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小說名稱:《戒指裡的操盤手》14~16章
第十四章 知行合一
14.1第一節 訓練營的開始
週一清晨,林紹庭搭上往新竹的首班高鐵。車廂內靜謐,外頭晨霧尚未散盡。
他抱著背包,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裡握著一本《傳習錄》,卻一句也沒翻進去。他的內心正準備迎來一場嚴峻考驗——「操盤實戰訓練營」。
那是老公公在戒指中給他的指引:「走過內觀之路,還須驗證於群戰之中。你若真知市場與心的合一,就該能在多數人混亂中守住明覺。」
訓練營地點位於新竹寶山水庫附近的一間老式會館。走進營區,他看到二十多名學員已陸續報到。
有穿西裝的企業主管,也有穿拖鞋的工程師;有財務自由的中年婦人,也有留著長髮、看起來像詩人的年輕人。
空氣中瀰漫著某種獵場般的安靜張力。
主持人現身,是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男子,頭髮斑白、聲音如鐘。
他自稱「老趙」,出場語不驚人死不休:
——「歡迎各位來這裡輸錢。」
眾人譁然。他卻冷笑著補一句:
——「輸假的錢,看真的心。」
第一天的訓練主題就叫做「知行落差的暴露」。
每人配一個模擬帳戶,限時三小時,交易盤中資料模擬重播的行情,全部來自過去三年的實盤錄影。
不能使用技術指標,不能開新窗口查資料,只能靠圖與心。
林紹庭剛開始操作還算冷靜,但當行情進入快速震盪區,他發現自己的右手食指竟微微顫抖。
「這不是真正的錢,我竟還是緊張。」
他想起王陽明的話: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若早知會慌,卻無法平心操作,那這知就未成。」
隔壁一位女學員操作大膽,短短一小時已虧超過三成,卻笑得自在。
她忽然對林紹庭說:「你覺得錯,是因為你還在用『對錯』來衡量交易。」
他一愣,頓時意識到:她不是在追求勝率,而是在探索反應。
「她在觀她的行,而我卻還執著結果。」
結束那天晚上,老趙站在螢幕前說:
——「今天你們不是在交易,是在展示自己的知行差距。你說你懂情緒管理,卻在停損時遲疑;你說你懂技術分析,卻在放量紅K出現時縮手。這就是落差。」
林紹庭在房間裡靜靜寫下:
——「第一日失分,不在操作錯誤,而在預設我自己該如何成功。」
——「知,是內心的實存;行,是當下的展現。若行無從知,則知即虛言。」
—— 「聖人之學,以致其良知為本。」
「我進這訓練營,不是為了擊敗別人,而是為了看清那個『還沒致的良知』。」
14.2第二節 預判他人心的對盤競賽
翌日一早,老趙未發一語,便帶全體學員進入主會議室。桌上擺著一套陌生的對盤系統,每人一台筆電,螢幕顯示的不是市場K線,而是模擬交易介面與對手資訊欄。
老趙緩緩說道:
——「今天的任務不是賺錢,而是洞察人性。」
每位學員被配對成一對一對手,模擬的是「雙人對盤市場」——系統將兩人置於一個虛擬市場中,所有價格走勢會依雙方的買賣行為動態生成。
行情沒有外部變數,只有彼此的心理推演與反應構成市場。
老趙說:
——「你不是在看盤,是在看人;而你所看到的每一筆單,都是對手心中某個欲望的投影。」
林紹庭的對手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子,代號「V38」。
第一盤開始,林紹庭先觀察其下單節奏,發現V38習慣開盤即掛單、快進快出,頗有躁性。
他心中記下一點:
——「此人恐懼無掌控感,傾向搶先而非等待。」
第二盤中,林紹庭故意於低檔掛出大筆買單,再逐步撤單。V38果然受誘提前進場,後續反彈乏力,被套。
林紹庭默念:
——「人性之貪,常藏於『想搶先一步』的急切中。」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連對手下單的「相」都能看破虛妄,何況市場?
第三盤,他反其道而行,選擇完全不動,只觀察。
這時,他忽然體悟:
——「這不僅是一場交易模擬,更是人格面具之戰。」
每位學員都戴著一層心智習性構成的面具:有人好勝、有人多疑、有人貪婪、有人怕輸。
他想起榮格的話:
—— 「人真正的自我,常藏在被壓抑的陰影裡。」
對手的每次買入,或許只是想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而自己每次退場,是否也在迴避承擔錯誤的羞恥感?
午後進入四人小組競賽階段。
林紹庭這回選擇「反操作」策略——當市場多數人搶漲,他故意冷靜觀察;當一人放空,他反而跟進。
盤後分數公布,他獲得全場第一。
但他沒有笑。
當晚回房,他寫下:
——「勝,不來自操作技巧,而來自心理節奏之同步。」
——「每一場交易,其實都是在看穿他人與自己同時的心魔。」
他翻開《傳習錄》,又重讀那句話:
—— 「知是心之本體,行是心之作用。心一而已。」
「知他人心,行自己道,兩者合一,始為操盤真功。」
14.3第三節 情緒極限下的對盤考驗
第三天清晨,天色微灰,空氣悶熱。林紹庭站在訓練營食堂外的走廊上,手握一杯溫開水,腦中仍回蕩著昨夜夢境的碎片。
夢中,他跌入無數K線組成的旋渦,圖形如浪,一波波將他推向時間深處。在夢的最深處,他聽見父親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你不是在看盤……你是在看你自己。」
上午的課程主題名為:「極限情緒模擬實戰」。
老趙站在黑板前,寫下四個大字:
——「情緒是盤。」
他說:
——「接下來,你們會進入『心理異常模擬環境』。行情、對手、訊息,全部會被動手腳。你的任務,不是獲利,而是:『活著出來』。」
這不是比喻。
學員每人配備特製模擬系統,包含以下擾亂元素:
1. 模擬系統隨機放送假利多、假利空新聞快訊;
2. 螢幕會在關鍵時刻突然閃爍、卡頓、跳線;
3. 耳機中會傳出交易員虛構「驚呼聲」、「尖叫聲」、「崩潰聲」;
4. 對手會刻意在你停損點前反向灌單;
5. 有時,你的獲利顯示會被延遲一分鐘。
林紹庭戴上耳機時,雙手冒汗。
盤一開,他買進模擬的科技股,行情順勢拉升三個百分點。他想平倉時,螢幕忽然凍結三秒,等到恢復,股價已瞬間跌回原點。
系統廣播:「台積電爆出財報災難,半導體全面跳水。」
但那是假消息。
他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
——「這不是真盤,但我真正在『反應』。」
——「若我被控制,那表示我還未修心成定。」
第二波挑戰,是模擬帳戶虧損後的「情緒加壓測驗」。
系統故意讓他連續三筆止損,並在每次結束後跳出視窗:「你連三盤虧損,是否需要退出以保本?」
他幾度猶豫,終究沒點「退出」。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若執著勝負,便已不自由。」
最後三十分鐘,他乾脆閉上眼五秒,深呼吸,內觀身心。
「心裡的羞恥感、挫敗感、恐懼、對評價的在意……都來了。」
他在筆記上寫:
——「我不是在對盤,而是在照見自己潛藏的控制慾。」
——「我想當個贏家,卻不敢面對輸的真相。」
盤後成績出爐,他未名列前茅,但卻是唯一一位在整個過程中從未按下逃出鍵的學員。
老趙沉默地盯著他看了幾秒,只說一句:
——「你,離真操盤,近了。」
—— 「持其志,無暴其氣。」
——「交易者,非求無波,而求不隨波起舞。」
他寫下自己的註解:
——「盤外之心,即盤內之道。」
14.4第四節 觀盤者與無為之道
晚上九點,訓練營大廳只剩昏黃的燈光與幾位學員的背影。
林紹庭坐在角落的一張木椅上,手握筆記本,默默寫著:
——「盤是眾心之影,我以己心對其起伏,若不識己心,終究迷於其間。」
這時,一道聲音在他身側響起:
「你看盤的時候,是在觀世界,還是在觀自己?」
說話者,是營裡最少言的學員之一。年紀不大,約莫三十出頭,戴著眼鏡,總是一副局外人的樣子,從不參與實作交易。
大家私下稱他為「觀盤者」。
林紹庭點點頭:「看盤時我曾以為我在看世界,後來才發現……我其實是在看一面鏡子。」
觀盤者輕聲一笑:「那你可知道,真正厲害的操盤,不在於出手,而在於——不出手。」
林紹庭一愣:「不出手?」
對方坐下,慢慢道來:
「市場是場舞蹈,所有人都想搶頭彩。但越多動作,越多破綻。真正看懂舞者的節奏的人,不動,如山。」
「有些行情,是要你參與;有些,是要你旁觀。」
「觀,乃操盤者第一功夫。」
林紹庭忽然想起惠能大師的《壇經》:
—— 「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也許,這個正,不是技術的正確,而是『時』與『心』的正。」
他試探著問:「所以……你是用無為的方式看市場?」
觀盤者微微點頭:
「《道德經》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真正的操盤者,從不急於表現,只等市場自露其形。」
「市場是一位誠實的說謊者——你得用心聽,不能用力聽。」
林紹庭記下:
——「今天學會:無為非無作,而是不妄作;非無知,而是不躁知。」
——「市場如水,水能載舟,亦能照影。觀之以靜,行之以道。」
觀盤者離去前留下最後一句話:
「你的心,若夠靜,自會知道何時該動。那時,市場會對你說話——不需數據,不需圖形,只是一種直覺。」
夜深。林紹庭一個人坐在營區的庭園長椅上。
他看著天上的星斗,心中忽然浮現出《傳習錄》中一句話:
——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所謂立志,皆自欺也。」
「原來真正的功夫,不是添加,而是去除。」
那晚他夢見自己坐在一片巨大的交易圖表前,無人喧嘩,無價線閃動,只有他與自己。
醒來時,他明白了:
——「真正的操盤者,是那個不急於出招的人。」
14.5第五節 三日實盤模擬賽
最後一堂課,是整個訓練營的總結實戰。
三日連續模擬盤——每天九小時,從早盤開市模擬到晚盤收市,不間斷。盤中行情採自過往真實三年內的某段歷史資料,但不告知日期與事件。
這不僅是一場「操作實力」的考驗,更是對心性、節奏、情緒韌性的終極測驗。
老趙站在投影螢幕前,只說了一句:
——「三日之內,不計盈虧,只問你是否能『安住其心』。」
第一日開盤,行情劇烈震盪。林紹庭開始時刻意克制,避免因快漲快跌而手癢。他把每一次「想下單」的衝動都視為內在波動的警訊。
—— 「心即理也。知即是行之始,行即是知之成。」
「若心不正,何談正確交易?」
午盤,他忍住了一次明顯誘多。系統後來顯示該筆若操作,會大虧12%。
他深吸一口氣,記錄下來:
——「不操作,亦是操作;守得住,才看得清。」
第二日,行情陷入橫盤整理,系統模擬散戶大量出入,形成假突破、假跌破等情境。
——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他問自己:「我是否能在混亂中保有內在清淨?」
整整四小時,他只做了一筆交易——小賺,但他比任何一天都更滿足。
第三日,市場模擬「突發利空」,盤中跳水,無數學員開始情緒崩潰、狂按賣出鍵、驚呼四起。
林紹庭沒動。
—— 「無所住,而生其心。」
他看穿那波跳水,是一場設計過的恐懼劇。
盤後,成績公佈。系統評分標準並非依賺錢與否,而是「操作合理性指數、情緒穩定性指數、盤後反省深度」。
林紹庭雖非獲利最高者,卻拿下「整體穩定性第一名」與「深度思維第一名」。
老趙站在他面前,說:
——「你,已從看盤者,成為一位初階的觀心者了。」
——「接下來,不要再來訓練營了。」
——「市場會是你最好的老師。」
林紹庭離開訓練營那天,天氣晴朗。
他站在水庫旁,望著遠山,心中浮現四個字——
「知行合一」。
他知道,從今而後,這四字不是某個哲學命題,也不是一段名句,而是他每日起床後,面對電腦螢幕、面對自己波動心念時,唯一可信的指引。
第十五章 雙線交錯
15.1第一節 老友重逢與陌生的開始
林紹庭沒想到,那天下午,他只是去誠品信義店找一本關於「市場情緒波動與認知偏誤」的書,卻意外地在人聲鼎沸的星巴克旁,看見了一張熟悉又有些令人頭疼的臉。
「欸!這不是林紹庭嗎?」
一聲帶著誇張語調的呼喊從左側傳來。他一轉頭,看見一個身形略微發福、穿著筆挺休閒西裝、頭髮用過量髮蠟的人向他揮手。正是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周一中。
周一中當年在大學時以話多、點子多、書讀得多但講得更快而聞名。他的投資理論曾經涵蓋金字塔原理、宇宙能量、麥田圈和「量子吸引力法則」,混合在一堂社會學課堂上的報告中,令人哭笑不得。
他走過來,一手搭在林紹庭肩膀上,笑道:
——「你最近有在玩股齁?我看到你FB有貼什麼K線什麼波段操作,嘿嘿,怎樣啦,有賺錢嗎?」
林紹庭客氣點頭,但心中已響起警鈴。
——「這人變了嗎?還是……他從沒變過?」
周一中滔滔不絕,話題跳躍不止,從「日本央行其實被外星人控制」談到「你知道嗎?現在AI炒股都是用大數據讀心術!」最後忽然說:
——「欸我最近有一個超猛的老師,是我在LINE群裡認識的!他說只要十堂課,就可以從五萬變五十萬!」
林紹庭抿著嘴,沒說什麼。
他不願傷人,但也不願附和。眼前這個昔日老友,在大學時他們談過柏拉圖、談過馬克思,夜裡還一起去哲學系地下社團聽過尼采專題。但如今,對方好像只剩下「財富自由」四個字。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他暗自記下:
——「我不能急著反駁他,就像市場不能急著證明它是對的一樣。」
兩人坐在咖啡廳聊了一會,氣氛一度尷尬。周一中忽然問:
——「你要不要一起上我那個老師的課?我覺得他真的很懂『資金魔法』,你一定會開竅的!」
林紹庭輕聲說:「我最近剛從一個訓練營回來,想先自己沉澱一下。」
周一中聳聳肩:「也對啦,反正你一直都很有你自己的步調。」
告別時,周一中還是笑著說:「有空一起吃飯啦,我知道你現在在修內功,但記得外功也要顧喔,哈哈!」
林紹庭走出咖啡廳,陽光斜照,他低頭走在人群之中。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他苦笑,心中默念:
——「周一中也許就是我過去某個自己,只是他還沒意識到那不是本心。」
就在這樣略帶沉重的心境中,他回到信義區停車場的路上,擦肩而過一位身穿藍色洋裝、面容清秀的年輕女子。兩人只是擦身而過,卻仿佛風停了一秒。
她回頭看了他一眼,眉宇間似曾相識。
那一瞬間,他感到有什麼東西,開始轉動了。
15.2第二節 藍衣女子與沉默的起點
她出現在他眼前,是如此自然,卻又讓人無法忽視。
那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熟悉感。
她穿著一身深藍素雅的長洋裝,長髮披肩,肩上掛著一只深咖啡色帆布包,鞋是平底的。沒有任何浮華的妝容,甚至可以說,她在人潮之中並不特別醒目,但林紹庭的眼神卻被她牢牢吸住。
那是在電梯口。
他倆不約而同停下腳步,對望了一秒。
女子忽然開口,聲音柔中帶清晰:
「你剛才,是不是在咖啡廳?」
林紹庭微愣:「嗯……你也在那邊?」
她笑了笑,點頭:「你跟那個講話很大聲的男生在一起對吧?我剛好坐在你們隔壁桌。不是有意偷聽,只是他講得實在太誇張了。」
林紹庭一時尷尬地笑了起來:「他是我大學同學,個性有點……嗯,表現慾旺盛。」
女子輕輕一笑,然後伸出手來:「我叫李宛青。」
他握住她的手:「林紹庭。」
那一刻,兩人之間沒有閃電雷鳴的愛情火花,也沒有電視劇裡的慢動作特寫。有的只是,一種難以解釋的安定感,好像過去某個未竟的對話,終於有人願意接上。
她接著問:「你剛才提到你在做交易?股市的?」
林紹庭點頭,想了想後說:「對,但我更像是在學習市場裡的『認識自己』。」
她挑了挑眉:「這種說法倒不常聽見。」
他笑了笑:「大部分人學技術分析,是為了找點進出場;我學技術分析,是為了認識自己的妄念與恐懼。」
她沒有馬上回話,而是靜靜看著他,像是在檢視這句話的真實性。然後,她緩緩點頭:
「這樣的學習方式,可能比較不容易賺快錢,但應該比較不會迷路。」
兩人並肩走出百貨公司,自然而然走進附近的公園小徑。
她說自己是哲學系出身,目前在做自由寫作,偶爾幫出版社編書,主修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她對市場沒有涉獵,但卻對「決策心理學」相當感興趣。
他聽著,心中微微震動。
——「她不是股市人,卻懂市場底層的邏輯──人的選擇、恐懼、慾望與掙扎。」
這段談話不長,但極深。
離開時,她回頭說:
「改天有空,請你喝杯咖啡。你說的『技術分析』,我想聽得不是買賣點,而是你那個『心裡的圖表』。」
林紹庭微笑:
「好,我答應你。」
她走遠了。
他望著她的背影——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他忽然明白,市場之外的人與事,其實也正是那張看不見的「盤圖」。
——「人生每一次擦肩,其實都是一種進場;只是你要懂得看穿那個訊號。」
15.3第三節 錯位的談話與意見的爭執
兩天後,林紹庭照著約定,赴了與周一中的飯局。他們約在松山車站旁的一家港式茶餐廳。周一中早早抵達,手裡拿著一疊列印出來的PDF,封面斗大地寫著《超意識資本操盤術》。
「你一定要看這個!」他一邊遞過去,一邊大聲說:「這是我那個老師昨天教的,說每一筆大戶單背後都有頻率干擾。只要對到市場的磁場,你就能提前感知明天的走勢!」
林紹庭接過資料,快速掃了一眼——密密麻麻的公式旁,竟然還貼有幾張水晶陣圖與擺設指南,還有一頁寫著「月相反轉指標」。他眉頭微皺,還是客氣道:「這些資料……很有創意。」
周一中笑得更開:「我就知道你會懂!我們以前在大學也不是常聊量子意識嗎?現在只要用這些理論進場,超神準的。我那個群組裡有人三個月從兩萬翻到三十萬耶!」
林紹庭沒說話。
他看著桌上的奶茶泛起的波紋—— 「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
他低聲說:「一中,我不是否定你這些資料,但你不覺得,有時候我們在用知識來逃避真正的理解?」
周一中一聽,臉色變了:「你什麼意思?」
林紹庭沉著回道:「你記不記得我們以前在討論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時,你說過:真知識不是知道一堆,而是知道自己無知。」
「你現在這樣拚命收集那些老師說的話、那些圖表、能量指標……你真的知道你在相信什麼嗎?」
周一中把叉燒包放下,語氣略重:
「你懂什麼?你現在是不是覺得你自己很有深度?好像參透了什麼道理,所以開始看不起像我們這種用實招抓錢的人?」
林紹庭苦笑,低聲說:「不是。我只是想提醒你,市場很殘忍,它不是用來證明我們信仰對錯的地方,而是用來照見我們內心混亂與執著的地方。」
氣氛降到冰點。
兩人沉默了數分鐘。最終還是周一中先開口:
「好啦,我知道你是為我好。只是我現在真的有點急,想翻身……想讓家裡看到我不是廢物。」
林紹庭點點頭,語氣溫和:
「你不是廢物。你只是還沒找到真正的方法……和真正的你自己。」
飯局結束時,兩人雖然沒有完全釋懷,但也沒有翻臉。
他們站在車站外,人潮洶湧,風很大。
周一中說:「我還是想繼續學這些東西……但我也會記得你說的。」
林紹庭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也會記得,我也曾經是那個充滿幻想、到處找答案的人。」
那晚,回家路上——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周一中……其實不是惡人。他只是還在那個急著想抓住什麼的階段。」
夜深。林紹庭打開電腦,看著那天的盤勢重播,卻不急著分析。他靜靜寫下一句話:
——「操盤與人生一樣,並不是知道什麼就贏了,而是放下什麼才開始真正看見。」
15.4第四節 夜間的對話與開放的心
那一晚,林紹庭如約與李宛青通了第一次電話。
不是簡訊,不是社群軟體,而是一通完整的、老派的語音對話。這種方式在這個速食資訊的時代裡,顯得罕見,也顯得珍貴。他聽見她的聲音從話筒那端傳來,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在夜色中緩緩流動。
「你今天好嗎?」她開場便這麼問,語氣輕柔。
「還不錯……只是跟一個老朋友見面,有些感觸。」
「聊得不愉快?」
「嗯……可以這麼說吧。我們價值觀差異太大。以前談柏拉圖,現在他談的是宇宙磁場翻倍法則。」
她忍不住笑出聲來:「你這個比喻真絕。」
「但也讓我反思很多事。」林紹庭頓了頓,接著說:「有些人,是用知識來尋找確定感;而有些人,是用知識來遮蔽不安。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也曾那樣過……」
李宛青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一下,然後說:
「你知道嗎?你說的這種感受,其實康德也經歷過。他曾在《純粹理性批判》裡問:理性真的能帶我們到真理嗎?還是只是建構出一個『自我安慰』的宇宙?」
林紹庭聽了,愣了一下,隨即微笑。
——「你說話的方式,讓我想起禪宗。」
「為什麼?」
「因為你沒有急著給答案,而是讓問題自己留下來慢慢發酵。」
這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多年來的「知識追求」從未真正停下腳步。但李宛青不是那種炫耀學問的人,她更像是某種……開啟者。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他自己過去常想成為那個「賢者」,但現在,他更想學習的是「無為」,也就是,不預設、不操控,甚至不急著用力理解對方。
「我還是常常怕自己變得太冷靜、太抽離,像是只活在理性裡的分析師。」
「你不怕失去熱情嗎?」
她這麼問時,他忽然想起: 「人心之得其正者,理也;失其正者,亦理也。惟一念之微,或存或亡而已。」
「我不怕失去熱情,但我怕失去感受人的能力。」他緩緩回答。
這樣的回答,讓電話那端的她沉默許久。
然後,她說: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我突兀……但我很想知道,對你來說,『操作市場』到底是什麼?」
林紹庭靠著椅背,看著窗外的萬家燈火,答道:
「是一場誠實的修行。是一面鏡子。是一套語言。是人的慾望、記憶、幻想與恐懼,在價格上留下的筆跡。而我,不是要打敗它,而是要閱讀它。」
「原來你不是要『賺錢』?」她輕輕笑問。
「賺錢……只是副產品。真正的收益,是對自己誠實。」
那一晚,兩人講了整整兩個小時。
沒有告白,沒有曖昧,也沒有承諾。但林紹庭從未想過,談一場交易,也能談得如此深刻而寧靜。
15.5第五節 市場如人,愛如修行
幾天後,林紹庭如往常進行模擬操作,時間是清晨五點三十六分。他獨自坐在電腦前,整個世界尚未甦醒,窗外仍是黎明前最深的寂黑。K棒閃動,成交量堆疊,一根陰線如一道指責的手指從螢幕斜插進來。
他卻沒有驚慌。
他在紙上寫下一行字:
——「價格的波動,不是敵人;它只是在問你:你現在,真的明白你自己了嗎?」
這幾日的變化讓他感受深刻。與周一中的對話提醒他,理論若失去實踐,就容易淪為遮掩現實的布幕;而與李宛青的交談,則讓他明白,一個願意聽懂你說的話的人,比任何財報還稀有。
—— 「若欲修行,在世間修行。」
那是否也可改寫為:
——「若欲修盤,從人心修盤。」
午飯後,他收到李宛青傳來的一封簡訊:
——「你說過,市場是一套語言。那麼,我能不能請你教我如何閱讀這個語言?不用快,但想學懂。」
林紹庭看著那句話,久久沒有回覆。他望著螢幕上收盤的K線圖,一筆從底部拉起的長紅線,彷彿預示著什麼正在萌動。
他想了想,回道:
——「我也想學懂你說的語言,不是市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
晚間,他與李宛青見面於台大校園旁的一家舊書店。空氣中有一種書紙與灰塵交織的沉香。他挑了一本封面斑駁的《榮格與東方思想》,翻開其中一頁,赫然一行字:
——「人在潛意識裡尋找市場,卻在市場裡投射自己。」
他笑了,心想:這句話要是寫在交易室牆上,大概能省去三年冤枉路。
宛青從後面靠近,低聲問他:「你在笑什麼?」
他把書遞給她看。
她一看便也笑了:「所以,你真的相信市場有心理?」
他點頭:「市場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場域。價格圖形就是眾人潛意識的生理曲線。」
她沉吟一下:「那麼,愛情,是不是也是一種『雙人市場』?」
林紹庭怔住,忽然覺得這句話頗有深意。
「愛情裡的每一個情緒波動、每一次等待、每一場誤解,也都像是一種盤整、一種回測、一種突破……」
「也有錯殺與主力出貨?」她俏皮問。
他笑了:「也有主力護盤。關鍵是,你要分辨出來。」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過去一直用單人視角看市場,看技術,看人生。他一直以為,要成為好的交易者,就要保持距離、不被情緒干擾,像一個冷靜的獵人。
但也許,他錯了。
也許,好的交易者並不是情緒的絕緣體,而是情緒的翻譯者。
也許,能夠愛人、理解人、共感他人,才是掌握市場真正的起點。
走出書店時,天色已晚。兩人肩並肩走在新月之下,書本與對話交織,像是某種無聲的開場。
林紹庭低聲說:
——「我開始相信,市場教我們的,不只是價格,更是什麼叫做……真正的聯繫。」
第十六章 線中有道
16.1第一節 平均線,是時間的記憶
「這些線,表面上是數字的平均,實則是市場記憶的脈絡。」
老沈這麼說時,林紹庭第一次認真凝視著螢幕上五顏六色的線條——5日、10日、20日、60日、120日……它們在價格走勢圖上交錯穿插,宛如一座座無形的天橋,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動能,隱隱吐露著市場的性格與意圖。
這是他進入實戰訓練營的第二週,老沈一反前幾週的盤中操作演練,整整花了一整天只談一件事:「平均線的邏輯」。
「所有線都來自價格,價格來自人,人的行為來自預期與記憶。所以,線的形狀,背後都是集體記憶的痕跡。你看懂了線,也就看懂了市場在回憶什麼、期待什麼、逃避什麼。」
林紹庭聽著,腦中浮現出《傳習錄》中的一段話: 「理一而分殊,萬事萬物皆有其一理。」
若以王陽明的話來印證,那平均線也許正是「一理」的展現:它把複雜的市場行為,統攝於節奏中、秩序裡,而非只是技術指標。
他筆記本上寫下:
——「短期線=情緒,中期線=趨勢,長期線=信仰。三者交織,方為市場整體氣候。」
下課後,他獨自在操場緩步。這幾日來的學習,讓他腦中愈來愈清晰。
他想起一場與李宛青的對話。
「你覺得,一個人怎樣才算真的理解了自己?」她曾問。
當時他無法回答。但此刻,他有了某種模糊的雛形:
「也許……像看一張日線圖,你要知道自己的短期情緒在哪裡跳動,也要知道中期的慣性與欲望,又還得明白,深層的執念與人生方向,就像那條緩慢上升或下彎的年線。」
這時,他手機跳出一則簡訊,來自周一中:
——「我最近研究一種『波動率平均迴歸模型』,超厲害,要不要出來聊聊?」
林紹庭猶豫片刻,回覆:
——「可以。不過這次我們先不談模型,談談你最近的『人生走勢線』吧。」
他微笑,把手機放進口袋,抬頭望向天空,天際一縷細光正從厚雲後透出。
他想,人生可能就像一張K線圖,每一次突破與回測,都是一次與自我認識的碰撞。
平均線不是在告訴你「哪裡買哪裡賣」,而是在提醒你:
——「時間會留下痕跡,而你,是不是還記得你是誰?」
16.2第二節 高低之間,藏著轉折的秘密
那天下午,老沈給大家布了一個任務:「請回去觀察最近一個月內,台灣加權指數的日K線,並且只用一件工具——五條平均線,寫一份分析報告,內容不限,但重點是:你自己看到了什麼,而不是別人教你的結論。」
林紹庭回到租屋處,泡了杯熱茶,打開筆電。他不是立刻打開軟體,而是先靜靜地坐著,思索了一會兒。
他想起早上老沈講的一段話:
——「大部分人畫平均線,是想找答案;但高手看平均線,是在尋找問題——為什麼這裡反彈?為什麼那裡死亡交叉卻沒跌?為什麼五日線變平時市場會焦躁不安?」
這段話像一顆種子,落在他腦中逐漸萌芽。他打開圖表,設定好5、10、20、60、120日線,畫面上的線條像舞者般交錯而立,編織出一張無聲的網。
那一刻,他仿佛不是在看股市,而是在看一個活著的生命體。
五日線:情緒短脈,躁動、急促,如呼吸。
十日線:短期方向的意圖,略具力量但仍可反轉。
二十日線:中期趨勢骨架,如人的脊椎,支撐全身。
六十日線:慣性與習性,是人性「重複行為」的反映。
一百二十日線:信念與框架,宛如一個人最深層的信仰與價值觀。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他寫下自己的註解:「當你不再執著於價格的高低、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時,才開始真正看見市場的本質。」
這句話讓他忽然心中一震。他明白了,所謂「線中有道」,並不是一味用線做進出依據,而是看線如何反映人的執念與變化。
當五日線上穿二十日線時,多頭歡呼;但若那位置處於六十日線之下,真正的趨勢根基仍在陰影中。
當二十日線緩緩轉上,有人說趨勢轉多,但若一百二十日線仍斜下,那只是水面上的泡沫。
這樣的理解,讓他聯想到人際關係——周一中的短線熱情,李宛青的中期穩定,而自己對投資的長期信念——三條線若不同調,人生也難以順勢而行。
他靜靜記下這句話:
——「人與人之間,也有平均線——短期靠情緒拉近,中期靠價值共鳴維繫,長期靠信任與沉澱建立。」
午夜,他交出了報告。標題只有六個字:
——《平均線是人》
老沈回了簡訊:「你終於開始懂了。」
16.3第三節 均線交錯處的啟示
接下來一整週,老沈帶著學生練習一個任務:「從均線交錯處,觀察市場的『態度』。」
不是價格的高低,也不是型態的成立,而是市場此刻的心理反應。老沈說得直白:「一條線向上,可能是賺錢的機會;但兩條線糾纏不清,就是市場在懷疑自己——你能不能感受到它的猶豫?」
林紹庭看著K線圖上那一段五日與十日線的糾纏,那一段價位沒有破底,也沒有過高,就像人在一段感情裡遲疑、猶豫,反覆來回,不知道是要離開還是留下。
這讓他想起與李宛青的幾次對話。
她曾問過:「你相信預感嗎?」
當時他答得很理性:「我比較相信統計。」
她笑著說:「但你操作市場的時候,會不會其實也在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那時他沒說話。現在他開始明白了,均線的交錯,不只是統計的現象,也可能是市場內在聲音的顯化。
他筆記本上寫下三句話:
——均線向上,是信心。
——均線向下,是恐懼。
——均線交錯,是人性正在自辯。
這天晚上,他去見李宛青。兩人坐在一間書店咖啡館二樓的角落,書架後是一片巨大玻璃窗,窗外是熱鬧的台北街景,車流燈光如均線流轉不息。
「你最近是不是想了很多事?」她問。
「我在思考,什麼叫『看懂一條線』。」
她聽了,沒笑,反而很認真地點點頭。
「你還記得榮格曾說過,潛意識不是你主觀想像的情緒,而是某種『結構化的動力』,是你生命的長期趨勢線。」
林紹庭頓了一下,突然領悟:
「所以短期的情緒線,只是那個深層趨勢在地表上的表現?」
「就像你雖然冷靜、客觀,但你內在其實一直渴望某種……穩定吧?」
她這句話讓他有些意外。他低下頭,看著咖啡杯沿緣的光影折射,說道:
「你知道嗎?以前我看均線,只是為了抓波段;現在我看它,就像在讀自己的思緒。」
「那你覺得,我在你生命的哪一條線上?」
他一時語塞。過了一會兒才答道:
「也許你是那條我一直沒設定卻總出現的隱形均線……」
她沒說話,只是微笑。那微笑像是日線上的一根十字星,帶著未定的情感,卻透露著強烈的可能性。
晚上回家後,他在牆上的白板上寫下今天的體悟:
——「每一條線的交錯,都是一次轉折的預言。
——市場如此,人生亦然。
——學會尊重線與線之間的關係,也是在學習如何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與交集。」
16.4第四節 多重時間的呼吸法
林紹庭坐在模擬交易室的角落,一排排螢幕在眼前閃爍,每一張圖表像一扇通往不同時空的窗。他第一次試著同時打開一分鐘線、十五分鐘線、日線、週線與月線,每一條均線在不同時間尺度中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與語氣——如同同一個人,在家庭、職場、獨處與夢中,展現出的不同面貌。
「這就是市場的呼吸。」他輕聲自語。
老沈站在他背後,看了一眼,點頭說:「你開始聽見它的節奏了。」
林紹庭問:「為什麼在五分鐘K線上,五日線明明上揚,價格卻跌得這麼猛?」
老沈答:「因為大時間框架在調整,小時間框架的力氣不夠逆轉它的趨勢。這就像你以為今天情緒很好,但你的長期目標正在質疑自己,那麼心裡還是會有股無名壓力在拉扯你。」
這段話讓他想起一個歷史片段。
清末變法之時,康有為與梁啟超如五日線般振奮向上,但慈禧太后與守舊勢力如同大格局的年線,終究壓過了短期希望。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
——「技術分析若缺乏時間分層,就像革命只靠一時熱情,不看整體局勢。」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你本來面目?」
在市場中亦是如此——若你過度執著在短期利潤的世俗的盈虧對錯判斷上,將失去整體趨勢的本來面目。只有在多重時間架構中,才能看清楚一個趨勢的生滅,與你自己情緒的起落。
此時,他的手機震動了一下,是李宛青傳來的訊息:
——「下禮拜我要搬家,你有空來幫我嗎?想順便聊聊最近我也在看的ETF走勢。」
他一笑,回道:
——「搬家可以,走勢更可以。我最近正在觀察月線的支撐,感覺你正站在它上面。」
她回了一個笑臉貼圖,加上:「你現在說話越來越像哲學家了。」
他合上筆電,望著窗外傍晚的天色,忽然發現,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也都有自己的均線:
童年是五日線,輕盈跳動;青春是二十日線,剛成趨勢;成年是六十日線,有慣性也有疲態;老年是一百二十日線,緩慢而深沉。
而此刻的他,正站在三十歲的「回測點」上,學習如何與未來的自己交叉黃金,並突破人生的頸線。
16.5第五節 均線的彼岸,是自性
週末的夜晚,林紹庭沒有出門。他坐在房間裡,一盞黃燈,一本書,一幅走勢圖。他今天不想練模擬單,也沒有研究任何新的標的。他只想——靜靜地和「均線」對話。
圖表攤開在眼前,像一首無聲的詩。他把滑鼠游標移到某個轉折點,日線與週線在此交會,如一場命運的握手。他忽然有種錯覺:這不是股價的交叉,而是自己內心兩股力量的交鋒——理性與感性,過去與未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愣了一下,這句話突然打進他內心最深的地方。這不正是他這幾週來苦苦追求的東西嗎?
均線再準,若不敢執行,也無用。
操作再熟,若不知何為真趨勢,也迷失。
他記得剛開始接觸均線時,只知道所謂「黃金交叉」、「死亡交叉」,機械式地進出場。後來學會了長短期均線的排列關係、趨勢方向、均線斜率,才漸漸看出市場的「性格」。
如今,他看著五條均線流動,如同人生五感的延伸——
- 五日線是感官,是耳目口鼻的即時反應;
- 十日線是記憶,是腦海中剛發生不久的印象;
- 二十日線是價值,是行為的慣性;
- 六十日線是命運,是一個人性格的輪廓;
- 一百二十日線是信仰,是靈魂的構造。
這一刻,他不再把均線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一種與內在對話的語言。他開始看見——每一個行情的波折,其實早在心中排練過。
就像他與李宛青的關係,有時靠近、有時分岔;他與老友的價值觀衝突,也如均線乖離過大而引發反轉;而他對自己過去的交易錯誤,正如錯判一條斜率而進場太早,結果被洗出去。
午夜十二點,他闔上書本,電腦畫面還亮著。他打開一個空白文件,寫下:
—— 「均線之彼岸,是自性之流。」
—— 「觀趨勢者,亦應觀心。」
—— 「若不解人生的大格局,何以掌握市場的小節奏?」
寫完後,他合掌,輕聲念了一句:
「色即是空,線即是心。」
~~~14-16章結束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