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只看表面數字難道就是真相嗎?


只看表面數字難道就是真相嗎?
王力群 2018.8.28

  外面的學術界,以及環繞這個學術圈建立起地的「一大部分」的世界,都不可以輕易相信。

  這些學者研究的知識,都沒有得到整理,違背了人本的精神。

  不管研究什麼,到最後必須要回歸到的主題上面。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後來教了股票課程之後,才知道有多麼的困難。因為這不但需要他在原來的課系裡面憑著他原有的專業知識先寫出一篇論文,還需要『更上一層樓的巨觀』,把不同領域的東西連結起來(萬流歸宗,回到人文觀點),才能夠有新的體會、才能夠回到那個「根本」。

  但是問題是:大家以前在學校裡的時候,都把時間跟精力花在「本科」上面了,如果再牽扯到別的科系,對於本門的利益來講,總是不太好的。因為學術研究得到的光環是不太可以跟「別人」分享的。

  久而久之,學者的務本,變成一種專門性的「固守原來的地盤」不放。本來是『人本』,後來就變成了「本位主義」。

  我是在連續看到好幾個學者,他們對於人本的精神是有想去兼顧,但是寫出來的文章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深——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在這方面他們並不是很專精。

  如果連第一流的最頂尖學者都是這樣,那麼,千千萬萬的學生,都要倒大楣了。

  後來看到的一些同學「讀書」之後的反應,正確定了我原先的看法:已經有人倒楣很久了。

  基本上,人文知識的材料就完整性而言,問題不大了,但是卻散落在不同的地方,需要整合。例如心理學目前是最後一個新開發的領域,西方一直延遲到十九世紀才開發出來。有開發總比沒有開發要好太多,這就是一種啟蒙,剩下來的工作,就需要新進學者去完成——但是我們的學者沒有能力去達到這樣的任務。因為我們的教育是偏廢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是學院派出身,缺乏人生的實際體驗。——這才是真正最關鍵的罩門。

  現代的學術論文,尤其是人文方面的,往往淪為一堆資料的陳述與整理——好吧,就算他用科學的方法去整理的,但是一篇文章如果寫到最後,關於見解的陳述只有200個字,那我就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我並不是說寫文章都要像在「報告心得」,但是如果所有的學者專家寫出來的人文性質的文章都沒有心得可言,而像一篇篇的考古,那就難怪鴉片戰爭會打敗了。

  我這樣子講好了:在人文學科當中,跟理工科一樣,有一個地方很麻煩、很困擾,那就是「學位」應該如何頒發?......各位可以去想一想:碩士學位跟博士學位,是要頒發給「讀書很多」的人呢?還是要給「書讀的可能不多,但是見解很精闢」的人呢?

  很不幸地,最後學術界還是決定,學位還是要頒給「書讀得很多的人」。原因在於:一篇論文的見解到底進是否精闢,是屬於主觀的問題,很難判斷! (因為沒有那麼多合格老師去做正確的判斷);所以,一篇論文要能夠引經據典,注釋要很多,後面的中文參考書以及洋文參考書的書目要寫的滿滿的。論文變成一種變相的考試,只要書讀得很多,從書裡面把資料找出來,然後再自圓其說,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484

  這就是學術界的論文製造廠——自甘墮落。

  人太多了,浮濫了;
  人多,管理出問題,誰好誰壞,難判斷啊……
  總之,用人氣指標的弊端太大了!
  好像在做生意!
  愈多人買的麵包愈好吃!
  愈多人開的汽車品質愈好!
  愈多人使用過的馬桶愈乾淨!
  愈多人報名的班,老師愈棒!
  愈多人認他做乾爹,他就是聖人!(魏忠賢)
  賣得最好的書,就是最棒的書!(毛語錄,短短十幾年內超過50億本)

  我為什麼要講這些嗎?因為:如果用數目字來看待一件事情,甚至是一件浩大工程,那麼,只看數字,可能會引起大災難!

  現在股票市場當中,自以為聰明的操作者這麼多!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去評鑒哪個人是贏家?哪個人是輸家呢? ——這個評鑒,對於一個人的操作成熟度的判斷、他的操盤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他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請教各位:您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呢?還是一個小問題呢?

  你認為:一個人在股票市場的成功或是失敗,是可以只看表面上的績效的嗎?而不需要去問一問他到底在「想」什麼?他的操作態度到底是什麼?他到底有沒有操作道德?他對於操作的心理認知是怎樣? …難道這一些都不需要去關心的嗎?

  如果你娶個老婆,或者嫁個老公,難道你只在乎他的表面數字嗎?例如他的身高、家裡有多少錢、他開的車多少錢他有幾棟房子… …難道你都不需要去注意一下他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這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他的生活習慣會不會跟你差太多?他的思想程度、教育程度會不會跟你差太多? …難道這些你都不需要去考核嗎?

  我現在強烈指責的,就是這種「只看表面數目字」的態度。這種故意「簡化真相,脫離現實」的方法,是過度的功利主義所引起的。因為你要看一些無形無相(內涵)的東西,實在是太困難了,也很少人有那個資格去做評斷,所以,乾脆就撿現成的,只看這個人的表面數字,看他有多少錢,然後就決定了他的未來——這不就是跟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一樣嗎?只看一個人三代有沒有做官?他的姓是什麼?姓王姓謝的就是名門高族,姓李的就只能排老九;依據每個人背後的背景參數(數字,或者是符號、圖騰、標籤、徽章)然後就決定給他的一生——這種思想夠不夠混蛋呢?

  例如有個中國歷史學家,自己想出來一個很天才的想法,那就是:中國之所以變得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歷代中國沒有辦法在數字上面取得全國性的有效數據(尤其是經濟方面的),以至於沒有辦法依據客觀的數目字來從事有效地全面管理——這不就只是注重表面數目字嗎?難道古代中國到了滿清末年變得這麼弱,只是因為數字的關係嗎?這種混蛋的思想,怎麼會存在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學教授頭腦裡面嗎?

  各位想想看:如果一個皇帝是糊塗蛋,那麼,他看到鬧水災了,人民死了幾百萬,就算這個幾百萬數目字是真的,這個糊塗皇帝會怎麼想呢?他搞不好根本無動於衷啊! ——這麼簡單的事實,一個大歷史學家怎麼會不知道呢!簡直就是:氣死我也。

~王力群 2018.8.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