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Jesse沈同學留言


Jesse沈同學留言
~2018.8.30

  最近左眼受傷比較少看群組,,所以看手機很吃力,開電腦打字一下

  每天進度是下了班吃飯,看檔案,目前看到老師講的中國禪宗史,都說中自已的盲點,有時不是沒問題問,是本來想要問的,結果看了影片就很巧合的有答案,下個進度六祖晚點再來看,本以為可以休息一下,沒想到東西真多! 開電腦戴耳機聽,pdf檔是看完放假還要看第二次,因為還是不懂,記得去年在rc上問老師,時間點應是12月中左右,我的問題是如果這次我不太想看季線,改看年線是否可以,老師說行,因為我做長線,記得當時問的想法是,應該是膽子沒以前大了,又不想被洗來洗去,所以想以年線為主,目前是還沒進場操作,模擬手寫目前是做到第七次,從1992年手寫到2018的當月的前個月(軟体是大陸軟体東方財富網),因腰椎不好,所以一天會休息多次,分多次紀錄

  最近生活中二件事分享,一位年輕人家庭狀況很不好,但蠻聰明的,突然年初二月份時想學股票,他問我會不會,我說不會,沒興趣,會這樣回答是因為他是小鬼,再者,我再也不會主動說起我本身學什麼東西的事情給外人知,連續過了到七月,這小鬼說起以前打工幫人打遊戲賺錢的事情,說了一堆,後來他說一句話: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說心理和技術根本毫無關系?──我心理一震,反問他:你還想學股票?有個youtube和網站文章很不錯,不像外面亂教,你先去看,有錢再去報名上課,後來過一個星期,他說,王老師的東西他看的進去,這些看的出來是真的,原來他之前都有上網看別人的文章,但看來看去心理還是怪怪,但看王老師的東西卻能看進去,我很開心

  但很可惜,他沒錢,手頭緊,我有叫他不要放棄,因為他工作加打工,搞得有點憂鬱症,他現在是市場賣菜和假日當保全,22

  第二件事,國中同學,一個工廠小開,雖然是很小,但月入有十多萬差不多,這個月也問了我同件事,我也是依我的方式回答他,他也看了老師的東西和網站;後來他說,你介紹給我的那個網站,王老師怎麼把自已說的跟神一樣?

  我心頭一驚,罵個幹字,但他跟我交情不錯,我也不好意思說出幹,我只能說,你先多看看他在說什麼,外面騙子多,我覺得他的東西真的很好

  同學不理我,傳了一個optionX教你做選擇權的影片給我,叫我看,他說,這個人說話好老實,他想了解選擇權,好像股票做短和選擇權比較能夠賺的多
  這時,我無言,但我做不了什麼

  同件事,沒錢的想上課,但沒錢,有錢的不想上課,被莫名的課程吸走,我覺得可能就是老師說的機緣吧

~2018.8.30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受到遮蔽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受到遮蔽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王力群 2018.8.29

  基本上,我們希望看到別人寫的文章幫我們解答問題、告訴我們未來股票市場要怎麼走、將來要怎麼樣去賺錢… …基本上這就是一種溝通,希望從別人那邊得到什麼訊息——但是,別人的風格並不一定跟我們一樣,在兩種不同的人接觸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摩擦的火花,也可能會產生互相體諒的融合。到底是哪一種?根本就沒有一定的答案,而是要看雙方共同努力,或是看雙方怎麼樣在不知不覺中去破壞。

  寫文章、幫別人上課,基本上都是要讓別人看,但是,你不能夠因為要讓別人看,而去做一些別人想看的假東西。或者是爛東西。

  要達成這種溝通,教師本人,在我認為,他必須常常把自己的經驗講出來,雖然是他自己私底下的想法與經歷,但是,只要這一些符合道理,那麼,一切都是可以公開的,就算是卑微的、挫敗的,也可以說出來,當成大家的借鏡。而不是把自己的傷口露出來讓大家去嘲笑、去引起「贏家怎麼會有傷口呢?」這種誤會。

  我這樣子講好了:我們哲學班的同學,在長期的訓練之下,甚至有幾個同學在長期的被責罵之下,逐漸了解:教師所釋放出來(講出來的)的生活故事,其實就是同學最欠缺體驗的那款,所以,並不能夠當成普通一般人的故事,而是要把它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經驗

  如果你能夠進入這種狀況,就表示你能夠從最膚淺、最底下的第一層境界脫離出來。

  第一層境界就是:雖然我們有在聽到對方的故事,但是在潛意識當中,畢竟都不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對方是我們的朋友或是我們的師長、親人,我們在聽故事的時候,也會有點感情,但卻沒有那麼深刻,也就是因為沒有那麼深刻,所以我們才能夠站在朋友的立場,給他友善的建議,就是叫他不要太悲觀、不要太失望… …但是這裡會有一個大問題,如果對方境界在你之上,那麼,他會不了解這個道理嗎?

  在股票市場當中,這個問題尤其嚴重。教師的情緒跟學生的情緒,也許外表相同,但是內涵完全不一樣。這個原因在於:有一些挫折、有一些負面的情緒、有一些悲劇,甚至是很沉痛的情緒,都是無可避免!但是教師沒有辦法直接講給同學聽,只好用自身的經驗轉化成另外一種故事的型態,讓同學去彌補這一個經驗的欠缺。

  這就是阿光上次被老黃念的原因。因為同樣的故事,兩個人的反應卻完全不一樣,甚至有天壤之別。差別就在於:黃先生認為王力群老師所講的故事,雖然是他自己的事情,但卻代表了某一個層面眾生的反應,這是天大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片面經歷。
 
  同學如果知道:修行路走下去,後面會有更大的挑戰在等著他們——如果這個真相被揭穿,這就是一個重大考驗「提早」來臨了!會有很多人扭頭就走。所以,教師有時候沒有辦法直接講,只有把它當成自己的笑話講出去了。

  例如:家破人亡的感受,不可能是非常積極的,一定是消極的!在情緒上,一定是很低沉的。如果你沒有消沉,甚至沒有難過,並不表示你已經成佛,而是非常可能已經麻痺了。

  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處在這種非常非常負面的情緒當中,你的動作是什麼?你做了什麼事情? ——這才是重要的。千萬不能夠把目光集中在情緒上面!

  一般人總是在幻想:如果練到某一個程度,高度境界了,就不會產生任何負面的情緒! ——這是你在亂七八糟想!──高層境界是沒有邪念,而不是沒有悲傷!

  家破人亡的邪念是什麼呢?就是:「反正他們都走了,我還活著,走了已經很久了,就不要去管他們了吧,我做我們的事就好,不要在乎祖宗的眼光。」——這就是某一種邪念,雖然程度也許沒有那麼重,但是如果把時間尺度拉長,下輩子投胎轉世了,這種低程度的邪念會不會發展成大妄想呢?我覺得要非常小心。

  中國人有一種問題,也是思想的大毛病,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變態,就是看到別人悲傷,卻認為悲傷是一種錯誤的情緒,然後去責備他,自以為聰明的告訴他:你這樣悲傷是不對的——如果說這個話的人明白「因為悲傷而產生錯誤的動作」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避免的,那還情有可原。但是據我的觀察與瞭解:說這個話的人,其實都不懂:重要的是你在悲傷中能不能保持智慧慈悲。

  還有更多的人,表現出來的是冷漠與麻木,其實這就是在潛意識中間接告訴對方:「你看我現在這樣子沒有任何的反應,跟石頭一樣,這就是你應該具有的情緒。人生在世,就應該像我這樣,沒有任何的知覺,才會變得堅強。」——各位同學,詢問你的良心,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對的。

  在股票市場的學習當中,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知道心理分析。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操作者,把別人的故事當成是別人的家務事,「跟我沒有關係,他怎麼樣去想,那是他家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隔壁張山今天離了婚,跟我沒有關係;樓下老王做了股票以後,變得瘋瘋癲癲的,在聚財網上面寫了一大堆又臭又長的文章,那是他個人的感想,是他個人有那個不好的因緣才會碰到那種煩人的是,我不是老王,所以我不一定會碰到,應該說我根本就不會碰到!那些別人的故事,看看就算了,當個參考而已,可憐他的話,就按個讚吧! 」——這樣的思想,請問問你的良心,是對的嗎?還是根本就是狗屁呢?

  所以我們在聽對方講話的時候,雖然那是他的故事,但是我們不要太快做反應,至少要在心裡面稍微給他溫熱一下,要用力在最短時間之內進入他的情緒世界當中。

  如果對方是教師,那你更要注意了:教師的每一句話背後所包含的意義、所要想講的話,都可能都是厚厚的一本書!「一不小心」,整本書都會被你翻出來。有些同學冰雪聰明,知道:要盡量想辦法讓老師把那些書給翻出來;有些同學就比較呆板,盡量避免老師麻煩,所以在言語上面乾脆不問不答,裝聾作啞、逃避問題。

(子勤同學說:我以前常常就是犯老師說的這種錯,覺得情緒不對
  國中爺爺去世覺得哭跟難過很丟臉,但還是最後一刻還是流淚了)

  失去的情緒,呼喚回來,不要逃避

  是同學要去習慣教師的想法,而不是教室要去迎合同學的風格。

  問題還是要問,話還是要講,但是最好是慢三秒鐘,先想一下。

  想對方的道理、想對方的情緒。想這些情緒應該用怎麼樣的道理去處理才恰當。

  每一位同學與讀者都很珍貴,都是編寫這個大劇本(大教材)的共同參與人員。

(榮璋同學說:這也是破二分,一般觀念不是悲傷就是冷漠!悲傷中保持智慧慈悲,挫折失落中保持理智清醒,這實在太重要了!我們常陷入把目光集中在情緒上而越陷越深)

  情緒本身沒有罪過,要看他發生的地點、場合,以及持續的時間。很多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人類要怎麼去處理它,處理的方式才有對錯可言

  但是中國人的哲學,是在先設計一套「完美的理論」,然後,慫恿全體中國人都去追求那個完美的境界,這樣一來,好像只要把一開始做對了,那麼就可以直接摸到成功了!意思就是說:一份考試卷,只要第一題答對了,那就一百分了!

  中國人沒有辦法忍受: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當中,遭遇到挫折、失敗,這樣一來,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例如:消沉、頹喪⋯⋯但是其實重點是:過了那一段消沉頹喪的時間之後,你是要繼續下去呢?還是要從谷底翻身,重新開始努力呢?重點就是在這裡,而不是去逃避那些「消沉與頹廢」(也就是逃避失敗)。

  這也就是在股票市場當中,為什麼預測法這麼盛行的原因,因為大家只要那個最後的結果!只要最後的結果對,那麼,他就認為我們每一步都可以稱心如意了! ——結果呢?進三退二,或是進十退五,漲一百點,然後又拉回五十點,結果買在漲一百點的那個時候,第二天就下跌了五十點,立刻受到挫折——受到挫折以後,如果那個人一開始就認為:自己的預測是對的,然後把這種信念僵化成一種執著,死抱不放,那麼,他就不會為這種挫折做任何的心理準備、不會為了這一種「出乎意料之外」的挫折而在平常時間就做好知識的準備。繼續對他而言,就是要找出一種對的方法;什麼叫做對的方法呢?就是保證一路順風——中國人就是這樣逃避現實,認為只要踩對第一步,就可以一步登天了。

  中國人崇拜天下無敵的霸王

(松同學說:美國對於失敗相當容忍,甚至視為一項寶貴的經驗,所以他們的創業相當的興盛。中國人到現在還是很強調要開始把事情做對
  公司花了上億元,讓你學了這場失敗的經驗,你要離職?開什麼玩笑。)

  結果變成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許失敗

  我們在看別人文章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在潛意識中,都可能會用過度的完美主義去要求對方。有些人更過分,甚至會用一種「批改屬下公文」的態度去審核對方的文章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需求,而完全不去想文章中的道理(反正大多數的人寫的文章也沒有什麼道理,我就這樣看待他們了)。

  例如在股票市場當中,也許有些人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拿到了正確的方法,但是有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是審核贏家的正確的方式」,以及「認為自己在辨別其他人的文章對錯好壞的功力」已經成熟

  他們也許從來不去想想看:難道在沒有成為贏家之前,你就可以「先」具備了審核別人「是輸是贏?別人的操作生涯是成功還是失敗?」的能力了嗎?

  過分地與現實脫節,卻還認為自己很努力跟上社會的腳步:把跟隨潮流當成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把不知道真相當成是一種愚昧的享受,這就是目前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思想困境。

  自己明明就經驗不足,卻認為自己很成熟;自己明明就是一個忠言逆耳、小家子氣的人,偏偏就認為自己是個很客觀、理直氣壯的人——這樣的蒙蔽、這樣的狂妄,在媒體論壇上面最多了。

  不論是在自己面對社會,還是在看文章的時候,都沒有辦法用同情心跟同理心去對待。因為:只要他們發現對方的道理不正確、對方的感情對自己而言很陌生,在第一時間的直覺上面,他們就認為對方是錯的!——原來搞了半天,他們所謂的同情心,不是要勉強自己去體會到跟對方心內一樣的感情;他們所謂的同理心,也不是先拋開自己的意見,去想像一下對方腦袋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想像對方使用的是什麼樣奇形怪狀的道理、想像對方感染的是什麼樣的思想疾病(以致於造成對方的這種想法)⋯⋯對方是怎麼生病的?如何發生那些負面情緒效應的?他們不關心,他們只是想從對方身上「挖到跟自己一樣的道理」——然後他們就把這個叫做同理心! ——這實在是一種大錯誤。他們把中國人的是非善惡當成是一種靜態的、水泥化的,不是黑就是白,而不容許一種「由黑到白」的過渡過程。換言之,這種人認為:你讀完佛經之後,你就應該成佛了,而不應該有一段漫長的修行過程。

(子勤同學說:常聽到一句話,你不是在修行嗎?怎麼還會這樣,老師讀完佛經就成佛的例子很傳神!)


  在股票市場中,這種人認為:如果你是贏家,那麼,你就應該知道快速成佛的方法、快速賺錢的方法、一刀就把苗人鳳劈死的方法、一拳就打死張無忌的方法、一腳就踢翻張三豐的方法… …這些你都應該知道——尤其是對待那一些他們看不懂、不熟悉的文章或是不太有名氣的人、陌生的知識領域、跟自己不是同一層的智慧,他們都是用這種霸凌的態度去對待。對於想法跟自己一樣的人、操作方向跟自己一樣的人,講的話順自己心意的人,他們的標準就寬鬆多了。所以講了老半天,其實就是結黨營私的問題。

(榮璋同學說:現在人選伴侶好像也是在結黨營私)

  他們先想像一種成功的賺錢模式,然後再去媒體上面尋找跟他們一樣模式的人,如果那個人口才不錯、文章寫得好,又懂這一點群眾心理,他就能夠吸引到跟他一樣物以類聚的人。

  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合作團結,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力氣去維護一種錯誤的、頑固的思想堡壘。

  他們認為自己在交易,其實是在鞏固自己僵化的意識形態;他們認為自己賺了錢,其實只是50%猜對的機率碰到了而已;而且這個機率是發生在「每一個你自以為是在思考的細節」上面;換言之:你認為自己是在做理智的思考,其實你並沒有太多的理智,就好像思考的電路板上面,裝了許多個零件,每一個零件所負責的,都只是50%的機率亂數取樣而已,但是思考者本人自己不知道。他用他從小習慣的思考模式在做事情,沒有辦法再接受外面的新知識,所以他在潛意識當中,是用「尋找同類」的方式來做模仿與抄襲,這是他以往生活的模式,以後也會繼續這樣模仿下去。所以,對他而言,生存是模仿,而不是創新,更不是勉強自己把一篇又臭又長的文章看完,然後再去把自己貶低、用卑微的心態,假設自己是無知的心態去想像作者講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或者是體會一下:作者講的話背後到底有沒有那份誠意。對他而言,他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那個精力,更沒有那麼衝動。所有的一切,都是時間快速的進行,光陰不留情、稍縱即逝,生命是短暫的、享受是有限的,所以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跟自己喜歡的人活在一起,而不是跟真理活在一起。

~王力群 2018.8.29
台灣,竹北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只看表面數字難道就是真相嗎?


只看表面數字難道就是真相嗎?
王力群 2018.8.28

  外面的學術界,以及環繞這個學術圈建立起地的「一大部分」的世界,都不可以輕易相信。

  這些學者研究的知識,都沒有得到整理,違背了人本的精神。

  不管研究什麼,到最後必須要回歸到的主題上面。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後來教了股票課程之後,才知道有多麼的困難。因為這不但需要他在原來的課系裡面憑著他原有的專業知識先寫出一篇論文,還需要『更上一層樓的巨觀』,把不同領域的東西連結起來(萬流歸宗,回到人文觀點),才能夠有新的體會、才能夠回到那個「根本」。

  但是問題是:大家以前在學校裡的時候,都把時間跟精力花在「本科」上面了,如果再牽扯到別的科系,對於本門的利益來講,總是不太好的。因為學術研究得到的光環是不太可以跟「別人」分享的。

  久而久之,學者的務本,變成一種專門性的「固守原來的地盤」不放。本來是『人本』,後來就變成了「本位主義」。

  我是在連續看到好幾個學者,他們對於人本的精神是有想去兼顧,但是寫出來的文章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深——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在這方面他們並不是很專精。

  如果連第一流的最頂尖學者都是這樣,那麼,千千萬萬的學生,都要倒大楣了。

  後來看到的一些同學「讀書」之後的反應,正確定了我原先的看法:已經有人倒楣很久了。

  基本上,人文知識的材料就完整性而言,問題不大了,但是卻散落在不同的地方,需要整合。例如心理學目前是最後一個新開發的領域,西方一直延遲到十九世紀才開發出來。有開發總比沒有開發要好太多,這就是一種啟蒙,剩下來的工作,就需要新進學者去完成——但是我們的學者沒有能力去達到這樣的任務。因為我們的教育是偏廢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是學院派出身,缺乏人生的實際體驗。——這才是真正最關鍵的罩門。

  現代的學術論文,尤其是人文方面的,往往淪為一堆資料的陳述與整理——好吧,就算他用科學的方法去整理的,但是一篇文章如果寫到最後,關於見解的陳述只有200個字,那我就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我並不是說寫文章都要像在「報告心得」,但是如果所有的學者專家寫出來的人文性質的文章都沒有心得可言,而像一篇篇的考古,那就難怪鴉片戰爭會打敗了。

  我這樣子講好了:在人文學科當中,跟理工科一樣,有一個地方很麻煩、很困擾,那就是「學位」應該如何頒發?......各位可以去想一想:碩士學位跟博士學位,是要頒發給「讀書很多」的人呢?還是要給「書讀的可能不多,但是見解很精闢」的人呢?

  很不幸地,最後學術界還是決定,學位還是要頒給「書讀得很多的人」。原因在於:一篇論文的見解到底進是否精闢,是屬於主觀的問題,很難判斷! (因為沒有那麼多合格老師去做正確的判斷);所以,一篇論文要能夠引經據典,注釋要很多,後面的中文參考書以及洋文參考書的書目要寫的滿滿的。論文變成一種變相的考試,只要書讀得很多,從書裡面把資料找出來,然後再自圓其說,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484

  這就是學術界的論文製造廠——自甘墮落。

  人太多了,浮濫了;
  人多,管理出問題,誰好誰壞,難判斷啊……
  總之,用人氣指標的弊端太大了!
  好像在做生意!
  愈多人買的麵包愈好吃!
  愈多人開的汽車品質愈好!
  愈多人使用過的馬桶愈乾淨!
  愈多人報名的班,老師愈棒!
  愈多人認他做乾爹,他就是聖人!(魏忠賢)
  賣得最好的書,就是最棒的書!(毛語錄,短短十幾年內超過50億本)

  我為什麼要講這些嗎?因為:如果用數目字來看待一件事情,甚至是一件浩大工程,那麼,只看數字,可能會引起大災難!

  現在股票市場當中,自以為聰明的操作者這麼多!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去評鑒哪個人是贏家?哪個人是輸家呢? ——這個評鑒,對於一個人的操作成熟度的判斷、他的操盤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他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請教各位:您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呢?還是一個小問題呢?

  你認為:一個人在股票市場的成功或是失敗,是可以只看表面上的績效的嗎?而不需要去問一問他到底在「想」什麼?他的操作態度到底是什麼?他到底有沒有操作道德?他對於操作的心理認知是怎樣? …難道這一些都不需要去關心的嗎?

  如果你娶個老婆,或者嫁個老公,難道你只在乎他的表面數字嗎?例如他的身高、家裡有多少錢、他開的車多少錢他有幾棟房子… …難道你都不需要去注意一下他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這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他的生活習慣會不會跟你差太多?他的思想程度、教育程度會不會跟你差太多? …難道這些你都不需要去考核嗎?

  我現在強烈指責的,就是這種「只看表面數目字」的態度。這種故意「簡化真相,脫離現實」的方法,是過度的功利主義所引起的。因為你要看一些無形無相(內涵)的東西,實在是太困難了,也很少人有那個資格去做評斷,所以,乾脆就撿現成的,只看這個人的表面數字,看他有多少錢,然後就決定了他的未來——這不就是跟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一樣嗎?只看一個人三代有沒有做官?他的姓是什麼?姓王姓謝的就是名門高族,姓李的就只能排老九;依據每個人背後的背景參數(數字,或者是符號、圖騰、標籤、徽章)然後就決定給他的一生——這種思想夠不夠混蛋呢?

  例如有個中國歷史學家,自己想出來一個很天才的想法,那就是:中國之所以變得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歷代中國沒有辦法在數字上面取得全國性的有效數據(尤其是經濟方面的),以至於沒有辦法依據客觀的數目字來從事有效地全面管理——這不就只是注重表面數目字嗎?難道古代中國到了滿清末年變得這麼弱,只是因為數字的關係嗎?這種混蛋的思想,怎麼會存在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學教授頭腦裡面嗎?

  各位想想看:如果一個皇帝是糊塗蛋,那麼,他看到鬧水災了,人民死了幾百萬,就算這個幾百萬數目字是真的,這個糊塗皇帝會怎麼想呢?他搞不好根本無動於衷啊! ——這麼簡單的事實,一個大歷史學家怎麼會不知道呢!簡直就是:氣死我也。

~王力群 2018.8.28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填鴨之後學生得到的錯誤的讀書方法


填鴨之後學生得到的錯誤的讀書方法
~王力群 2018.8.27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最好是「心中要有一個問題、一個疑問」,然後再去翻書,翻書做什麼呢?幫這個問題找答案。

  但是現在在考試制度之下,任何的知識,都有「出題」的可能性,所以在學生心目中,一開始的時候,對於知識的態度大概都是一視同仁、也就是一本書裡面,每一個章節都很重要… …等到老師提醒以後,才會大概知道哪些是考試的重點——請注意:是考試的重點,不一定是學術研究的重點,更不太可能會直接等於「你對於這門知識、這件事情抱著什麼樣的疑惑」所需要的答案。換句話說:讀書本來是為了解惑,但是現在為了用「平靜、溫和、恭順」的心情去迎接考試,所以並不主張學生心裡面有什麼自己的意見,「疑問」也是自己的意見,有疑問之後,就會對學問產生偏廢,因為總要等你發生的那個疑問,再去查書,但是這樣一來,讀書就變成了一種雙管齊下,一方面你要去體認生活,同一時間,你要在體驗到的生活經驗中去思考,然後提出疑問——但是這樣一來,時間就耽擱了。學校的目的:他們(教育部的官員)把它放在「趕快灌輸知識」,而不是教導學生在他自己生命的未來,該用怎麼樣的一種態度去處理自己的人生、處理自己的人生疑問,以及解決自己的人生? ——這樣的教學目的,其實並不存在。有的話,也只是嘴巴說說,口惠而行不至。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同學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生挫折、然後對人生有了「疑問」,然後你再叫他去查書——在這個過程當中,既然是遇到挫折,他必然會有情緒上的反應,一個有情緒反應的學生,就不好管教了,或者是說:這個學生就不好控制。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鼓勵學生真實地、誠實地、一步一腳印地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非常可能會引發許許多多的感情,例如對於自身貧窮的自卑、對於惡人卻富貴感到懷疑與不平、對於社會公義不能伸張所感到的憤怒… …這些情緒,都可能會在真實的生活當中,被學生察覺到;這樣一來,有了情緒的學生,哪裡還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接受「學校想要灌輸給你的知識」呢?

  所以,如果我是執政者,希望每一個人都乖乖聽我的話,那麼,基本上我希望我的人民都笨的跟豬狗一樣,不要對人生發生疑問、即使受到任何的挫折,都要保持木納呆板,不要對眼前的生活有所抱怨。於是乎,又要人民普遍的具備基本知識(總要有一點基本水準吧),同時又要人民放棄思考,那麼,比較有效的辦法,或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填鴨式的升學考試掛帥。

  填鴨有一個基本的重要特色,就是:鴨子對於他自己吃下去的東西,基本上是不太感情的,因為他不餓!為什麼他不餓呢,因為他沒有疑惑,既然沒有疑惑,那麼他為什麼要去翻書呢?⋯⋯求取知識是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幫自己解決問題,如果他去沒有疑惑也沒有挫折,自然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但是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怎麼可能會發生這麼完美的事情呢?怎麼可能都不會有問題、都不會有煩惱呢?於是乎,執政者就教人民裝聾作啞,面對什麼事情,都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就更進一步,把人民的感覺神經給毁掉、把「思想」殺掉,這樣一來,面對社會上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以及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跟人民自己內在良心的衝突,人民都不再有所「感受」——換言之:他不像是一個正常人了,他的「正常的」感覺神經已經被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統治者灌輸給他的一種程式語言,或者說是「套裝軟體」。在這個軟體的運作之下,外界給你任何的訊息,都會被壓下來,成為一種單純的資訊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讓你只聯想到這是考試所需要的題目,而不是我們真實人生當中確確實實發生的事情——儘管他們可能還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已經發生了在別人身上。

  於是乎,經過長久的洗腦訓練,我們不再去仔細地、認真地體驗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去體驗我們內在的感情——而把我們所有的心血跟精神,都集中在考試升學上面。如果成績不好的同學,那麼,他就會把一大部分的精神與時間,花費在「應付學校」這方面。記住:學校沒有教你關於感情的東西,「感情」這項人類基本的要素,沒有被具體的編入教科書裡面,所以,不管你是考試高分的學生還是考試低分的同學,他將來做什麼事情,都會傾向用「不帶感情」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只是這兩種學生,他所冷漠的態度與對象不同。優秀的同學,將來爬到了社會的頂尖,就開始認為人民就像是「教科書上面的知識上」一樣;人民就像螞蟻,螞蟻就跟白紙黑字一樣,都是屬於跟他們不同階層的東西。

  至於當初成績不好的同學,因為感覺到自己被學校排斥,於是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無情地打壓。既然別人對他是不帶感情,硬是把他們踢出這個社會的主流,那麼,他又怎麼會用正確而豐富的感情去普遍看待其他的人類呢?

  填鴨式教育,有他自己的步驟,很可惜裡,這個步驟是錯的,因為他是在填鴨嘛!——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步驟嗎,根據以上所說的,我們來整理一下:

  一、好好的去過生活、仔細地去體驗生活,不要怕挫折、不要怕發生問題,知識就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在生活當中不會發生問題的。

  二、既然必定會發生問題,那麼,有了疑問,就會有感情的徬徨,於是,就要動手翻書找答案,或是到實際生活中的其他領域當中去探訪、去尋找答案。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感情應該要得到正確的成長,知識也同時進步、進而充實。雙管齊下、相輔相成。

  四、既然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相同的方法,可不可以也用在別人的身上嗎? ——把自己個人領悟到的東西,推己及人,推廣到大眾世界。——這種普世的觀念,『利用我們自己個人的經驗進而幫大家解決煩惱』,是我們求取知識重要的目標之一。

  至於填鴨式的教育,計畫就很簡單:

  A、大家齊頭平等,假平等,不要有任何的思想與感情,乖乖地沉溺於一種「偏空」的態度,渾渾噩噩,把愚昧當享受把無知當清靜,這樣就方便接受我(統治者)將要給予他們的東西。

  B、把任何的資訊都給他資訊化——資訊化就是要轉換為實際的文字語言,而且定義要非常精確。似乎,天底下所有的知識彷彿都有答案,從此以後,你就不需要再有自己的思想了!因為天底下再也沒有疑問,所有的疑問都已經被科學家解決了。——答案越是精確、定義越是嚴謹,代表我們人類目前已經「完整正確」了解我們的世界——既然這個世界所有的謎團都已經被解開,答案都已經被精確地放在那裡當現成的老大爺,等我們去領取,那麼,我們還需要思考什麼嗎?⋯⋯我們好像什麼都不用做,正確的講法是:對於知識,我們不要再去思考了,因為已經沒有疑惑;接下來我們要去做的,就是「執行知識」,而那些「知識」就是被我們政府所認可的知識。

  C、照著已經排好的路線計劃去走,不要走岔路、不要添麻煩,不要搞革命。創新可以,但是不要妨礙到現在執政者最肥的那塊肉。——就是說:既然所有的知識都已經得到精確的答案,所有的檔案都已經被精確的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了,那麼,也就表示我們現在的政府,以及政治之路,沒有任何的疑問了。如果產生的問題,那就是「意外」!——請記住,是意外喔,等我們以前的填鴨教育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我們國家培養出來的人,突然發瘋了,就像某某政客一樣,請你記住:那是一種意外,而不是填鴨教育搞出來的。

  所以,為什麼這麼多的同學,在看了這麼多的人文書籍之後,得到的收穫卻沒有預期的那麼多。不但如此,很多人都表示非常的失望!因為感覺這些書都有問題。——其實,書可能會有問題,書本身的問題也可能會很複雜,但是這不是全部的問題!一本書之所以沒有辦法被讀進去,除了書本身的問題之外,跟閱讀者本身的讀書方法有直接的關係! ——以上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在講這件事情。

  一本書裡面所講的內容,到底有沒有問題,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 ——這些都是我們在「正確的閱讀」之後,才能了解。如果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正確的方法,根本亂來,那麼,我們所看見的、我們所了解的,都將會被扭曲。

  正確的閱讀方式,是感情與生活相輔相成的、是讀者個人的自身經驗與書本作者的紙上經驗相互結合,與日並進的,不是可以速成的。

  正確的閱讀,只是讓我們「如實」觀察到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接下來的事情才是去評斷書本內容的優點與缺點。

  如果我們用以前那一套填鴨教育制度搞出來了方式去閱讀,那就不是「如實」了,而是一種「意識扭曲」與「時空錯亂」——這就好像你想要做菜,卻拿美工刀在那裡削鉛筆,然後問廚房裡的人:「我已經切了三分鐘了,砧板上面的豬肉切好了嗎?」

~王力群 台灣. 新竹 20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