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小說名稱:《戒指裡的操盤手》11~15章
第十一章 浮盈之上,藏著內在的傾斜
11.1第一節 觀照K法與夜書店裡的她
六月末的台北,濕熱難眠。
林紹庭的冷氣早已壞了兩週,他卻遲遲沒有修。不是沒錢,而是他覺得悶熱能讓身體「保持警覺」──就像高槓桿交易的震盪。
這幾日他開始研究期貨,尤其是小台指。他設計了一套基於「結構節奏」與「心理感應」同步的操作系統,命名為「觀照K法」。
觀照K法,三大原則:
1. **信號可見,進場不急。**訊號成立後等待10秒,觀照呼吸是否起伏;
2. **進場即念照。**每筆單下單時,記錄起心動念是否為證明、恐懼或貪婪;
3. **出場即放下。**無論賺賠,三分鐘內歸零內心波動,否則次日不操作。
系統回測良好,模擬績效連續七天小幅獲利。
他告訴若塵:「我想開始試著做小台的實盤。」
若塵說:「記住一句話:每次按下下單鍵,都像對著內心最深處按鈴。不要按錯了人。」
當天晚上,他決定讓大腦「離開盤勢」一下。
他走進一間朋友推薦的小書店──位於永康街巷弄裡的「晤書房」。
晤,晤面、晤心之意。他喜歡這個名字。
店裡開著爵士樂,昏黃燈光柔和地落在書頁上。
在書架邊,他看見一位身影──短髮、素衣,正在讀一本《憂鬱的文化政治》。
她的指尖在書頁上輕輕滑動,那種專注感,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社交。
而是某種,在孤獨裡存活的氣息。
他不自覺地看了幾秒。
然後她忽然抬頭,與他四目交接。
他趕緊低頭,裝作在看《歐洲期貨交易史》。
她輕輕笑了一下,走到他面前:
—— 「不好意思,你手上那本,我正在找。你已經拿到了。」
林紹庭一愣,然後點點頭,把書遞給她。
她接過書,補上一句:
—— 「不過我猜你也不是真的在找這本。你剛剛的眼神比較像在……觀察人。」
他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
她卻沒有等他的解釋,只說:
—— 「觀察市場的人,多半也很會觀察人。只是他們不常承認。」
說完,她便回到座位。
那一刻,他腦中浮現一句話:
—— 「有些K線,是你一輩子也畫不出的;有些人,是你一眼就知道會再見的。」
他在心法筆記裡寫下:
—— 「今夜,市場沒有開盤。但某個波動,在我心裡畫出第一筆未竟的圖形。」
11.2第二節 期貨開盤前的一個名字
早上八點五十分,林紹庭已坐在交易桌前。
小台指開盤前十分鐘,他將呼吸調成六秒吸、六秒吐,讓自己的心跳維持在「決策最佳區間」──他稱之為「觀照區」。
今日的計畫:嘗試三筆交易,以1:3的風險報酬比設定進出。只要任何一筆過早觸動停損,即刻停手,不與市場爭執。
但當倒數五分鐘開始時,他的腦中卻浮現一個畫面──
晤書房裡,那雙看見自己內心的小眼睛,那聲「你剛剛比較像是在觀察人」。
他忽然意識到:自己的念頭出軌了。
—— 「這不是一個純粹的交易者狀態。」
他喃喃說。
腦海裡,她還是沒有名字。
但她留下的氣味與語氣,像未收盤的K線,始終懸在視野邊緣。
八點五十九分五十七秒,系統出現第一筆多單訊號。
紅K穿越壓力帶,附帶微幅量增。理論上,是理想的進場點。
但他遲疑了。
不是因為市場。
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正想「證明自己還是個理性的人」。
證明──是操作中最危險的念頭。
他沒有下單。
反而打開Notion,把當時的心理狀態記了下來:
—— 【動念紀錄】:剛剛訊號成立時,心裡想的不是風險與報酬,而是『我能不能不被情緒影響』──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被影響。
盤勢繼續上攻,漲了50點。
他無懊悔,只是默默記下一句:
—— 「不下單,有時是對『心魔』最深的尊重。」
午休時,他回想昨晚的書店場景。
她坐在角落,正在記錄什麼。他沒打擾她,只看著她翻書的手指輕觸頁角的方式──不像普通人那樣翻,而是每一頁都像握住一次時間。
他忽然笑了。
這像不像他看圖的方式?
他在心法日誌中寫下:
—— 「也許每一個能吸引我們的人,都像一種潛在市場。他們不是資訊,而是訊號。」
下午盤,他不操作。
只做一件事──為那位女子取名。
他想起昨晚她拿的是《憂鬱的文化政治》,便取其隱晦中帶著靜默的氣質,寫下一行字:
—— 「她,暫名為『小嵐』──如風吹心湖,有漣漪,不是風暴。」
他寫下一段今日總結:
—— 【觀照K法・第八日總結】:市場今日有波,我心中也有波。但不同於以往的是,我能分辨,哪些是技術訊號,哪些是情感回音。
—— 「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幫我修正了『過度理性』這個錯誤指標。」
11.3第三節 歷史與焦慮之夜:與小嵐對話
晤書房,週五夜晚。
這是一場名為〈歷史中的焦慮:從古代神諭到現代經濟〉的讀書沙龍。
林紹庭坐在三張木桌中間那張,身旁是兩位穿著寬鬆麻衣的長髮女生,而在他對面,正是她──小嵐。
她沒認出他,但當主持人請大家自我介紹時,輪到她,她只說:
—— 「我研究的是情緒史。特別關心恐懼與預測的歷史結構。」
林紹庭身體一震。
「恐懼與預測的歷史結構」,簡直是技術分析心理學的另一種說法。
輪到他自我介紹時,他說:
—— 「我研究金融市場。特別關心交易者如何在價格的波動中看見自己的恐懼與預測模式。」
她抬頭看他,笑了一下,像是記起昨夜的書店邂逅。
主持人發問:
—— 「歷史給我們什麼?它會幫我們預測未來嗎?」
小嵐說:
—— 「我認為歷史無法預測未來。它只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常用錯誤的方式去預測。像羅馬帝國末期的人以為餘震是神諭,但其實只是地殼鬆動。他們不是不思考,而是用錯了框架。」
林紹庭接著說:
—— 「這就像技術分析。大多數人用圖表去『確定未來會漲或跌』,但我發現,圖表真正的價值,是讓我們看見自己『希望它漲』的心理本能。」
小嵐點頭說:
—— 「人類最原始的焦慮,就是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預測,其實是我們與不確定對話的方式。」
他開口說:
—— 「我最近讀《金剛經》,最觸動我的是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歷史和市場都是變動的,那我們要修的,不是控制它們,而是讓內心保持觀照,才能產生適當的回應。」
小嵐眼神一亮。
—— 「你讀佛經?那你有讀過《六祖壇經》嗎?」
林紹庭點頭。
—— 「惠能說:『若見自性,一切妄念自滅。』這句話很像我的盤前功課:不帶偏見地觀看市場,就像不帶情緒地觀看自己。」
兩人四目交接。
世界忽然靜了幾秒。
他忽然明白,今晚的收穫,不是思辨。
而是一種「共鳴」──那種不需要解釋的心靈交會感。
會後,小嵐主動走過來說:
—— 「你說的話很有意思。下次有類似的講座,要不要一起來?」
林紹庭點頭。
—— 「當然。其實我一直在找一個可以談『市場以外』的對象。」
她微笑:
—— 「而我一直在找一個,能把市場當作修行場所的人。」
那天晚上,林紹庭寫下筆記:
—— 【今日感悟】:市場是變動的,情感亦然。歷史是多解的,愛情亦然。
—— 今晚,我看見的不是K線,而是『她』成為我內心圖表的一條新支撐線。
11.4第四節 筆記交換與無指標之心
週末午後,晤書房的閣樓閱讀區。
林紹庭帶了筆電與他的「觀照K法」筆記,小嵐則帶了一本皮革封皮、滿是手寫的日誌本。
他坐下時有些遲疑,像是交出某種心靈武器。
她卻輕鬆地笑:
—— 「如果交易是一種禪修,那筆記就像是心經。總要誦讀,才能知道哪裡失念。」
他先打開Notion,秀出一段:
—— 【觀照K法】第九日筆記
—— 時間:上午 09:15
—— 盤勢:破區間高,量微增,乍看可進
—— 心念:出現「應該漲吧」之語,觀照判定:有預設
—— 結論:不進。
小嵐點頭,看得極細。
然後她翻開日誌,指著一頁:
—— 【觀察練習】6/21
—— 早上刷牙時,腦中浮現股市跌的畫面。觀察到自己其實不怕跌,而是怕「證明錯了」。
—— 中午搭捷運時,旁人看手機K線圖,我心中浮出「他一定在套牢」的念頭。馬上意識到自己在投射。
—— 晚上散步時,心跳加快,我想進場買多,但只是因為月亮好圓,讓我以為萬物都會上升。
林紹庭看得目瞪口呆。
—— 「妳這……完全是潛意識層級的交易觀照。」
小嵐輕聲說:
—— 「我不用技術指標,因為我發現自己只要開始分析,就會失去感受。我的交易練習,是用身體和情緒做天線。」
他忽然想到榮格說過的一句話:
—— 「潛意識若未被意識化,它將支配你的人生,而你會稱之為命運。」
他說出口,小嵐立刻接道:
—— 「那你知道《六祖壇經》裡怎麼講嗎?──『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其實情緒不是壞東西,重點是你能不能觀照它,而不是壓抑它。」
兩人對望,然後都笑了。
他說:
—— 「我以為自己走得夠深了,但今天,我發現你用的是我沒學過的語言。」
她回答:
—— 「我也這麼覺得。你教我,怎麼用圖表看心;我教你,怎麼用心感市場。」
忽然,他靈光一閃:
—— 「要不要試一個實驗?」
她眼睛一亮:
—— 「什麼?」
他從Notion裡叫出一張已抹去時間軸與技術線的K線圖──純裸K、無指標。
—— 「這是某一段時間的市場。我們都不看時間,不看產品,不預測,只描述『看到它時,自己內心的變化』。」
她看了三十秒,寫下三句:
—— 「這讓我想起高一那年第一次搬家,那天太陽一樣斜斜的,有點壓力但也自由。」
—— 「我覺得這張圖想對我說:你已經不需要等什麼了,動就對了。」
—— 「中間那段突然拉回的樣子,像我跟我媽冷戰時,忽然決定道歉的我。」
他看著她的回答,久久無語。
他忽然懂了,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交易對話者」──不是懂技術,而是懂人心。
他寫下:
—— 「與妳對話,是我見過最溫柔的一次盤勢演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第五節 輸掉的不只是錢
「我不是沒做過投資。」
這是那天下午,小嵐第一次提起她與市場的過去。
林紹庭與她坐在晤書房二樓的靠窗座位,窗外是流動的午後光線,像靜靜流淌的時間。而她聲音低緩,卻不逃避。
「三年前,我談了一場戀愛。那個人是個創業者,說服我把一筆錢投入他做的區塊鏈平台。那時我剛拿到母親留給我的一筆遺產。」
林紹庭沒說話,只是慢慢把水杯往她方向推了一點。
「後來平台倒了。他消失,錢也沒了。我沒有報警,因為我其實……更氣的是我自己。」
「為什麼?」
她沒馬上回答,而是打開她的筆記本,翻到一頁,指著一句話:
—— 「賠錢並不是最痛的。信錯自己的眼睛,才是。」
林紹庭沉默了。
他忽然想到自己曾經有一次也強行做單,在突破盤裡反覆進出,連賠三筆,直到最後一筆時他心中想的是:「這一次我不能再錯,否則我就不是個操盤手了。」
而那筆,當然又錯了。
他說:
—— 「我懂。真正的痛,不是市場背叛你,而是你以為『自己的判斷』是值得被信任的,結果卻被現實打臉。」
小嵐點頭,然後輕聲說:
—— 「所以我後來才開始研究禪宗。我發現我其實一直想透過『判斷』來獲得安全感。但禪宗講的,像《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實,是叫我們不要那麼急著下結論。」
林紹庭看著她。
忽然,心裡那句話湧了上來:
—— 「交易的核心從來不是判斷,而是『允許自己不知道』。」
這句話,他以前常寫在心法筆記中,但直到此刻,才真正懂了什麼叫「共鳴式領悟」。
「那你還會再投資嗎?」他問。
「會。」她毫不遲疑。
「為什麼?」
她看著他,眼神像是夜裡的星辰,堅定卻微光浮動。
—— 「因為我現在不再用投資來證明自己了。也不再用判斷來換愛。我只是,想重新學會,怎麼在風險中留下自己的一點溫柔。」
那一刻,林紹庭心中有個聲音說:
—— 「她在賠錢中修行過了。她懂得比多數人深得多。她是那種可以『在虧損裡活出美』的人。」
回到家,他寫下當日的觀照筆記:
—— 【感悟】:「市場無情,但人心有感。每一次的賠錢,若只是財務損失,那便太可惜;若能變成一次自我發現,那才算是被完整地輸了一次。」
—— 「今晚,我第一次想,在『我賠了多少』之外,問自己一個更溫柔的問題──『這一次,我學會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策略與柔情
12.1第一節 虧損日的深夜散步
那天晚上,帳面虧損三萬兩千元。
對他這樣資金規模不大的散戶來說,不致命,卻足夠讓內在的懷疑與恐懼開始囁囁私語。
這不是技術錯誤。他的觀照K法訊號當時清楚明確。他依照進場規則操作、設了停損,還加了風險控制──但市場就是給了他兩個反向爆點,然後無情碾壓。
他在日誌中寫下:
—— 「我沒有錯。但我輸了。」
這句話像刀。
因為它讓他想起了那個最深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做錯,為什麼還是輸?
佛洛伊德說,潛意識裡的創傷往往不是來自錯誤,而是來自「正確卻沒有得到應有結果」的失衡。
夜裡十一點,小嵐傳來訊息:
—— 「在家嗎?我在附近散步,想找人說說話。」
他簡短回了地址。
十五分鐘後,她出現在他樓下。他們默默走出巷口,繞進一條寧靜的小河步道。
「你今天沒發訊息,讓我有點不習慣。」她先開口。
他苦笑一下:
—— 「我今天輸錢了。」
「怎麼輸的?」
「按照規則做的,但還是輸。沒什麼花樣,也沒什麼理由。」
小嵐沒說話,只是靜靜走著。
走到一盞昏黃的路燈下,她停下來,從外套口袋裡拿出一本小書。
《傳習錄》。
她翻到一頁,讀給他聽:
——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未有在心上作得工夫,而能立得住者。」
林紹庭怔住。
他想起王陽明當年在龍場被貶,環境惡劣、志氣消沉,卻在那裡悟出「致良知」之道。他自己呢?是否也該在這場虧損裡,找一點可以磨的地方?
他低聲說:
—— 「我以為只要方法對,就會慢慢穩賺。但今天讓我發現,所謂『穩』不是市場給的,是我自己給的。」
小嵐望著河水:
—— 「我有時覺得,市場像是老天爺在演一齣戲。它不是為了獎勵誰、懲罰誰,只是讓你在裡面,看清你還抓著什麼不放。」
他點頭。然後問:
—— 「你會害怕失敗嗎?」
她搖頭:
—— 「我怕的不是失敗。我怕的是,因為怕失敗,而不敢再走進市場。那樣的我,就失去了觀照能力,也失去了勇氣。」
他沉默許久,忽然問:
—— 「妳怎麼能這麼坦然?」
她輕聲回答:
—— 「因為我知道,賠錢時,誰還願意陪我走路、說話,那個人,比任何報酬都值錢。你願意聽我講話,我也願意陪你,等你調整好,再進下一筆單。」
那晚,他沒有寫交易筆記。
他只寫下一行字:
—— 「今晚,策略讓我虧了錢,但柔情讓我不再逃避失敗的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第二節 失敗觀照架構
清晨六點,天未亮,林紹庭已經坐在桌前。
窗外是台北難得的靜寂。他打開筆電,沒點開券商軟體,而是開啟一個新的空白頁,標題寫上:
—— 【虧損回顧計畫】
他不是要責備自己,而是想重新建立一種「對待錯誤的框架」。
他先寫下昨天下單前後的情緒波動:
- 進場前:信心滿滿,略帶「這次應該對了」的預期
- 突破時:呼吸加快,心中浮現「快點獲利」的念頭
- 反轉後:開始焦急,想調整停損,但強忍
- 停損觸發:一瞬間麻痺,內心浮出「怎麼可能這也會錯?」
他看著這四個階段,忽然想起《六祖壇經》中一段話:
——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惠能說,心若清明,外在一切境相無法拘束你。
但昨天下單時的他,早已不在清明的心裡,而是落入對「對錯」的執著。
他寫下:
—— 【觀照筆記】——輸錢那刻,我不是在市場裡,我是在證明『我不會輸』。
—— 這不是操盤,是自我捍衛。
他深吸一口氣,然後打開手機裡的錄音app。
這是他最近養成的習慣──在重大交易日錄下自己盤中情緒的語音。
他聽見昨天自己在10:47錄的聲音:
—— 「有點不安……但也想賭賭看……應該不會這麼倒楣吧……這個訊號還是很強……應該可以吧……」
他聽著,忽然覺得可笑──不是市場,而是自己對「安全感」的渴求。
他想起榮格講過:
—— 「人類的最大困擾,不是面對現實,而是面對自己對現實的期待。」
他再次打開筆記本,畫了一個簡單的框架圖,命名為:
—— 《失敗觀照四階》
1. 預設階段:有沒有帶著「應該要成功」的潛台詞進場?
2. 進場階段:進場那刻是基於觀察還是預測?
3. 波動階段:波動時的呼吸、情緒、念頭是否仍有主體意識?
4. 出場階段:出場的當下,是觀照還是逃避?
他決定從今天起,每一筆單,都要在這四個階段做一次對照與記錄。
這不是為了做出「完美交易」──他知道那不存在。
而是想知道,在哪一刻,他「離開了自己」。
這時,一封訊息跳出來。
是小嵐。
—— 「早啊。我昨晚回家後想了一晚……我以前總以為失敗是錯,但今天突然覺得,也許它是一次心念轉彎的機會。」
他回:
—— 「你是說……失敗不是坑,而是一條岔路?」
她打了三個字:
—— 「心念路」
那一刻,他覺得很奇妙。
以前的他,每次虧錢都寫交易筆記;而現在的他,虧錢後居然開始寫哲學筆記。
他低聲自語:
—— 「也許,我不是在學操盤,我是在學活著吧。」
12.3第三節 誘惑來得太快,也太慢
中午十二點半,林紹庭剛吃完便當,桌面還留著一塊被咬了一半的炸雞。
他原本正準備登入模擬帳戶複盤,LINE訊息跳出一條來自學會的聯絡人──簡大哥,45歲,做股票十幾年,屬於「短線高頻交易」派系的資深玩家。
【簡大哥】:
—— 「紹庭,我們週五準備開一場短線盤中合作,內部有自己開發的軟體,搭配一套短線選股+盤中點火的策略。你之前模擬單精準度不錯,有興趣加入試玩一天嗎?日結。獲利拆帳七三,輸算我們的。」
林紹庭看著訊息,心中微動。
這種條件,很有吸引力。
輸了不賠,贏了有分成;還能觀摩真實操作,甚至近距離接觸量化策略。
但他立刻想起一句老話:
—— 「市場上最容易掉進去的,不是陷阱,是『看起來很合理』的捷徑。」
他放下手機,望著窗外。
太陽正好。陽光照在老舊公寓斑駁的牆面上,像是時光的反光。
「我要參加嗎?」
這個念頭在他心裡盤旋。他試著用觀照K法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是出於貪婪嗎?
2. 這是為了證明自己嗎?
3. 這件事有讓我靠近『本心』嗎?
第一個問題──他無法否認,那分成比例確實讓他有點動心。
第二個問題──他想起上週才因為模擬單連勝,才被簡大哥注意,某種成就感讓他不想「辜負別人的期待」。
第三個問題──他愣住。
—— 「本心……我的本心,是什麼?」
他打開書架,抽出《傳習錄》,隨機翻開一頁,赫然看到一句: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他苦笑。
—— 「這句話每次出現,都是在我快迷路的時候。」
他走進廁所洗了把臉,回到書桌前,重新打開LINE訊息,打下一段話:
—— 「大哥,謝謝你。我這半年來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的操作架構,可能暫時還不適合進行團隊模式。如果以後能用個人方式交流,我非常期待。」
送出那一刻,他感覺心跳異常平靜。
不是因為戰勝誘惑,而是他第一次真正「聽見自己」的聲音。
那晚,他寫下當日筆記:
—— 【今日省思】
—— 「人最難拒絕的不是誘惑,而是自己內心對『證明價值』的渴望。」
—— 「今天我不是拒絕機會,是選擇了更適合我的節奏。」
—— 「我想慢慢來。像禪宗說的那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許我的市場路,從不是要趕快賺錢,而是要趕快找回自己。」
12.4第四節 靜坐盤中的風
這是一場實驗。
林紹庭主動提議。
他與小嵐約在週日下午的晤書房二樓包廂,兩人帶著筆電、筆記本,一壺烏龍茶,還有一份當日的即時走勢回放數據。
「今天,我想練習一種新操作方式。」他說。
「怎樣的新法?」
「同步靜坐與盤中觀照。不是對行情做反應,而是觀自己對行情起的念。」
小嵐點點頭。
「所以是『看自己怎麼看市場』,不是『看市場怎麼變』?」
他笑了笑:「正是如此。」
他們並排坐好,電腦開著日內分時圖。
林紹庭點了一根沉香。
兩人閉上眼,呼吸對齊。
市場在跳動,K棒在變動,而他們的念頭,也開始出現。
【林紹庭的第一個念頭】:
—— 「這根黑K掉太快了,是不是轉弱了?該不該做空?」
他馬上觀察自己起心動念。
—— 「為什麼我想做空?是因為K棒轉黑?還是因為我怕錯過機會?」
他察覺,是「怕錯過」引起的不安,而非策略訊號。
他輕聲記下第一筆:
—— 【09:47】空方念起,非來自訊號,而是「焦慮」源。止念,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原來市場可視作念頭的投影──只要心住於價格,就會被價格控制;若能心不住相,自然得見方向。
他再次閉眼,深吸一口氣。
下一根K棒是紅。
但他已無起心。
這不是因為他變冷漠,而是因為他學會了區分「市場的波動」與「自己內心的波動」是兩回事。
小嵐在一旁,緩緩說:
—— 「我剛剛突然浮現一個畫面,是我大學時準備考試,一直盯著手機,等老師傳分數的時候……我覺得我現在看盤,就像那時的自己。」
他點頭:「那是焦慮的熟面孔。」
「我們不是在操作市場,而是在操作焦慮。」
她笑了:「你這句話,應該貼在K線圖上。」
結束一小時的練習後,兩人收起電腦,彼此交換了今天的觀照筆記。
林紹庭寫道:
—— 【觀照結語】:「當我不再想贏,反而更能看清市場的真形。」
—— 「市場的風其實不在盤中,而在心中。風若止,勢自見。」
小嵐的筆記裡,則有一段來自榮格:
—— 「人若未與內心的陰影對話,他便會將它投射到外界。」
她在下方註記:
—— 「今天,我沒對市場動氣。因為我知道,那股氣,其實是我在對自己失望。」
黃昏將至,兩人坐在窗邊,陽光落在玻璃杯的茶色上,像是把時間凍成了柔光。
那天,他們沒有下單,但收穫一場「無買無賣」的修行。
12.5第五節 兄長的來電
傍晚五點零八分,林紹庭的手機響了三下,他一看到螢幕,眉頭微皺。
「大哥」
這是他很少出現在線上的哥哥──林紹原,比他年長七歲,是家族中第一位買房、生子、進公職的人。
「喂?大哥?」
電話那頭傳來低沉而略帶焦躁的聲音:
—— 「你最近在幹嘛?」
「…在研究市場。」
—— 「研究市場?你是說,還在搞那個『看圖表賺錢』的夢?」
林紹庭沉默幾秒。
他知道,哥哥一直覺得自己放棄穩定工作是「叛逆而不負責任」的行為。
—— 「媽最近身體不是很好,她常常念你,說你都不回家,也沒個正當工作。」哥哥繼續道。
「我不是不回家,只是……」
—— 「你不就是在躲我們這些做『正事』的家人嘛。你一直活在你那套『夢想理論』裡。」
這一刻,他突然有一股衝動想反擊──但他壓了下來。
他試圖讓聲音平穩:「我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只剩下『看起來對的選擇』,而忘了問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
—— 「可是這世界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爸媽那一代拼一輩子才有現在的一點點家底,結果你去做那種賺不到錢的事?」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他突然明白,哥哥所說的「穩定」、「正確」並非錯誤,而是出自一種「對不安世界的防禦機制」。
但那不是他的路。
「大哥,我懂你。但我也請你試著懂我。我不是不工作,而是選擇一條與你不同的戰場。」
哥哥沉默了幾秒。
—— 「……那你,至少回來看看爸媽。」
「我這週末回去。」他說完,深呼吸一口。
掛電話後,他坐在窗邊,望著遠方的車水馬龍。
—— 「事上磨練,方能知行合一。」
原來,家人的批評,也是一場磨練。
不是要他改變方向,而是幫助他,在更高張力中堅定選擇。
夜晚,他打開筆記本,寫下:
—— 「今日思索」
—— 「愛家人,不等於複製他們的路。」
—— 「孝順,不是用順從來證明,而是用誠實去面對差異。」
—— 「若生命是場市場操作,那家庭,就是每一次最難以觀照的波動。」
然後,他打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翻到尼采的一段話:
—— 「走自己的路,讓他人說去吧。」
他笑了。
—— 「如果哲學是一種投資,那這句話,就是我對未來最長線的押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章 市場即心
13.1第一節 本心之中,亦有分時走勢
清晨七點二十七分,林紹庭站在洗手台前,輕輕搓洗雙手。
不是因為潔癖,而是一種儀式感。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對他而言,盤勢如世間,技術如經典,操作即修行。
而這雙手,是他面對市場時,唯一與現實接觸的橋梁。
早上八點五十二分,他打開券商軟體,設定好今日關注標的:「群○電子」。
這是一檔近期強勢股,昨日剛站上季線,量能明顯放大,技術型態出現一個經典的「平台突破」。
但他沒有立刻下單。
他閉上眼,回想——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盤勢如過,漲跌如是非;若見之而動,心則為所制。
九點零五分,開盤。
群○電子迅速衝高3%,瞬間點火,帶動一整排AI概念股同步上揚。
聊天室中熱鬧沸騰:
—— 「突破啦!」
—— 「點火單來了,準備拉主升!」
林紹庭沒有動。
他先做了一件事:閉眼,靜坐三十秒。
這不是迷信,而是他訓練自己「讓心領先手指」。
當他再次睜眼時,五分K出現一根大長紅。
但量,沒有同步放大。
他深吸一口氣,在筆記本上寫下:
—— 【觀照筆記 09:12】
—— 「市場喊多,我心欲追。手癢即是病。再觀一柱。」
這時,他突然想到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曾說:
—— 「只要是妄念,起心動念即是偏;知是妄,即是返本還原之始。」
他立刻意識到,想買的那個動作,不是來自訊號,是來自怕錯過的心魔。
於是他沒有追價,而是在觀察。
果然,九點二十一分,群○電子出現大單反向出貨,分時圖突然翻黑,跌破開盤價。
聊天室立刻陷入騷動:
—— 「剛剛點火是假的?」
—— 「靠,被倒貨了……」
他看著這一切,默然。
不是幸災樂禍,而是平靜。
就像看到一場風起雲湧,而他只是坐在風中,未被捲走。
他寫下:
—— 【觀照筆記 09:24】
—— 「行情作勢,心若不動。則得其真。市場即心,心若清明,盤中自見端倪。」
—— 「這不是預測,是照見。」
那天下午,他沒有做任何交易。
但內心卻像完成了一場極深的操作。
晚上,他回顧這筆「沒有成交的交易」,記下三則體悟:
1. 「最穩的進場訊號,不來自K線,而來自內心沒有雜音的那刻。」
2. 「恐懼與貪婪不是指標,但能成為鏡子。」
3. 「操作的終點,也許不是勝負,而是見性。」
他笑了笑,最後在筆記本下方寫下一行:
—— 「今天無單,卻滿倉。」
13.2第二節 自由意志與市場的命運
星期五晚上七點十二分,林紹庭提早到達永康街的那家哲學咖啡館——「海德格書屋」。
紅磚牆、復古吊燈、咖啡香混著墨水與舊書皮的味道。他坐在角落靠窗的座位,身前是一杯不加糖的黑咖啡,一本攤開的《交易者的心智地圖》。
窗外霓虹交錯,而他的視線,時不時落回門口。
小嵐來了。
穿著淺灰色大衣,臉上沒上妝,只有一抹淡淡的粉色唇膏。
「你總是提早。」她坐下。
「市場不等人,我也學著不讓人等。」他微笑。
兩人談了幾句日常後,自然而然地話題滑進了市場與哲學。
「你有沒有想過,市場裡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她問。
「你是說,交易者面對機會時,是真的在選擇,還是早被自己的心理模型決定了?」他反問。
她點點頭。
他沉思片刻,舉起杯子啜了一口,才緩緩說道:
「我以前以為,選擇什麼時候進出場,就是操盤的自由意志。現在反而覺得——如果我無法分辨,是策略在做決定,還是慾望在驅動我,那所謂的選擇根本是假象。」
她微微一笑:「聽起來有點像尼采的宿命論。」
「不,那只是表象。」他語氣平靜卻堅定。「我後來從王陽明那裡得到一些啟發。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我真正理解什麼是『知』,那個當下的行動,其實就是自由意志的展現。」
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所以,自由不是要『想清楚再行動』,而是『當你已經是那個人,自然會做出那個選擇』。」
他一愣,然後笑了:「你這句話,禪味很濃耶。」
小嵐低頭,從包包裡拿出一本薄冊子遞給他:
—— 《金剛經》
「我最近重新讀這本書,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有感。」她翻開書頁,指著其中一行: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是不是也可以應用到市場?」她問。
「可以。當我盯著價格波動的時候,看到的只是『相』。但如果我知道那只是『非相』——情緒的投影、群眾心理的幻象,那麼我才能真正做出不受干擾的判斷。」
這時候,一位女服務生過來,送上小嵐點的紅茶與甜點。
空氣有一瞬的凝滯,然後他又開口了: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認為的市場波動,其實只是自己內心波動的放大?」
她輕輕將湯匙劃入奶酪表層:「就像榮格說的——『你所抗拒的東西,會持續存在。』」
「而你越怕虧損,就越容易在虧損出現時崩潰。」
他望著她,忽然覺得,這世界也許不需要太多財報與模型,而是需要一個能在夜裡和你一起看K線、討論心性的同伴。
那晚,林紹庭在筆記中寫下:
—— 「若市場是我心的延伸,那麼與心同步的人,就是我最值得倚靠的風向標。」
—— 「自由意志並不是從選項中挑出,而是你早已成為那個選擇的化身。」
13.3第三節 三日回測法
林紹庭將這三天稱作「靜心交易實驗期」。
每天早上八點半前,他會先進行十五分鐘靜坐、十分鐘觀照日記書寫,再開盤操作。每天下午收盤後,則分三階段回顧:
1. 技術面操作檢討
2. 當下起心動念紀錄
3. 心性穩定度自我評估
第一天,他挑選了三檔中型電子股做短線波段操作。以過去學過的型態進出,設定3%停損、6%目標。
盤中9:41,他的第一筆單遇到小破位。
理論上應該立即出場,但他內心出現了:
—— 「再等一下,搞不好會拉回來。」
這念頭剛冒出來時,他立即停下滑鼠,閉眼三秒。
—— 「這不是策略,是恐懼的自我安撫。」
他手起指落,按下市價出場。
盤後,他寫下:
—— 【2025/10/12】
—— 「今日止損雖早,但心穩。」
—— 「《金剛經》云:『心不住相』——若我住於『希望行情回來』,那不是操作,是祈禱。」
第二天,他嘗試以「訊號先、情緒後」的方式進場,結果一檔在10:15分出現疑似假突破。他內心起疑:
—— 「這根K棒放量有點不乾淨……」
但指標尚未背離。
他觀照這念頭的來源:來自前一晚讀到的市場假突破案例,投射到現場情境。
他寫下:
—— 「不是市場給假訊號,是我從記憶中喚回恐懼。」
最後他選擇觀望,果然當日收黑。
他心中升起一種穩穩的歡喜,像一位原本慣於冒進的小將,第一次真正地,停下刀劍,聽見風聲。
第三天,他從開盤到中午沒有下任何單。
不是沒訊號,而是他在每一次盤中觀察中,總能察覺自己的雜念在先。
直到13:08,一檔冷門股出現了極其標準的形態。
他心中一片澄明。
進場,設停損,無遲疑。
收盤前10分鐘,股價衝上漲停。
他沒笑。
他只默默在心中念了一句王陽明的話:
——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三天,他沒有大賺,但他的內心,有如經過一次小型出關。
他回顧這三日,在筆記本上寫下三個重點:
1. 「雜念常先於價格,覺察先於行動,方能保真。」
2. 「輸贏是表象,穩定是本體。」
3. 「交易的精進不是技法變多,而是雜音變少。」
並在最後記上一句:
—— 「三日入心,行情未動,吾心已明。」
13.4第四節 模擬百檔股的內心實驗
那天深夜,林紹庭坐在螢光映照的書桌前,手指輕敲鍵盤,準備展開一項老公公靈魂在戒指中傳授的練習。
這是一項聽起來毫無技術可言、甚至有點「神祕學」味道的實驗——
—— 「任選一百檔股票,只看K線,不查背景,不管消息,只看自己內心對這個圖形的第一反應。」
「你不是在分析股票,而是在觀察自己。」老公公那天這麼說。
林紹庭第一檔選中的是一檔航運股。周K線呈一個鈍鈍的下跌通道,近三周盤整微彈。
「我感覺……這像一個想振作但力不從心的人。」
他愣了下,筆記下來。
第二檔,一支飆股,剛出現放量長紅。
「這是……焦躁的希望。像強顏歡笑的投資人想證明什麼。」
他繼續翻閱,一檔一檔地看。
有的股票讓他想起某位大學時的女同學,有的圖形像他曾經錯過的升職機會。
他開始意識到:這不是盲目投射,而是潛意識正在藉由市場圖形,浮現未處理完的情緒、欲望與恐懼。
當他看完第39檔時,突然停了下來。
這是一檔幾乎沒人討論的冷門塑化股,K線極端醜陋,毫無節奏、量能乾扁。
但他心中湧出一股強烈的抵抗:
—— 「這種東西我絕對不會碰。根本沒價值。」
他停筆,心跳加快。
那一刻他想到榮格的話:
—— 「你不願面對的,就是你靈魂的盲點。」
他再次盯著那支冷門股的圖,心底突然浮現父親的身影——那位一輩子做工的老父親,省吃儉用、面無表情、沉默如舊債未還。
—— 「我內心也許,早就對父親那種無聲的苦撐,有種難以承認的嫌棄。」
他輕輕閉上眼,喃喃唸出《六祖壇經》的話:
—— 「若見自性,即名解脫。」
這不是交易訓練,而是一次深層的自我對照。
他開始意識到,每一檔股,其實都是一面鏡子。
有的反映他的貪心,有的反映他的逃避,有的,是他的良知正與之對話。
當他進入第73檔時,圖形竟與他過去一段愛情的起伏幾乎完全重疊——初升、急拉、崩盤、無聲盤整。
他沒有落淚,但心中某道深鎖的門,被推開了一道縫。
凌晨三點,他寫下總結:
—— 「市場不是無情的數字機器,它是一種意識投影的流場。」
—— 「每一檔股,都能照見一段人生、一段性格。」
—— 「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慎獨』的操盤法。」
—— ——王陽明:「無時無刻不省察,謂之慎獨。」
最後一筆,他在筆記頁底寫道:
—— 「從明天起,我不只是看盤,我是在『照見內心』。」
13.5第五節 無圖看圖的山中修行
林紹庭帶著一本筆記本、兩本書——《傳習錄》和《六祖壇經》、以及三天的糧食與水,在清晨六點的台北捷運首班車中,啟程前往陽明山。
他沒有帶手機。
他刻意不攜帶任何能夠接觸市場數據的裝置。這一次,是對「無圖看圖」的徹底實驗。
「市場即心,若真如此,那我離了市場,還能否讀到它?」他對自己說。
第一天上午,林紹庭在竹林間靜坐。
風聲穿過樹縫,帶動一層層葉浪。他忽然感覺,那些輕響,與過去在分時圖上看到的成交量脈動,有著奇妙的相似。
「當市場開始運作,它其實是在顯現眾生心念的總合。」
「那我若能靜,或許能感到這總合之流。」
他記下:
—— 【山中觀照日記 Day 1】
—— 「市場波動猶如風之律動,非由單一者主導。若我心定,則風過而不動葉;若我心亂,則風吹草動即驚。」
—— 「今日內心的預感:週五台股主體應為回馬槍——一開強、午前誘多、午後翻黑。」
他笑了笑,把日記合上,心中無所執著。
第二天凌晨,他夢見自己站在舊公司電腦前,螢幕上閃爍著一支奇特的股票:既不漲也不跌,卻不斷放量。
醒來後,他反思這個夢。
「是不是我潛意識中,有一部分仍執著於『表現』與『動態』?」
「而這樣的執著,也會影響我的實際操作?」
—— 「人須在事上練,方能立得住,方能知得真。」
「離了盤,我才能看清操作中那一層隱藏的自我欺瞞。」
午後,他倚著石壁讀《六祖壇經》,讀到那句他極愛的話:
——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市場,是福田;而這心,若能澄明,則入市如入定。」
第三天,他開始做一項實驗:早晨在靜坐後,憑「身心覺」畫出今日台股的K線預感圖,不查數據、不看盤勢,只根據前兩天內心所養成的節奏感。
他畫出一根「開高、盤跌、尾盤小拉」的紅K,並寫下:
—— 「若此圖明日與真圖趨同,則或可證『內心節奏可感市場振動』,不求全中,求趨勢合。」
三天下山後,他回到住處,重新連上網路。
他打開行情圖。
果然,那天的台股日K,赫然與他所畫者驚人地相似。
「雖不能言玄學,但此或為:集體潛意識的某種感應通道。」
他記下這段旅程的總結:
—— 「我離開了盤,但盤未離我;我不看圖,但圖在我心中浮現。」
—— 「市場即心,不是修辭,而是真功。」
—— 「離相修心,是為第一步;見性而行,是為正途。」
那夜他回到租屋處,一切如舊。
但他知道,有些東西已經徹底不同了。
他不再是當初那個靠著技術指標、夢想財富自由的年輕人。
而是一個走在覺知與市場之間、用心觀照、以道為器的操盤者。
11-13章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