  四周沒有其他人,只有一個孩子坐在一張黑色交易椅上,低著頭,看著一張寫滿數字的對帳單。


  林紹庭走近,驚覺那個孩子是小時候的自己——那個常常數著壓歲錢、偷偷查詢「年薪中位數」的男孩。

  小林紹庭抬頭,問他一句話:

  「哥,你為什麼還在怕賠錢?」

  他一時語塞,想笑卻笑不出來。

  「你不是說你悟了嗎?不是說你已經知道圖是心嗎?那為什麼你還常常熬夜,還會懷疑自己?」

  他低下頭,那一刻,他不再是分析者,也不是操盤人,而只是一個——

  渴望被肯定的靈魂。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他從未真正與「自己」見面。他總以為掌握一套系統、理解市場結構,就能解決恐懼。但他從未問過:這恐懼從何而來?

  畫面一轉,交易所化為兒時的書房。

  他看見父親坐在桌前,皺眉看著報稅單,母親則在餐桌上盤算支出,嘴裡念著:

  「只要你們以後有穩定工作,媽媽什麼都不怕。」

  然後他又聽見哥哥說:「錢才是現實。」

  他忽然懂了。

  這一切焦慮,根本不是來自市場,而是——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有錢才有安全,有穩定才有愛。

  但現在的他不再是那個只能接受價值輸入的孩子。

  他站起來,看著夢中的自己與父母,輕聲說:

  —— 「我知道你們怕我受苦。
  但我選的這條路,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回到真實。
  不是拒絕金錢,而是不再被金錢定義價值。」

  四周的K線圖忽然熄滅,化為空白的光。

  他從夢中醒來,天微亮,城市尚未喧囂。

  他靜靜打開筆記本,寫下:

  —— 1. 市場是意識的鏡子,潛意識是鏡中之霧。若霧不除,圖永遠只是一重影子。
  —— 2. 恐懼的根,不在價格波動,而在價值感依賴他人定義的舊傷。
  —— 3. 佛說「無我」,不是否定存在,而是釋放那個被期待綁架的自己。


  最後,他引用《六祖壇經》的句子,寫在當頁:

  —— 「善知識,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從今天起,我的操作,不為逃避貧窮,也不為證明價值,只為與內在合一。」

 


第九章 量化與直覺的統合

9.1第一節 讓模型會說人話

  清晨六點半,林紹庭坐在書桌前,黑咖啡冒著蒸氣,螢幕上的Python程式碼一行行閃過。

  這不是他第一次碰程式,但卻是第一次,不再把它視為「冷冰冰的對手」。

  他對自己說:「我不需要機器預測未來,我只需要它映照出過去的習性,讓我看清自己。」

  過去他總認為「量化=封閉直覺、排除悟性」,但昨晚的夢讓他明白:

  —— 直覺不是對理性的背叛,而是對認知模式的超越。

  他開始著手建立一個新模型,命名為:

  「心流回測系統」FlowBackSystem

  系統不是單純統計勝率,而是記錄他每次進出場時的心理狀態、心跳率、等待長度、思考邏輯與當下感覺

  他筆記:

  —— 「市場之難,不在進出點,而在自我再現的失真。若能回看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回測。」

  《傳習錄》: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過去他總覺得「知」在圖、「行」在手,如今他懂了:

  —— 「知」是當下的覺,「行」是當下的動。若這一刻不清明,再多數據也只是催眠自己。

  他再次看著自己程式中的變數名稱:

  - entry_emotion_score
  - hesitation_time
  - mind_state_before_trade

  這些不是一般量化使用的詞彙,但他知道,這些才是真正影響交易結果的變數

  他想起皮亞傑說過:

  —— 「人的智慧不是儲存資訊,而是組織經驗的方式。」

  「那我的回測,不是看市場走過什麼,而是我如何走過市場。」

  中午時,他小睡片刻,再度夢見《金剛經》中那句話: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若連交易系統都執著,就成了迷信。真正的系統,是讓我當下更清明的工具,不是讓我不思考的拐杖。」

  醒來後,他在筆記本寫下:

  —— 1. 量化不應壓制直覺,而應記錄直覺、尊重心性。
  —— 2. 技術不敵貪婪,邏輯不敵自我欺騙;系統若不能揭露心理模式,終成自我安慰。
  —— 3. 模型若不能說「人話」,終將無法養成交易者的精神成熟。

 

9.2第二節 補償心態與敗績螺旋

  那是一個雷聲低迴的週五午後,林紹庭坐在電腦前,眼前不是行情圖,而是自己五天來的「心流紀錄表」。

  表格中,密密麻麻寫著:

  - 進場前的心情狀態(焦慮/平靜/急躁)
  - 是否有「前一單賠錢」的影響
  - 操作是否偏急或偏晚
  - 當下是否有報復心理

  他忽然注意到:勝率最低的四筆交易,有一個共同特徵——「起心動念,是為了補回上一筆虧損。」

  「補償心態……」他喃喃自語。

  這讓他想到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

  —— 「一切行動,皆出於補償;弱點構成了人的動機,而非障礙。」

  「所以……我不是為了獲利而下單,而是為了補一個心裡的洞。」

  這讓他震驚。他不禁問自己:

  —— 「若我每次操作,都是為了證明某種價值、彌補某種情緒,那我操的,是盤,還是自卑?」

  窗外雨勢漸強,他合上筆電,靜坐片刻,腦海浮現卡繆那段著名的論述:

  —— 「人唯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是自殺。」

  「……是啊。」他想,「補償心態,其實是一種緩慢的自我耗損,像是在情緒裡一點一點地耗盡清明。」

  「當操作變成了『對抗虧損的復仇』,便已喪失其本初的中立。」

  他想起前幾天在《六祖壇經》中畫線的句子:

  —— 「若見自性,即名解脫;若見自心動處,即是佛境顯現。」

  「我不是要當神佛,我只是不想再被自己的心偷偷帶著走。」

  這一刻,他忽然明白:

  —— 「補償不是問題,『不自知地補償』才是問題。」

  他將這幾日的紀錄一一重寫、註記:

  —— 2025/06/09,早盤多單進場,實為昨晚觀盤失利後的不甘心,操作過急,結果-2.7%
  —— 2025/06/11,尾盤搶反彈,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而非順勢,結果-3.2%

  這不是數據分析,而是靈魂告解。

  他寫下三段深思:

  —— 1. 操盤最深的敵人,不是行情的突變,而是「欲望假扮的理性」潛伏心中。
  —— 2. 若每筆操作,都藏著一種對自己過去的不甘,那便注定敗於「想補什麼」而非「看見什麼」。
  —— 3. 真正的自由操作,是從「知道我為何下單」開始,不再對內心妥協。

  當晚,他睡前誦讀《六祖壇經》: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他低聲說:

  —— 「補償不可恥,不察才可怕。」

  —— 「若見我心補償之處,即是解脫之始。」

 

9.3第三節 圖形,是意識的語言

  凌晨一點半,整座城市已沉睡,林紹庭卻仍在螢光幕前,盯著一張盤中分時圖。

  他並沒有操作,只是單純凝視。

  這時,那枚戒指微微發出暖光,若塵的聲音在他心中低沉響起:

  —— 「你盯著圖,不是為了預測價格,而是在解讀自己的心。」

  林紹庭閉上眼,問道:

  「前輩,為什麼圖形會這麼容易吸引人的執著?」

  若塵答:

  —— 「因為它是人類潛意識的語言符號。你以為你在看K線,其實你是在讀你潛意識裡的情緒壓力圖。」
  —— 「圖形不是未來的地圖,而是當下心理的鏡子。」

  林紹庭一震。

  他想起榮格曾說:

  —— 「人會以他無意識的方式生活,而稱之為命運。」

  若塵接著道:

  —— 「所以所有技術指標,無論MACD還是RSI,其實都是知覺的延伸器官,是心對價格節奏的器化回應。」

  「那我該怎麼辦?」林紹庭問。

  若塵微笑:

  —— 「你該設計的,不是一個模擬他人模型的系統,而是一套能映照你『當下意識狀態』的圖形語言——我稱之為『意識導向型指標』。」

  林紹庭若有所悟。他低聲問:

  「這樣的系統……能行得通嗎?」

  若塵答:

  —— 「關鍵不在於它能否預測價格,而在於它能否讓你『看見自己起念之處』,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林紹庭陷入沈思。

  他打開舊筆記本,在扉頁上寫下新一頁標題:

  【意識導向指標系統構想草圖】

  並列出三項初步構想:

  —— 1. 指標第一層:心境偵測模組——記錄操作前的情緒振幅(透過心率+自評系統)。
  —— 2. 指標第二層:認知偏誤警示——當策略偏離歷史慣性,發出「認知扭曲」警訊。
  —— 3. 指標第三層:誠意指標——用儒家誠意思想,建立一套自問機制:『此操作是否合於我本心?』

  他停筆,看著這張還很粗糙的草圖,卻感覺異常踏實。

  那一刻,他終於懂了。

  —— 「不是讓系統知道行情,而是讓我知道我自己。」

  —— 「不是做出更聰明的判斷,而是做出更誠實的動作。」

  他再度讀起《大學》裡那句古語:

  ——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我的知,不在圖形上,而在圖形之下,那層從未離開我的心念深流。」

 

9.4第四節 群體交易,與心法的初戰

  週一上午九點,林紹庭準時登入模擬交易平台,參與一場由資深網友「雲端劍客」舉辦的「策略演練週」。

  參與者共五人,各自擁有不同背景與操作風格。

  而林紹庭,是唯一一個帶著「情緒追蹤表」與「誠意檢視問卷」參加的。

  一開始,他信心滿滿。

  開盤前,他按照指標進行心念紀錄:

  —— 「昨晚睡眠佳,心情平穩,無明顯貪念或恐懼。今日操作目標:不為預測而動,唯照自心而行。」

  他選定一檔價量結構良好的個股,等待轉強訊號出現。

  卻沒想到,就在他即將下單前,另一名參與者「刀山客」突然在聊天室留言:

  —— 「這支我剛空了,今天盤面是轉弱,不適合做多。」

  這句話像針刺進他心裡。

  雖然理智上他知道這是別人的看法,但身體卻有了反應——手心微汗,心率上升,下單猶豫。

  最終他錯過進場時機,錯失一段漂亮的上漲。

  那天,他一單未進,情緒卻極度疲憊。

  晚上,他靜坐反省。

  「我不是有自己的系統了嗎?怎麼一個外人一句話,就讓我偏離了?」

  他打開《傳習錄》,讀到一句熟悉的話: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未知也。」

  「我以為我已知,結果一遇到旁人,我便不能行——那就根本不算知。」

  —— 「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原本心住於他人語言,住於外人評價,住於「怕犯錯」的焦慮之中——那就失了初心。

  他開始理解:

  —— 「真正的心法,不是觀念,而是當他人出聲、情緒來襲時,你能否依然覺知你的身體與呼吸。」


  他翻起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劃出一句話:

  —— 「我們不是因為思考而存在,而是因為感覺而存在;感覺是對世界最原初的回應。」

  「所以,我不能只從語言理解市場,也要從身體感覺與當下直覺理解市場。」

  「若我的指標無法涵蓋『人與人互動時的心理變化』,那它就是不完整的。」

  當晚,他在心流系統中新增一欄:

  —— 【外部語言干擾程度(110)】

  —— 【干擾來源與反應(寫下具體對話與身體反應)】

  他寫下:

  —— 「2025/06/16 上午9:13,聊天室有人說我選錯方向,導致心跳加速、下單猶豫,結果失去操作節奏。反應非因市場,而因對話所觸發的『錯判恐懼』。」

  那一夜,他終於明白:

  —— 「心法若不能在喧囂中運行,就只是理想。」

  —— 「修行若不能在市場裡練,就永遠只在書本上空轉。」

  他望著月色,低聲說:

  —— 「我會繼續實驗……直到我的心法,能與他人共處,而不失本心。」

 

9.5第五節 錯誤之心,亦是道場

  那一週的最後一筆模擬交易,林紹庭仍舊虧損。

  連五筆皆敗,每一筆操作前他都試圖按照「意識導向流程」執行:觀察情緒、辨識起念、誠意問答。

  但市場絲毫不領情,該噴出的不噴,該轉折的繼續下跌,彷彿整個宇宙都在嘲笑他那套自創的「心法指標」。

  當晚,他關上所有螢幕,沒有做復盤。

  他窩在出租套房的舊沙發上,窗外是台北市區永遠未眠的機車聲。

  他問自己:

  —— 「是不是我搞錯了?市場根本不管你心境怎樣,該輸就是輸。」
  —— 「是不是我太哲學了,太文青了,這世界只看績效,不講內在?」

  這些聲音像一群黑狗圍住他的意志,撕咬、拉扯、嘲笑。

  他起身,打開書架上最熟悉的那幾本經典。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我一直在批判市場、批判他人語言對我影響,但我有沒有看見:其實那正是我的心未穩?」

  接著,他重讀《傳習錄》,翻到那一頁: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他怔住。

  是啊,「放心」——他不就是這幾天,在交易中,把心遺落了嗎?

  他想:「我以為我設計的是一套心法,其實我只是設計了一套更複雜的『自我規訓』,而不是回到本心。」

  這時,他回憶起曾在分析心理學中讀過榮格的一段話:

  —— 「人成為他自己,並非透過完美,而是透過整合那些曾被否認的陰影。」

  他恍然:

  —— 「錯誤,不是障礙,是地圖;失敗,不是敵人,是鏡子。」

  他終於寫下這一週的總結筆記:

  ---

  —— 【意識導向操盤筆記 Week 1 收斂】:
  —— 1. 系統不是為了『提高勝率』而生,而是為了『看清動念』而建。
  —— 2. 當我執著於『這套心法一定要贏』時,它就已經不是心法,而是慾望的新包裝。
  —— 3. 修行的本質不是成功,而是隨時意識到何時自己失去清明。

  他最後在筆記本底下寫了一行話:

  —— 「起心動念處,皆是道場。知錯之心,亦是一種光。」

  那晚,他沒有重新開盤,也沒有測試模型。

  他只是靜靜坐著,讓夜色一寸一寸滲入心底,仿佛整個台北的寂靜都在對他說:

  「你,還在路上。」

 


第十章 練心為劍,與道同行

10.1第一節 實盤之前,回家的晚餐

  那天傍晚,林紹庭回到了士林的老家。

  這是他難得一次主動回來吃飯。母親很高興,父親則只是抬了一下眼皮,繼續看報紙。

  飯桌上,姐姐聊著她補教班轉型的煩惱,弟弟講他最近要考研究所,哥哥則語帶嘲諷地問:

  —— 「紹庭啊,你最近都在家閉關研究股票啊?嘿,不會真的想靠這個吃飯吧?」

  父親這時放下報紙,語氣也不客氣:

  —— 「股市?我看過太多朋友因為這個敗光家產……你不是理組畢業嗎?現在資訊產業缺人,還不趕快找份正職做?」

  全場瞬間安靜。

  母親出聲緩頰:「唉呀孩子大了,總是要走自己的路嘛……」

  林紹庭沒有爭辯,只是默默夾了口菜。

  他心裡卻波濤洶湧。

  回到租屋處,他對著昏黃燈光沉默許久。

  那種被輕視、被否定的感覺,如同童年那些默默寫完作業卻沒人讚許的夜晚,一一浮現。

  他看著自己寫滿整牆的K線與筆記,問自己:

  —— 「我真的是為了修行市場嗎?還是,其實……我只是想證明給父親看?」

  這時,戒指微微發光,若塵的聲音如暮鐘敲心:

  —— 「若你拿交易當成反抗的劍,那你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求認同。你是操盤者,還是家族傷痕的延長者?」

  林紹庭眼中泛起濕意。

  「那我該怎麼辦……?」

  若塵答:「你要看清,你的心在哪裡。不是不可以讓父母失望,但千萬別拿整個人生去補一個你未曾說出的遺憾。」

  他想到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

  —— 「志於聖賢,非求名於父兄。」

  ——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我若不能從自己的心出發,那麼哪怕我贏了,也只是活在他人劇本裡的角色。」

  當晚,他寫下新一頁筆記:

  —— 【實盤前的自問】:
  —— 1. 這筆操作,是為了誰?
  —— 2. 此刻的念頭,是為了看見自己,還是讓他人看見我?
  —— 3. 若此敗,是否仍可安然入睡?

  他低頭,再次對自己說:

  —— 「我要用這一筆,劍指市場之前,先劍指自己。」

 

10.2第二節 第一筆實盤,如實而敗

  早上 8:50,林紹庭穿著乾淨的襯衫、沖了手沖咖啡、坐在書桌前,像是面對一場儀式。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正式下單」,不是模擬,不是回測,而是實盤操作

  他打開券商介面,載入昨夜整理出的觀察清單,目光停在一支近期量縮整理、技術型態良好的中型電子股。


  8:57

  他打開自創的「心境介面」,依序填寫:

  —— 【睡眠】良好;【心緒】平穩;【內在動因】為驗證策略真實性;
  —— 【誠意問答】:此筆操作是否真出於內在?→是。

  他深呼吸三次,放鬆手指,準備迎接開盤。

  9:00 開盤。

  該股瞬間跳空小漲,高檔震盪。他按照策略設定的條件等待進場點出現。

  9:07,均線糾結突破,量增、MACD翻正,他毫不遲疑敲入買單。

  「我來了。」他心中輕語。

  但接下來的三分鐘,畫面忽然失控般開始下殺。

  該股在無明顯利空下快速回落,回測均線支撐。他的停損設於開盤價下方三檔,但盤勢幾乎毫無喘息。

  9:13,系統自動觸發停損。

  第一筆實盤,虧損 1.7%

  他呆坐在原地,沒有說話。

  一股熟悉的聲音冒出:

  —— 「你就是個失敗者。」
  —— 「你根本不懂市場。」
  —— 「你看吧,就連心法也沒用。」

  他感覺內心有個孩子在哭,那個孩子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自己想證明自己卻又一次失敗了」。

  這時,若塵的聲音緩緩響起:

  —— 「你可曾記得,《金剛經》有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張紅色K棒。但你可曾看到,那不過是你內心羞愧與自我攻擊的『投射相』?」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所住故,諸相不生,諸心不滅。」

  他嘆了口氣,想起王陽明《傳習錄》:

  —— 「知是良知,行是致知。良知動處,便是行。」

  「若我起念是清明的,那麼即使虧損,也是一種行。」

  他冷靜下來,打開心流記錄,寫道:

  —— 2025/06/19 實盤第一筆,依系統紀律操作,無情緒偏移。虧損1.7%,但全程覺知清晰,為成功起點。

  他想起佛洛伊德說:

  ——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把防衛當成了真理。」

  「我若把這次虧損當成否定自己的證據,那才是真的迷失。」

  他最後寫下一句話:

  —— 「願我未來的每一筆操作,不為討好誰,也不為證明什麼,只為誠實地聽見自己動念之聲。」

  —— 「當我能不為相動時,市場即是我的道場。」

 

10.3第三節 與島田對話:圖形與心的重疊之處

  那晚十一點,他發出了一則訊息。

  —— 【To 島田:你好,我是論壇上的林紹庭。今天是我第一次實盤操作,結果不太理想,但我有些想法,想和你聊聊。】

  他本沒抱太大希望,畢竟島田是出了名的「回應慢如禪師」,但沒想到十七分鐘後,一個簡潔訊息回來:

  —— 【島田:看過你以前貼的文章。你不是想靠指標贏市場,而是想從圖形裡看見自己吧?我願意聊。】

  他們從技術分析談起。

  島田問:

  —— 「你覺得K線是什麼?」

  林紹庭答:

  —— 「情緒與資金的視覺結晶。」

  島田回:

  —— 「不錯。但再深一層,K線是潛意識的群體語言。它不是在說價格,而是在說這個時代的心理風景。」

  這句話讓林紹庭沉默良久。

  島田繼續:

  —— 「你研究過榮格吧?圖形中的趨勢、頭肩頂、箱型區,都像是『集體潛意識的投影模型』。市場不是隨機的,而是群體在恐懼與貪婪中尋找秩序。」

  「那我們做什麼?」

  —— 「我們就是那個在集體夢境中,學會清醒的人。」

  林紹庭問:「那我們該怎麼做?」

  島田答:

  —— 「看見起念,放下預設。你知道《金剛經》怎麼說操作嗎?」

  林:苦笑,「沒聽過有人這樣問。」

  島田打出一句: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操作。」

  「當你看到紅K不怕,綠K不慌,你不是因為麻木,而是因為你不再住於相中。」

  林紹庭心中震動。

  島田又提起梅洛龐蒂與道元禪師:

  —— 「身體是交易者的第一指標。如果你手心出汗、背部緊繃,那不是雜訊,那就是市場在告訴你:你的潛意識正在反抗這筆單。」

  「你越忽略那個聲音,你就越不會成為真正的操盤者。」

  那晚,對話持續了三個小時。

  他們從精神分析談到量子哲學,從《六祖壇經》談到赫拉克利特的流變哲學。

  最後島田說:

  —— 「我們都不在尋找賺錢捷徑。我們在尋找『市場中不迷失自己』的方法。」

  ——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每週對話一次。我想看看,你的心法會如何成形。」

  林紹庭關上螢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至少,今天的他,不再孤單。

  他寫下:

  —— 【操盤日誌語錄】:市場,是無聲的佛經;每根K棒,是我們心的注腳。

 

10.4第四節 動念記錄法:一筆K線一念心

  林紹庭將一張空白K線圖貼在牆上,沒有任何指標、均線或成交量。

  只有一根根黑與紅的燭體,寂靜如時間長河。

  他手執筆,於每根K棒下方標記三件事:

  —— 1. 當下看到此K線的第一感覺;
  —— 2. 身體出現的反應(緊張、放鬆、呼吸變化);
  —— 3. 一個來自心底的問句:這是我還是市場的聲音?

  他稱之為「動念K線記錄法」。

  「技術分析永遠只是形,但如果我能把心理反應同步標記下來,這些圖形也會變成心的地圖。

  他將這想法傳給島田,沒想到島田竟快速回覆:

  —— 【島田:這方法不錯。補一句:每筆動念也可以對照日常生活的觸發點。市場不是唯一戰場,廚房裡、與父親的對話裡,也藏著『看漲看跌』的你。】

  這句話像雷擊一樣震住了他。

  「對啊,我一直以為只有市場觸發我,沒想到我的所有預設與期待,其實都早已在日常中排演過千百遍。」

  他翻開《傳習錄》,讀到:

  —— 「所謂慎獨者,謂其無人之地,無事之時,惟天理之流行未嘗息也。」

  他領悟:

  「我真正要記錄的,不是市場怎麼動,而是我這顆心,在哪些時刻會偷偷走偏。

  他又打開《金剛經》,讀到: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以為記錄是為了『控制未來』,其實記錄本身就是『照見當下』。」

  他補上第四欄:

  —— 4. 這筆記錄,是為了預測,還是為了覺察?

  他回顧自己這幾天的盤後紀錄,赫然發現一個模式:

  每當他「想預測未來」越強時,身體就越緊繃,呼吸越急,錯單發生的機率就越高。

  「我不是在看圖,而是在用預測來逃避恐懼。」

  「我以為我在操作市場,其實我是在控制自己的焦慮。」

  他低聲喃喃:

  —— 「若這樣,那我仍不算是一個修行者。」

  他寫下新的心法誓言:

  —— 【願我每一筆操作,皆為回歸內在之道;每一筆錯誤,皆為光照潛藏之念。】
  —— 【市場是我之鏡,K線為我之語。不預測,不強求,只觀照。】


  當晚,他把第一頁「動念K線記錄圖」完成。

  在每一根K線下,他看見的不是價格波動,而是內心世界的顫動與潛藏。

  這不再是一張圖表。

  這是一面鏡子。

 

10.5第五節 與父親對峙:修行者的道場在家中

  那天是星期日,林紹庭再次回到士林老家吃晚飯。

  這一次,不是為了家庭義務,而是一種決定──他想「試著說清楚自己」。

  飯桌上,哥哥和弟弟聊著最近哪支ETF漲得快,姐姐則默默滑著手機。母親照常夾菜、微笑、緩解一切可能升溫的氣氛。

  父親放下碗筷,忽然開口:

  —— 「紹庭,你那個……玩股票的事,還打算繼續嗎?」

  語氣平靜,卻暗藏刃氣。

  林紹庭點點頭,放下筷子,回答:

  —— 「我不是在『玩』。我是在研究市場,也在研究自己。」

  父親挑了挑眉,冷笑一下:

  —— 「研究自己?你說得文縐縐的。你知道你現在看起來像什麼嗎?像一個躲在家裡自我催眠的失敗者。」

  這句話刺進了他的胸口,像從小到大那道永遠追不上的目光。

  林紹庭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

  —— 「爸,你一直希望我有一份正當工作,有穩定收入,我懂。你從小告訴我們,做人要實在、腳踏實地。」

  —— 「但你可曾想過,你的『實在』,也只是你那一代的安全感。」

  父親臉色一變,拍了一下桌子:

  —— 「你現在是在批評我嗎?我供你念書、送你去國外交換,你現在反過來說我守舊?」

  林紹庭搖搖頭,眼神沒有閃躲,反而前所未有地清明:

  —— 「我不是批評。我是在說,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恐懼方式。你用『穩定』對抗恐懼,而我選擇面對它。

  「我站在市場面前,看見自己的貪婪與逃避、我的自卑與執著。每天做單前,我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個念頭,是誠實的嗎?
  2. 我此刻,是想證明還是想看見?
  3. 如果這一筆輸了,我是否還能愛自己?」

  父親愣住了,整張臉寫滿複雜。

  林紹庭繼續:

  —— 「你教我成為一個有責任的人,這我沒忘。但我現在學的是另一種責任──對自己內心負責,不是對外在制度交差。」

  「我看過《傳習錄》裡寫:**『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市場就是我每天要面對的『事』。」

  他又補了一句:

  —— 「你以為我怕失敗。其實我最怕的,是走到人生盡頭,才發現我一直活在別人定義的『成功』裡。」

  這時母親輕輕握住父親的手,低聲說:

  —— 「他長大了,說得有道理。」

  父親沒有說話,只是沉默地拿起筷子,夾了一塊肉給他。

  那一夜,林紹庭回到租屋處,內心安靜得出奇。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天的心法筆記:

  —— 【操盤以外的修行】:每一場與父親的對話,都是一次修行。市場的K線,是價格的波動;父親的語言,是情感的波動。皆不可執著,皆需觀照。

  他寫下:

  —— 「修行的道場,不只在圖表裡,也在飯桌邊、在父子的眼神之間。」

~~第10章結束~~

 待續...

(全部共20章)

2025.7.1

王力群 於竹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